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0课 菱角的喜剧课件 粤教版必修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0课菱角的喜剧荷花(清)石涛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诗意解读】五寸的荷叶托着娇艳的荷花,荷叶密密地贴在水面,但这并不妨碍彩舟的荡漾。直到四五月间夏风微掠,这些荷叶荷花的高度依旧能恰巧把美人的腰遮住。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秦牧杂文》是他的第一本集子。作者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秦牧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这篇文章是秦牧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写的。当时文章的题目叫作“复杂”。这篇文章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1958年在我国经济领域里出现了不少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现象,这类错误的出现又反映了一些人在认识上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于是秦牧认为有必要在文学创作中表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之类的题材”(《长河浪花集·序》)。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59年写成的,后来收入散文集《长河浪花集》时,秦牧将文章的题目改为“菱角的喜剧”。背景解读字音劳什.子(shí)模.样(mú)酣.然大睡(hān)摔筋.斗(jīn)字形谣童谣摇摇篮缀点缀辍辍学漫漫不经心慢慢速壤土壤攘攘除(1)坚固·牢固坚固:结合紧密,不容易破坏;牢固;结实。牢固:结实;坚固,多形容抽象事物。例句:①这个工厂的产品______耐用。②我们在中学阶段一定要打下______的基础。近义词辨析(2)贯穿·贯串贯穿:①穿过;连通。②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贯串:①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②连贯。例句:①这条公路______本省十几个县。②这部小说的各篇各章都______着一个基本思想。(3)漫不经心·漠不关心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也不关心。例句:①老师批评了他________的学习态度。②他对班级事务________。【答案】(1)①坚固②牢固(2)①贯穿②贯串(3)①漫不经心②漠不关心(1)茫然失措:迷惑,不知道怎么做。(2)劳什子:使人讨厌的东西。词语释义文章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复杂性”的关系这样一个哲学道理,你能不能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再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提示:《淮南子·晏子使楚》的故事中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说法,同样,南方的荔枝、芒果到了北方是不能成活的,北方的苹果、梨子在海南也不能成活,这都是由于土壤、温度、地势等原因造成的。这就说明,生物的生长有其一般性,也有特殊要求。同样是社会主义民主革命,前苏联用“城市包围农村”的战略获得了成功,照搬到中国,则造成几次反围剿失败,最后还是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获得了成功。另外,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也说明了国家的建设、发展也要依照国情才行。菱角的喜剧对菱角的认识过程开始:两角发展:各种各样深化:复杂性、多样性怎样认识复杂多样的事物实例阐述:反例、正例途径、态度:深入实践不能绝对化、简单化本文主要通过对菱角的认识等事例说明一切事物都是有复杂性、多样性的。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掌握事物的一般性,更要掌握事物的特殊性,避免绝对化简单化地认识事物。1.分别找出课文第七至十二段的中心句,并指出作者引申出的道理。【对应考点】理解语句的含意。【提示】注意题干的“分别”二字,且不能超出题干限定范围答题。【答案】第七段: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会茫然失措。第八段: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第九段: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第十段: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第十一段: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学理论、学文化)……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第十二段: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引申:认识事物应掌握它的一般性,更要掌握它的特殊性。2.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通过对菱角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引申出世间万物都是复杂多样的道理,行文严密,体现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结构,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探究分析本文对这一结构的运用。【对应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提示】联系全文,多角度地回答。【答案】从整体上看,文章先是提出问题,然后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其中的每个层次都是层层推进,论证很严密,也很充分。从小的方面来说,文章从菱角讲到其他生物,从生物讲到其他一切事物,由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全面,令人信服地推导出自己的观点: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从论证充分的角度来说,文章为了证明“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的观点,先从自己在认识菱角上的教训谈起,再从正面论述在掌握事物的一般性之外再掌握事物的特殊性就能使认识深刻。然后文章又从反面论证,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这样文章反复论证,达到了充分论证的效果。借事说理就是指在写作中借助具体的事情,通过对这些事情的记叙、描述、议论,使人们弄懂抽象而深刻的道理。借事说理的好处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讲道理,容易接受,效果较好。本文以借作者从小吃菱角,形成了“菱角是两个角的”的观念,以及后来这种认识与观念被改变来阐述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不能用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去认识事物的道理。