系列写作案(四)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写作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运用辩证分析的有效方法。2.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分析法,表达自己的思想。高分作文“唯分数论”之殇(1)广东高考优秀作文一个印记鲜明的巴掌,一个爱意满满的吻,分数成了家长喜怒的晴雨表,牵动着无数中国考生的心。于此,笔者深有感触的同时不禁叹惋,何苦系一家之忧乐于区区之分数?家庭教育切莫“唯分数论”,且让孩子健康成长。(2)素质教育的口号虽喊得震天响,但长久以来家长以及学校仍难逃“分数至上”观念的桎梏。且说100分与98分有何显著差别?区区两分便能评定孩子素质高下吗?然而孩子受到的待遇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实在不合情理。再看那从55分进步到61分,鼓励与表扬理所应当,然而若孩子拼尽全力考得55分,家长也不应苛责,分数与素质间从来没有天然的等号,切莫受“分数决定论”的蛊惑。(3)应试教育下,考试成为孩童快乐成长的负担,压力的灰霾遮蔽了成长的阳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流传多年的戏言折射出中国儿童的现状,来自考试的压力让孩子逐步牺牲掉娱乐时间,紧盯着试卷上鲜红的分数,千方百计地争论分数,而来自家长的压力起到了助推的作用,补习班、奥赛班、堆积成山的辅导书……在“分数至上”的大环境下,儿童不得不压抑好玩的天性,夜以继日地坐在书桌前刷题。反观国外,欧美从不以分数作为评定孩子高下的唯一标准,主张顺应儿童天性,鼓励孩子发展个人兴趣,在野外追逐玩耍,让其自由发展,健康成长。不以分数论成败,还孩童以快乐童年,此当今之急也。(4)当分数成了风向标,学习目的偏离了求知的本质,也削弱了孩子的创造能力。钱学森曾问道:“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创新型人才?”且看今日中国考生,汲汲于分数,则必将标准答案奉为圭臬。以分数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必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只在乎自己的答案能得多少分,却鲜少跳出标准答案的桎梏,审视、质疑答案,也难怪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了。不如将灼灼目光从分数上移开,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上,那创新型社会、中华之复兴可计日而得矣。(5)诚然,从中国现状来看,考试仍是选拔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但“唯分数论”之弊甚多矣,我们是不是可以逐渐消去一味追求分数的功利之心,而渐渐从更多元的角度评价儿童?(6)蔡元培曾说:“若想有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欲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不若从现在、从身边做起,拒以分数论成败,还孩子健康成长之蓝天。(7)名师点评(1)题目彰显观点。(2)作者一开始就抓住漫画中的巴掌和吻,引出其共同特征:家庭教育中的“唯分数论”。然后指出这种“唯分数论”要不得,它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3)扣住当下素质教育现状及家长心理,辩证分析分数与素质没有天然的等号,眼光独特而辩证清晰。(4)对比分析中国当下教育与欧美教育的不同,明确自己的观点。(5)作者认为产生唯分数论的原因是应试教育,压抑了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偏离了求知的本质,影响了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6)辩证思维,显示了思想上的深度。作者不是一味否定分数的作用。指出在当今中国,选拔人才的途径仍然需要分数,只是不能只看分数,要多角度评价。(7)运用蔡元培名言结尾,说服力强。高分理由本文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辩证思考力强。作者抓住漫画中的分数变化进行比较、分析问题。认为进退是极为正常的现象,即使获得低分,如果付出了努力,也不应受到责备,素质与分数不能完全等同。并用我国的现状与欧美教育进行比较,认为要顺其自然,尊重孩童的天性。“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一、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要写出具有辩证思维的作文,首先,考生看问题时要具有辩证性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1.运用联系的观点(1)分析问题时时处处可运用联系的观点。“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绝对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如运用“联系的观点”续写下面的文章,让文章充满思辨色彩:欧洲人喜食沙丁鱼,但沙丁鱼很难养,因为它们生性懒惰,常拥挤在一起而静止不动,死亡率很高。为此,人们在饲养的沙丁鱼中放几条鲶鱼,鲶鱼喜食沙丁鱼,沙丁鱼为了活命,四散而逃,由于游动大大提高了成活率。但是,如果鲶鱼放得多了,沙丁鱼都成为鲶鱼的美食了,人们又怎样尝到新鲜的沙丁鱼?可见,能否吃到新鲜肥美的沙丁鱼关键在于能否控制好鲶鱼的投入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就如(参考示例:一个工厂的发展,最主要的固然是领导是否管理得当,职工是否肯干。但与国际经济环境、国内经济形势以及有关政策能无联系吗?与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销路、运输以及农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都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学习的进步也往往会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联系在一起,往往“小不周而乱大谋”。)(2)要弄清楚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及联系的种类,就主要的联系进行重点论述,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面面俱到。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首先弄清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既要考虑事物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又要考虑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纵横联系。比如,我们在谈及“成才”这一主题时,就要考虑影响成才的各种因素。总的来说,有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主观条件包括勤奋努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客观条件则包括环境(顺境、逆境)、机遇、社会制度等因素。从以上条件不难看出,主观努力是成才的决定因素。经过这样一联系,我们也就有话可写,说理也不至于片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多种多样的。如事物的因果联系、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必然与偶然的联系,等等。2.运用发展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新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事物、新观念不断产生。