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虞美人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赏析】这首词把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感情,通过伤别与惜春表现出来。上片通过梦醒前后两种境界的对照,抒写了诗人当时的生活感受。下片写凭栏远眺的情怀。“春去也”三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和无可奈何的悲哀!作者介绍生平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宋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42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作品代表作品有《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现存词30多首,收在《南唐二主词》中。评价后人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煜当政期间,不理国事,沉湎声色,逃避现实,结果宋兵南下,只得屈辱投降。在汴京,他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故而心头时时被对故国的追忆、怀恋和在今朝的屈辱与悔恨填满。受此情支配,他的词也笔随情至,多描写故国,追恋往昔。《虞美人》正是这样情境下的产物,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而这首词也是李煜的绝命词,以赤子之心写惨痛的国破家亡之痛,写出了一种通向宇宙人生的普遍悲剧情感。背景解读词词是按一定乐谱填写、演唱的歌词,与多数先作辞、后配乐的古乐府相比,在制辞程序和所配音乐上均有不同,是隋唐之际新兴的诗体。关于词的起源,学术界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大致来说,词发源于隋朝,到中唐已初具雏形,到晚唐基本成熟定型。词有许多调子,如“蝶恋花”“菩萨蛮”等。每调句数、每句字数、用韵位置、用字的平仄都有一定格式。除小令外,一般分上下阕。当时称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词,别称乐府、诗余、长短句。知识链接1.字音识记(1)不堪.()(2)玉砌.()2.字义解释(1)春花秋月何时了.()(2)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3)只是朱颜..改()kānqì了结,终止指南唐故都金陵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2.“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作者身在汴京未见故都情景,故用猜度语气写,含有国破家亡、江山易主,不知新主人对它们态度如何之意,反映了作者追思、悔恨、满腔悲慨的心理活动。1.结构图示虞美人上片实景:“春花秋月”“小楼”回忆往事——“不堪回首”悲下片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凄凉物是“朱颜”已改——人事已非抒情:愁如春水悲恨愁2.主旨归纳这首词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悲哀伤感的。词中有不堪回首的回忆,有痛苦难耐的现实,有诘问,有自问。通过写词人在秋月之夜登高望远,引发对故国的怀念,抒发怀念故国的悲伤哀痛之情和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满腹愁绪。1.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对应考点:理解诗歌内容。提示: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和修辞手法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指出诗句的意思,结合作者背景和诗歌主旨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3.本词对比手法的运用极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提示:结合对比手法在词中的具体运用和诗歌主旨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全词通过对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前六句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进行对比,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细致地倾泻出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个人的悲愁与无限的宇宙在对比中蓦然融为一体。4.如何理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对应考点:理解诗句。提示:结合诗句主旨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两句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叙述、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中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考点透视鉴赏表达方式近年来,表达方式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的必考点,尤其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在高考卷中更是屡见不鲜。描写方面,常见的有白描、细节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等;抒情方面,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因事缘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借古抒情等)。考查形式主要有: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诗歌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诗歌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是怎样处理的?该考点有时直接设题,有时结合思想感情间接设题,后者在今后的高考中会是考查重点。考查趋势第一步,明方式,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第二步,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方法归纳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典型例题【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作者在词的上阕是怎样借景抒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等意象,以及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解析】“怎样借景抒情”要求考生通过情景之间的相似性来分析词人在诗歌中表达的丰富而生动的情感。考生首先要理清作者的写景顺序和角度,如本词上阕由听觉到视觉,由远及近。考生就可以感知到作者是因声而望景,由景再生情。其次是情景之间的相似性,如水阔云低暗示了心情的暗淡,燕子远去和人行千里又极为相似,落落的梨花又恰是孤寂无依的词人的真实写照。同时运用了用典、对偶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