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文言文(2)15劝学(节选)诗海拾贝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赏析】《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古诗。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的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黑发”时的厌学和“白首”时的悔恨形成鲜明的对比,发人深省。这首诗告诉年轻人:要珍惜时光,勤奋读书,增加学识,树立大志;不要等到自己老了才后悔。语林撷英“学习”名言集锦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3.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4.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5.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作者卡片姓名荀子生卒年约前313—前238朝代战国末期字号称谓名况,字卿,汉后又称“孙卿”籍贯赵国相关资料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背景呈现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林立,相互进行辩论说理。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他反对天命论,主张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篇文章就是阐述后天的学习能弥补认识的不足,从而鼓励人们努力学习。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后天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文章,是荀子认识论思想的集中体现。知识链接《荀子》是一部阐述先秦儒家思想的著作。《荀子》的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一是人性论,二是他关于政治思想的“礼”论。《荀子》中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用比喻、排比、对偶句等,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1.字音靛.青(diàn)参省.(xǐnɡ)槁暴..(ɡǎo)(pù)跂.而望(qì)生.非异(xìnɡ)骐骥..(qí)(jì)驽.马(nú)锲.而舍之(qiè)金石可镂.(lòu)螯.(áo)2.通假字(1)木直中绳,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有.槁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__(4)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有”通“又”,“暴”通“曝”“”通“煣”,用火烤来使木材弯曲“知”通“智”“生”通“性”,本性3.一词多义(1)备①圣心备.焉_____________②有备.无患_____________③关怀备.至_____________(2)望①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____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__③都督阎公之雅望.___________________(3)疾①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_____________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词,具备动词,准备形容词,详尽动词,向远处观望动词,希望名词,名声,声望形容词,疾劲,强,大动词,憎恨形容词,快速,迅速(4)于①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②而寒于.水__________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而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②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介词,从介词,比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修饰,可不译连词,表因果,因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6)绝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____________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④以为妙绝.__________________⑤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________副词,很,非常动词,横渡动词,终止形容词,与世隔绝的形容词,独一无二4.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__________________(4)登高.而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5)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状语,每天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名词用作动词,游水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5.古今异义(1)声非加疾.也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疾病。(2)假.舆马者古义:__________今义:不真实。疾劲,强,大。借助。(3)蟹六跪.而二螯古义:__________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4)金.就砺则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专指“黄金”。(5)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多比喻坏人的党羽,含贬义。蟹脚。指刀斧之类的金属砍削器。鸟兽的爪和牙。(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_________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种事物上或某人身上。6.特殊句式(1)__________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安身,托身。判断句(2)倒装句①____________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__________木直中绳,(之)以(之)为轮,其曲中规。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7.名句名篇(1)青,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__________,金石可镂。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锲而不舍1.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我的理解]学不可以已2.文章提出中心论点以后,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展开论述的?[我的理解]①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②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③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3.文脉图示1.“学不可以已”的含意是什么?[名师指津]从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来理解其含意即可。[我的理解]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括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学习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2.木材从非常直的状态经过火烤变成了弯曲的车轮,说明了什么道理?[名师指津]这是比喻论证,说出论证的事理即可。[我的理解]说明了事物后天可以改造。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即人不断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3.在第三段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建议?[名师指津]抓住典型比喻,分析出作者主张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即可。[我的理解]①学习要注重积累。作者先用了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善成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②学习要坚持不懈。作者用四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照说明。用“骐骥”“驽马”对比:“骐骥”素质好,但是如果只跳一次,还达不到十步;而劣马能力虽差,只要不停地走,也能走很远。这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接着用“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对照:学习是否成功,差别在于“舍”和“不舍”。这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③学习要专心致志。作者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4.本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比喻具有哪些特点?[名师指津]从喻体特点、设喻角度、设喻形式、与说理的关系等方面组织答案。[我的理解]①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将有所成就的道理。②多角度设喻:正面设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5.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如果是,说明理由。如果不是,它们的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名师指津]首先表明观点,然后从学习的必要性、人的可塑性、学习的结果三个角度来分析三个比喻的不同。[我的理解]不是简单的重复。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的说法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名师指津]孔子和荀子两位大师在谈论“学”与“思”的关系时,强调的角度不完全相同,分析这些角度,就可以得出合理的答案。[我的理解](观点一)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观点二)不矛盾。荀子把“所说”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观点三)不矛盾。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停止,结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却比蓼蓝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冻的,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但它比水更冷。木料直得符合墨线,如果用火烤来使它弯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