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运用“发展的观点”补写下列文段的中间部分,使文意贯通。我们是在“向前看”的同时想到了“向钱看”的。(参考示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把商品推向市场,而把商品推向市场的目的就是赚钱。有了钱就可以扩大再生产。生产越来越红火,金钱也会愈积愈多,人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在这种竞争力很强的形势下,办企业、办工厂都要讲效益。所谓效益好,其实就是赚的钱多。)当然,提倡“向钱看”也不能一味盯着钱,心里想着钱,挖空心思去赚一些昧心钱。有些人为了钱,连人格、国格都可以不要,这不是我们提倡的。我们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的真本领,在市场经济中大展雄风,多赚些钱。这种“向钱看”的行为才是我们所提倡和希望的。(2)要用发展的眼光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展望事物的发展前景。下面请看一篇高考作文《该做!谁做?》的片段:毫无疑问,“助人为乐”该做!人人回答起来都那么干脆坚决,甚至这干脆坚决中还有种对生活中助人为乐精神太少的埋怨和不满。埋怨谁?不满谁?当然谁都不会想到自己。别人遇到麻烦事,自己却悄悄走开的人出于什么心理呢?大概是想到有人会去做的,总会做好的,不必是我。有这样想法的人多了,助人为乐的人就少了,人们的埋怨又多了,当然是怨别人,却没有想到自己就是别人眼中的“别人”,自己其实也是自己所埋怨的“别人”当中的一个。什么时候才能不埋怨别人呢?答案很简单——做!我做!我们赞美助人为乐的品质,我们自己也要助人为乐;埋怨别人的时候,想想自己做了没有,做了些什么。当我们都能助人为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有值得自己和别人赞美的品质,我们不再埋怨和不满。仔细分析一下这位考生的思维轨迹,可以发现,行文中渗透了发展的观点:悄悄走开→助人为乐少了→埋怨就多了,助人为乐多了→埋怨和不满就少了。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事物,往往能写出思想深刻、文笔犀利的文章来,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思辨性。3.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正面,又有反面;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既有长处,又有短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不可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避免片面性,避免走向极端。所以,在写作时,我们要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防止“绝对化”。因此,从两方面去分析事物的内外因、利与弊、得与失等也是分析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1)运用一分为二法分析问题,能够避免议论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增强说服力。辩证思维常见的推理形式为:A是B,A未必是B。比如,玩物丧志→玩物未必丧志,名师出高徒→名师未必出高徒。运用一分为二法有时还能翻出新意,提出独特的见解。例如,“班门弄斧”本来的意思是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是一种不谦虚的表现。但从反面一想,“班门弄斧”也有好处,在行家面前“卖弄”一番,不仅可能得到行家的指点或赏识,而且是“小人物”虎虎有生气的表现,许多行家未成名时不正是这样的吗?这样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使议论更具辩证性,而且富有新意。(2)运用一分为二法要注意:不能把正面与反面、得与失、利与弊、内因与外因同等看待,应该明确指出哪一方面是主要的,并对主要的一面进行重点论述,对另一面只稍带几笔,这样,才能避免表述模棱两可,使观点鲜明。请看下面的例子:①“近墨者未必黑”,侧重于强调内因的作用。示例:的确,良莠混杂,良可莠化。但近墨者不黑,却也存在。我认为,良莠同在,良是否会莠化,近墨者是否会黑化,这尚在其次,关键在于能否把握自己,是否在胸中有着真正的正直精神!②“时势造英雄”侧重于外因的作用。示例:我想,弄潮儿身怀绝技,遇时而兴,当然令人钦敬。但我又想,波不翻,浪不涌,何来弄潮英雄?弄潮儿应潮而生,无潮何来用武之地?由此我明白了“时势造英雄”的道理了。运用一分为二法最忌“平分秋色”“各打五十大板”。我们在辩证思维的过程中,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但在写作过程中,就“一面”谈深谈透,文章同样具有思辨性,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行了。同时,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需要深入思考以下几对关系:(1)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2)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4)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5)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6)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7)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8)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9)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等。二、辩证思维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技巧有了这些辩证的观点,到底怎样运用呢?关键是找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中介”,也就是二者之间的联系点。“中介”可以分为“客观中介”和“主观中介”。所谓“客观中介”就是指联系两者之间的“中介”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中介”只需要我们去发现,而不是去创造。要发现“客观中介”,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严谨的逻辑分析。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形态、材质、功用、相关(相似、相近等)个体、评价五方面理解一个个体。而“主观中介”就是只联系两者之间的“中介”,是我们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是凭主观创造的。具体找“中介”时可以:1.退一步,海阔天空以退为进,兵法古已有之。运用“即使”“如果”等假设的形式,采用“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迂回”战术,可能会使我们的文章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如:“面对大海”的观点与“老子骑青牛,出函谷,西渡流沙”的材料如何联系呢?是啊,一个是朝东面对大海,一个是向西走向沙漠,仿佛八竿子打不着。其实,只需附加一个条件:假如老子有朝一日面对大海,老子会怎样呢?他或许从此改变他的哲学思想,重写一部《道德经》。因为大海容纳污溪浊流的宽广的胸襟点化了老子,他觉得自己为了个体生命的愉悦而弃世,为世间有龌龊的不平事而出关,实在是一种悲观的人生,一种狭隘的人生。从此,老子策回牛首,回到人间,以大海般的胸襟包容人间一切。你看,这样一“假如”,这样一联系,思路不就拓展开了吗?如此思考问题,什么样的辩证文章写不出来呢?“假如……”也是一个创新的辩证思维角度。一作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