要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规律,同时在掌握了一般性之后,还要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技法镜鉴借事说理在写作中要恰当地运用借事说理的手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细心观察生活,体悟生活中的事情所蕴含的道理。(2)借事说理的“事”要跟“理”有相似处和共同点,这样才能使事与理统一,以事说理。(3)借事说理的重点在“理”,叙事只是手段,因此叙事要简略,阐述道理要联系叙事,做到说理深刻而又容易让人明白。【即时小练】请运用借事说理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揭示哲理,200字左右。【答案】示例:滋味是雕刻不出来的把同行迎入客厅,老作家端出两碟小吃。客人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那碟雕刻出花样的菜帮上,赞叹了一番之后,便都把手伸向那个堆着水果的碟子。片刻之间,那碟水果就被吃光了,那碟菜帮则始终无人问津。“听说你们最近正在讨论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并为此而争论不休。”送客时老作家说,“这两碟小吃,就算是我的一种观点吧!”【考点透视】1.什么是对散文的探究能力探究能力,即探索和研究能力,就是在翔实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分析、比较、归纳,从而提炼、推理,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甚至发现新问题的能力。高考考纲对探究能力的考查细化为以下几个考点:对接高考对散文的探究能力(1)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散文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散文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散文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2.如何解答探究题探究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往往以文本的某一句话或某一点为触发点,要求考生以此为起点,联系文本作适当的拓展,问题设置的起点在文本之内,但指向的终点却在文本之外。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解答探究题时,应注意如下几点:(1)立足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主题。(2)整合此前对作品的形象分析、对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揣摩,成为正确评价的依据。(3)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分析、概括。(4)展开时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以及认知能力,并据此展开联想。要求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允许考生尝试个性化阅读。【真题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黑暗王国里的残烛鲍鹏山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而他的很多徒子徒孙,如宋明之际的理学家们,就属于后者了,新儒家们当更是等而下之。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有一次,在一条汤汤而流的小河边,他们又找不到渡口了。远处的水田中有两人在耕作,子路便上前去打问。其中的一个细高个却不回答子路的询问,而是反问子路:“那个执缰绳的人是谁?”子路恭敬地回答:“是孔丘。”“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答:“是。”这个细高个冷冷地就来了一句:“既然是鲁国的那个孔丘,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嘛。”没奈何,已经由绿林好汉改邪归正到孔子门下的子路,只能捺住火气,转过身去问另一位。这一位魁梧强壮,是个大块头。大块头也反问子路:“你是谁?”子路仍然恭敬地回答:“我是仲由。”“你是孔丘的门徒吗?”“是。”现在又轮到大块头来教训子路了:“天下混乱,举世皆然,谁能改变这种局面?我看你身体强壮,是个好庄稼汉。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东奔西走,鼓唇摇舌,倒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躬耕垄亩的好!”子路垂头丧气地回来向孔子汇报。孔子听完,不尽的迷惘。谁说这两位隐士说得不对呢?这不也是孔子自己内心中常有的感触吗?他要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而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有为之君,一同来重整乾坤,谈何容易?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难道就此卷而怀之吗?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为了培养一批隐士或者懂文化的农夫吗?于是他感慨万端:“人总不能与鸟兽一起生活在山林之中啊!天下无道,但不正因为天下混乱无道,才需要我们去承担责任吗?假如天下有道,还需要我们吗?”两千多年了,那条汤汤小河边发生的这场争论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似的。这几个人好像还在我们身边。我尤其为孔子感动,惶惶而寂寞,迷惘而执拗。“志于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不少人顺应潮流,从而成了新贵,或成为新贵的红人,其中甚至有他的门徒,比如那个顶善于察言观色的弟子冉求。又有不少人冷了心,折断宝剑为锄犁,平戎策换得种树书,如长沮、桀溺;其中也有他的弟子,如樊迟。樊迟向他问稼,问为圃,大概也是准备避世了吧。望望眼前,路曼曼其修远兮,看看身后,追随者渐渐寥落。但他对自己,却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鱼一样,“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自魏晋以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就有了一种极古怪的现象,那就是人格理想与伦理责任的分离。最受人敬仰的人格乃是那些在天下苦难面前卷而怀之、闭目养神的隐君子!鲁迅禁不住对这种人怒形于色:泰山崩,黄河溢,隐士目无见,耳无闻。这种目不关注人间苦难,耳不听弱者呻吟的人物,不就是饭桶酒囊茶壶甚至权势的尿壶么!现在不少人飘飘然地要“告别鲁迅”,却又腻歪歪地对“茶壶”周作人大为钟情。一个人让人尊敬是有条件的。在孔子那里,在他的学说之中,那种古典的崇高确实让我们这些聪明机灵的后来人愈显扁平而单薄。(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春秋战国时代充满战乱,生灵涂炭,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但是在这个黑暗的时代里不失理想、激情和公理仁德。B.文中所说的“避世之士”指的是对社会不抱任何希望而远离俗世、政治,回到田园中去,回到自己的内心中去的人。C.冉求察言观色,樊迟向孔子问稼问为圃,文中写这两个弟子是为了说明孔子教育的失败,从而更好地表现他正道直行的品格。D.作者认为,在天下无道的时代,最受人敬仰的人应该是那些在天下苦难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