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 16 辛弃疾词三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6辛弃疾词三首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辛弃疾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赏析】此词上片开头两句仿佛凭空而来,却又发自心灵深处,是词人饱经风霜,目睹了官场丑恶之后痛苦的总结和极端厌恶心态。上片叙写人间是“臭腐场”,为下片“寻菊花”做了铺垫。下片前三句写登高赏菊。结尾两句是说菊花的开放,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这只是字面意思,实际是赞美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也表明了作者的品格。通观全篇,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愤世的情怀和如菊的品格。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今属山东)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作者介绍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1.《青玉案·元夕》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大约写于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存在。敌虏仍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志士仁人寝食难安。词人投笔从戎,弃家投南,实指望南宋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地。不料当局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心粉饰太平,灯节靡费无度。真个“直把杭州作汴州”。背景解读词人空怀壮志,请缨无路,回天乏术,只有“世人皆醉我独醒”之痛苦。辛弃疾以深长的艺术语境,含蓄言情,曲笔抒志。词中创造的艺术境界亲切生动,寓意隐而不露,似有若无。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亦增其强烈、永久的魅力,令人思索不已。王国维先生论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三种境界时,就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第三境界,比喻凡事须经艰苦跋涉,往往“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后才能“得来全不费工夫”。2.《鹧鸪天》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下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正法。辛弃疾这种忠心为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绝无仅有的。这首词的上阕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本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淳熙二、三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书此词于造口。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此一记载对体认本词意蕴,实有重要意义。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故史称隆祐“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东路则渡江陷建康、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南守政权存亡危急之秋。故当稼轩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题词于壁,实情理之所必然,罗氏所记大体可信。1.字音宝马雕.车(diāo)黄金缕.(lǚ)蓦.然(mò)阑珊..(lánshān)旌.旗(jīnɡ)菩萨..蛮(púsà)娖.(chuò)银胡锦襜.突骑.(chánjì)2.字形缕缕述搂搂住楼楼房珊珊瑚跚蹒跚栅栅栏旌旌旗族民族旅旅游1.如何理解《青玉案·元夕》中“那人”的形象?提示:对“那人”的形象可有多种理解。如从个人的追求来理解,在众多女子浓妆狂欢的元宵夜,“那人”却一身淡淡的素雅,不与世俗同欢,“那人”具有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那人”是“我”寻觅千百回的知音或者意中人;如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正寄托着词人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2.请简析《青玉案·元夕》的衬托手法。提示:首先,从整体上看,词中用所描绘的繁华热闹场面反衬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开头的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是正衬;那些“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和戴着“蛾儿”“雪柳”的妇女,对“那人”是反衬。通过层层衬托,使“那人”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更加鲜明突出。1.《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借描写元宵夜赏灯的热闹情景,讽刺南宋朝廷偏安江左、不思进取的行为,亦借一位不慕繁华、自甘淡泊的美人,隐喻词人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2.《鹧鸪天》这首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将领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词人无比悲慨凄凉的沉痛心情和怨愤之情。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此词表达作者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苦闷和深沉的爱国情思,并坚信驱逐侵略者,收复中原,雪洗国耻的愿望终会实现。1.《青玉案·元夕》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它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手法?【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提示】从“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等画面中来具体分析。【答案】①花灯数量方面:用“花千树”写花灯之多;用“星如雨”写烟花之盛。②赏灯人方面:用“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之华贵;用“香满路”写观花灯的贵族女性之众多。③舞灯人方面:“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夸张、比喻、铺陈等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2.请分析《鹧鸪天》中主人公的形象。【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形象。