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纵论人生阐释哲理第8课论快乐第三单元纵论人生阐释哲理红窗迥①柳永小园东,花共柳,红紫又一齐开了。引将蜂蝶燕和莺,成阵价②,忙忙走③。花心偏向蜂儿有,莺共燕,吃他拖逗④。蜂儿却入,花里藏身,胡蝶儿,你且退后。第三单元纵论人生阐释哲理【注】①红窗迥,又名《红窗影》。②成阵价:成群成片地。③忙忙走:飞来飞去。④吃:被。拖逗:宋元时口语,惹引、勾引。【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第三单元纵论人生阐释哲理【赏析】这首词写春景。上阕起笔点出地点,紧接两句写树木花卉,展示一片浓郁春意。“引将”三句借蜂、蝶、燕、莺,为绚丽春景添得活泼之趣。下阕开头具体写蝶戏花。“花心”两句赋生物以人的情态,生动有趣,“拖逗”两句,活画出莺、燕为花吸引却又无可奈何的神态。“蜂儿”两句写蜜蜂采蜜,“藏身”二字,活灵活现。最后两句以蜜蜂口吻写,更有妙趣。上阕从蜂、蝶、莺、燕绕花飞舞落笔,热闹生动、充满情趣。用口语、俗语入词,在以雅为主的词坛上别具一格,表现出另一种美学趣味。【思考】赏析下阕的写作特点。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飘瞥.(piē)譬.如(pì)殉.葬(xùn)混沌.(dùn)筵.席(yán)愧怍..(kuìzuò)箪.食(dān)2.多音字咽细嚼慢咽.(yàn)咽.喉(yān)哽咽.(yè)弄摆弄.(nònɡ)里弄.(lònɡ)二、字形辨认殉xùn(殉葬品)徇xùn(徇私枉法)询xún(询问)沌dùn(混沌)饨tun(馄饨)盹dǔn(打盹)怍zuò(愧怍)祚zuò(福祚)胙zuò(胙土)煦xù(和煦)照zhào(照耀)姁xǔ(姁媮)臂bì(手臂)譬pì(譬如)躄bì(躄地)协xié(协作)胁xié(威胁)肋lèi(肋骨)三、词语辨析1.浅薄·浅陋“浅薄”,①缺乏学识或修养;②(感情等)不深,微薄;③轻浮。“浅陋”,见识贫乏;见闻不广。例:①作为一名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的食品大厂经营者,这番言论无疑暴露了其认识的____________。②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真知,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交响诗,是我____________的文字短制所不能及的。浅薄浅陋2.荒唐·荒谬“荒唐”,(思想、行为)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例:①在接受机场公安部门的批评教育后,该乘客十分后悔自己非法携带弹药的____________行为。②在歌唱选秀史上,没有什么比选手还未开口唱歌便遭遇淘汰更____________的了。荒唐荒谬四、词语释义①好事多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混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愧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心安理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工愁善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很容易发愁得病。得,适合。(书)惭愧。b.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a.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好事情在实现、成功前,常常会遇到许多波折。磨,阻碍,困难。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1.走近作者钱钟书(1910—1998),现代学者和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自幼受传统文化教育,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1933年毕业。1935年入牛津大学英国语文系,两年后到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归国。先后担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湖南兰田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纂、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等。1953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作品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谈艺录》、《管锥编》等。钱钟书学贯中西,博通古今,作品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2.写作背景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一方面,抗日军民正进一步积聚力量,准备将日本侵略者最终赶出中国;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走狗四处散布日本“必胜论”、中国“必亡论”,妄图从思想上、精神上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由于抗战,人们的生活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文章强调人的快乐来自于精神,“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这对鼓舞人们克服各种困难也不无益处。文章通篇引经据典,谈笑自若,大开大阖,触类旁通,又为当时困境中的文人树起了一个楷模,从而在坚持抗战、不忘学业上使人受到种种启发。【点拨】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政论性亦很强的随笔。思路奔放开阔,文意层层见深。