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17 师说课件 粤教版必修4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7师说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诗意解读】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二月初在焦急的期待中惊喜地见到“春色”的萌芽。但白雪却嫌春色来得太晚,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考点演示】诗的最后两句妙在何处?有什么作用?答案:三、四两句的妙处在于,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那么美好而有灵性,饶有情趣。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25岁中进士,累官至吏部侍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被人们传诵的优秀散文。作者介绍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之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写下这篇文章。背景解读说“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如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文体常识字音①句读.(dòu)②郯.子(tán)③官盛则近谀.(yú)④苌.弘(chánɡ)⑤师襄.(xiānɡ)⑥老聃.(dān)⑦经传.(zhuàn)⑧无长.无少(zhǎnɡ)字形①贻贻害怡心旷神怡饴饴糖②郯郯城啖啖饭谈谈话③聃老聃聘聘请骋驰骋④蟠蟠桃幡幡然播播种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②或师焉,或不.焉(通“否”)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通“逗”)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有一定造诣之人)②今之众人..古义(古义:普通人)今义(很多人)③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④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没必要)⑥圣人之所以..为圣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结果的连词)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结果的连词)一词多义①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特长或技艺的人②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文字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驿舍李将军列传.名词,一种文体,传记③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名词,疑惑,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④无孰能无.惑动词,没有是故无.贵无.贱连词,无论⑤道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名词,道理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名词,风尚行军用兵之道.名词,方法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名词,供行走的道路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讲⑥贤其贤.不及孔子名词,德才师不必贤.于弟子形容词,贤能词类活用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低于)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⑦孔子师.郯子、苌弘(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⑧君子不齿.(名词用作动词,同等看待)⑨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高明的地方)虚词①于而耻学于.师介词,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不拘于.时介词,被②之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它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无实义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助词,的③其其.皆出于此乎副词,大概,或许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自己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其中的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那些④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引出比较对象,译为“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反诘语气特殊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②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状语后置句)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1.在《师说》中,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并“作《师说》以贻之”?提示: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②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2.“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提示:要了解“圣人无常师”这句话的出处,还要理解作者引用这句话的意图和目的。结合当今的现实,和古代比照,谈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对自己的启发。①“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②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③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结构图示师说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其子择师而教其身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巫医乐师不耻相师士大夫位卑足羞其智反不及圣人无常师孔子赠李蟠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说》是一篇著名的论说“师道”的文章,也是一篇针对性很强、有卓越见解的文章。作者借助为文送李蟠来批判“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老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择师的标准等问题,重点在于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明确指出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主旨归纳1.第1段提出了什么分论点?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请简要说明。【对应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提示】在题干给出的答题区间内找出分论点,再分析其论证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有区别,在分析分论点时要分析出该分论点是如何证明中心论点的。【答案】提出的分论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作者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论证,剖析“不从师”的症结。①纵比:“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②自比:“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③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2.简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对应考点】鉴赏作品的语言。【提示】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的是,题干没有明确指出是何种语言特色,因而需要答出的语言特色可能不止一种。【答案】①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如第1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②一个意思,多种句式。如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1段“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2段“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3段“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③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你觉得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本题要在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答案】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概括得很全面;作者强调人非生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整散结合指的是写作语言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使用。整句指的是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例如排比、对偶等,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整散句的结合使用能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增强抒情和论证的气势。《师说》中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使语气奇偶互见,错落有致,气势雄壮。技法镜鉴整散结合【即时小练】请写一个整散结合的文段。200字左右。【答案】历览前贤,有秦皇汉武的风骚,有唐宗宋祖的文采,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弯弓和大雕。可又有谁,能像内圣外王的曾文正一样,为官则清正无私,举贤若渴;为将则机智沉稳,步步为营,奇正相佐;为儒则谦和内敛,毫无文人的狂傲之气;为父为兄则严于律亲,不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曾国藩是一个永远让人无法读明白的人,是一个文人,是一位儒将,是一个好官。【考点解说】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考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综合能力。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入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对接高考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考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判断。【解题指导】(1)分清主次。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为人物传记,阅读时需弄清与传主有关的事情,涉及的人物和人物关系,有时还要弄清时间的变化、地点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