【提示】从壮岁领导义军的昂扬意气到如今的归耕田园,词人寄寓了自己的愤慨。【答案】这首词以短短五十多个字,概括了一名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他青年时期领导抗金义军,擒获金军将领,带义军南下,威武雄壮,战功赫赫。然而皇上没有抗金决心,又畏惧起义军,义军被遣散。主人公处处受投降派的掣肘,一心想报效国家却壮志难酬。多年后,感叹年老不能回到青春,岁月虚度的可惜,可又不甘心年老,言外之意是壮志未能抛却。之后以鲜明、典型的形象,突出主人公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文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刻、极端沉痛的地步。总之,本文主人公文武全才,应有大的作为,由于昏君与投降派的干扰,壮志未酬,实乃悲剧英雄的典型,其悲慨程度使人扼腕不已。3.《鹧鸪天》中“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从词人的生平及抗金生涯中分析词人的情感。【答案】辛弃疾曾经上奏疏论平定金人方略,耿耿忠君报国之心可鉴,然而一切进言都付诸东流,所以这两句大有英雄不得不放弃壮年抱负,终老田园的落寞与悲愤。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相比,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江晚”和“山深”有什么深层含义?【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提示】词人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表达了自己的意志以及对抗金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心。【答案】“江晚正愁余”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隐忧,“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表达的是一种乐观的情绪,这是作者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的认识。“江晚”“山深”不只是写眼前时间和景物的变化,也喻指南宋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要了解古人。而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还需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对接高考比如我们在学习张籍的《节妇吟》时,如果不了解当时张籍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张籍所遇到的事情,就很难理解诗歌的比兴手法和诗中的一些情节。张籍所处的时代是中唐,那时藩镇割据,权臣们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志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会去依附他们。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李师道,其势炙手可热,他想拉拢张籍。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他一向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为拒绝李师道,而又不能得罪这个权臣,所以非常委婉地谢绝了。诗歌使用了古典诗词里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的手法。诗中为何先接受了明珠然后又流泪还珠呢?是因为不便于当面就立刻拒绝,所以来了个迂回。不同朝代的诗词有不同的特点,鉴赏诗歌要根据作者所处的朝代与背景来理解,这叫作“论世”。盛唐时期的开元、天宝年间,边境战争十分频繁,尤其是开元中期到安史之乱的这近30年间,边境线上没有一年不发生武装冲突,经常是数条战线同时作战。这些情况对边塞诗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边塞诗的创作盛极一时,很多诗人具有边塞生活的亲身经历,由于胡地特殊的风土人情,诗人们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调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情来作为背景。诗人们希望到边塞去建功立业,不仅对诗歌的意境有影响,还直接影响到诗歌的感情。唐诗的发展,在元明时期已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阶段的说法。由于时代不同,这四个阶段的诗歌风格是不同的。初唐的诗风刚健清新。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和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代表着唐诗的两座高峰。还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中唐时,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主要有两大诗派:一是写实讽喻诗派,即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派;二是险怪奇崛诗派,以韩愈为领袖,代表诗人有孟郊、贾岛、卢仝、姚合。诗发展至晚唐,出现了大量写得非常好的咏史诗,杜牧、许浑是代表,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李商隐。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同一时代不同的作家因其主要经历不同,风格也不同。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与杜甫,同处于盛唐,李白仅年长杜甫11岁,李白豪迈飘逸,而杜甫却愁绪满怀,是因为两人经历不同。李白虽也经历了安史之乱,但李白更多的人生体验来自盛唐,诗歌风格形成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再加上他狂放不羁的个性,因而形成了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而杜甫,给他更深切感受的是安史之乱,诗歌的主导风格成熟于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因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更多的是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即使是同一作家,他的作品风格也不会始终保持不变的。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事情,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比如王维,早负盛名,曾一度奉命出塞,其余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在安史之乱中被乱军拘禁。安史之乱平定后,因陷贼官而论罪,受到降官的处分,从此性情大变,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过着亦宦亦隐的居士生活。所以,他前期的诗歌表现出一种政治思想,积极入世的精神,风格豪壮雄阔,内容充实。后期的作品着意表现大自然之美,描写景物精工刻画,意境动人,浑融完整,语言清新洗练,朴素中有润泽华彩。比如李清照,她的前半生(43岁以前),过着锦衣玉食、吟诗颂词的安逸生活。这个时期的作品,多反映其悠闲生活,风格明快,写景抒情无不透着贵妇的脂粉气息。后期因汴京沦陷,她颠沛流离异乡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