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说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首先从多种民族语言、心理和文化的角度说了“快”与“乐”的关系。然后进一层说,“永远快乐”1.本文在文体上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怎样论述“快乐”的?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用了比喻论证和事例论证。语言幽默带讽刺。再次论述了快乐是人生永远存在的一种诱惑并断言“快乐由精神来决定”,因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最后指出“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2.如何理解“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这句话?【点拨】“一切快乐的享受是属于精神的。”前面的“不快乐”意味着物质上的享受;而后面的“乐观”,这个精神意义上的涵义才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3.分析“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这段话所讲的道理及这样表述的好处。【点拨】①说明了“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深入浅出。4.结合背景体会本文在鼓舞抗战方面的作用。【点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着祖国山河,妄图以残酷的屠杀使中国人民屈服。作者认为,这并不会使中国人屈服,因为他们至多摧残、毁灭的是中国人的肉体,而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永远消灭不了的,所以作者说“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由此,文章起到了鼓舞中国人民抗战到底,坚持到胜利的积极作用。读过本文,你对快乐有着怎样的认识?【各抒己见】♣《论快乐》强调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实际上就是鼓励人们永不丢弃理想与追求,就是永存希望,永存信念。♣对。同时文章也告诉人们,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快乐无时不在,不但有世俗的快乐,而且有超越世俗的一面,快乐在于对生命主体的把握与理解。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是啊,钱老从文中说明精神是决定快乐的条件。如果我们每天拥有昂扬的斗志,不懈的追求,我们就能快乐地生活和学习。论快乐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永久”的―→快乐的享受属于精神快乐的原因是物质刺激―→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是非善恶应取决于公理―→快乐是人生的追求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坚持抗日不忘追求一、写法归纳幽默的比喻本文语言独特,比喻中联想丰富且话语幽默,带有讽刺。如文中用“飘瞥难留”形象地诠释一个“快”字;用“日脚像跛了似的”比喻了一个“慢”字。前者不仅解释了词义,而且把人生对快的感受也具象地表达了出来;后者所打的比方,说“日头有脚步且跛,怎么能快得起来”?喻得机智、恰当,喻得有趣味。再如说“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为证明这一点作者用了几个极普通、极典型,又高度浓缩的事例:“一个失眠的晚上”,“有约不来的下午”,“一课沉闷的听讲”。这是多么简练!再如“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钓钩上的鱼饵”,“满足得像猪”,“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比喻,以联想为桥梁,透着灵性,寓意深刻,浅显易懂,趣味横生,俏皮而耐人寻味。二、技法指导“喻巧而理至”,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一般说,比喻论证不宜作为一篇文章论证的主要方法,因此要适量。三、随堂练笔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段文字,表明你对“读书”的观点。不少于100字。四、他山之石读书就像品一桌大餐,只是这桌大餐内含丰富,种类繁多,既有鲍鱼、鱼翅之类的珍品稀物,也有汉堡薯条之流的味美却不健康的垃圾食品。所以吃的时候,便要多加注意了。首先,要广泛涉猎。一桌大餐,怎样才能品得到最多的味道?便是每种只吃一点,即便遇到喜欢的味道也不要专盯着大吃特吃,因为这样吃认知的味道单一,摄入的营养也会极不均匀。其次,遇到鲍鱼、鱼翅一类的珍品,尽量要多吃一些,尽力汲取其精华,汉堡、薯条之类的,少吃一点,消遣一下便罢,多吃无益倒有害。最后,品过多种的味道后,在从其中挑选出自己中意的、对自己有益的几道菜多吃一些,这样便能得到更多的益处。钱钟书杨绛互为捉刀读过《围城》的读者当然会记得,苏文纨小姐那把飞金扇上题着的一首小诗:“难道我监禁你?还是你霸占我?你闯进我的心,关上门又扭上锁。丢了锁上的钥匙,是我,也许是你自己。从此无法开门,永远,你关在我心里。”这首诗曾遭到方鸿渐的嘲笑。其实,这诗并非是钱钟书为书中人“按头制帽”而作,它出自钱先生的夫人、学者杨绛的手笔。这个谜底在《槐聚诗存》中,是杨绛在钱诗《代拟无题七首》的“缘起”中揭开的。几年前,杨绛想写一部小说,请钱钟书为书中人物拟作旧体情诗数首,钱钟书说:“你自己能写,并且能体贴入微。”杨绛笑着说:“你的《围城》需要稚劣小诗,你让我捉刀。如今我需要典雅篇章,你为何推诿?”于是钱钟书替杨绛写了《代拟无题七首》。诗成后,杨绛认为:“韵味无穷,低回不已,绝妙好辞。”她决定不写小说了,留下这七首诗就“尽得风流”了。[适用话题]这则材料适用于“岁月与爱情”“才华”“生活情趣”等话题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