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谭嗣同传人并不是万能的,但他们的坚守,强壮了他们自身,也激励了我们的灵魂。纵使沧海桑田,世间仍有永恒的文明。诗赋里的秦时明月好似一直悬挂在文人们的心上,而唱词中的杨柳临风、海棠无力、黄莺婉转、紫燕呢喃也不停绕于戏迷们的嘴边。江南水乡边女孩的吴侬软语——短促的入声调像是一朵朵突然开放的梅花;穿着青布长衫的清瘦小生——轻巧却又沉稳的脚步在泥中留下一个个印记。不管是诗赋、歌曲,还是语言服饰……这些代表着我们民族的精粹,从未消失过。这些温柔的符号也绚烂了整个中华文明。然而文明的永恒延续还有更深刻的存在,它是一种血性,深深植根于民族的血脉中,千百年来,未尝停歇。不管是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还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他们的坚贞傲骨始终熠熠生辉,不曾黯淡,点亮人们精神的深潭,鼓舞着人们,不断进取,继往开来……时代是飞速发展的,他们的延续,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也传承了积淀下来的文明。世殊事异,然而这些珍宝却于世间永恒,启迪着我们炎黄子孙,一代又一代朝着未来走去。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清光绪举人。他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作者介绍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创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以及文化艺术、文学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康、梁变法,得到要巩固清朝统治、急于从慈禧太后手中将国家权柄夺过去的光绪皇帝和帝党官僚的支持。背景解读戊戌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和后党官僚感到这是对他们的最大威胁,立即采取措施,派奸诈阴险的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袁世凯的新编陆军)以重兵来控制北京政局。9月21日发动政变,新政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于“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字音溯.江(sù)记纂.(zuǎn)衍绎.(yì)桑梓.(zǐ)擘.画(bò)入觐.(jìn)恸.哭(tònɡ)参劾.(hé)家书一箧.(qiè)就戮.(lù)金石刻镂.(lòu)无垢.无净(ɡòu)古今异义(1)集同志..讲求磨厉(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2)经世之条理..(古义:道理、思想。今义:思想、言语、文字的层次;生活、工作的秩序)(3)知其为非常..人矣(古义:不平常。今义:副词,十分、极)(4)有开懋勤殿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5)虽然..,董、聂不足道也(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但是”“可是”“却”等跟它呼应)(6)胡乃荣之私人..(古义:心腹。今义:个人,相对公家而言)(7)既而闻南海先生所发明..《易》、《春秋》之义(古义:阐发。今义: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8)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一词多义(1)游不许远游.动词,出游,游玩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动词,旅行君时时与之游.动词,交际,交往(2)益益.发愤提倡新学副词,更加满招损,谦受益.名词,利益、好处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副词,渐渐地(3)就以父命就.官为候补知府动词,就职,赴任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动词,趋向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动词,完成,达到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下.上海(名词作动词,到)②能文章..(名词作动词,写文章)③以为今日谕旨将下.(名词作动词,下达)④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名词作动词,侍奉)⑤力.主变法(名词作状语,大力、极力)(2)意动用法刘大奇.其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3)形容词的活用能操心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难的事)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旷代之圣主也(“……也”表判断)②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非……”表判断)③胡乃荣之私人(“……乃……”表判断)④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也”表判断)(2)被动句①为父妾所虐(“为……所……”表被动)②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介词“被”表被动)③皆受荣靖所节制(“受……所……”表被动)(3)状语后置句①将荐之于朝(将于朝荐之)②语以南海讲学之宗旨(以南海讲学之宗旨语)③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君密奏请皇上以恩遇结)(4)宾语前置句君不之信(君不信之)1.课文写光绪与慈禧矛盾紧张,有两个字十分传神,是哪两个字?提示:“畏”和“忌”。光绪对慈禧是“畏”,因手中无权,“不敢行其志”。慈禧对光绪则是“忌”,虽然大权在握,但光绪毕竟是皇帝,一旦得势,无可挽救。一个力图守旧,一个意欲维新,矛盾不可调和。2.课文写光绪破格提拔谭嗣同有什么作用?提示:一是表明光绪急切地推行新政,实施变法。二是交代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三是为谭嗣同自甘牺牲“以酬圣主”埋下伏笔。结构图示谭嗣同传第一部分第1~2段:变法前的救国行为第二部分第3~5段:变法中的壮烈行为第三部分第6段:人品,为学赞颂哀痛追悼作者熟知传主的经历与性情,故其所述真实可信,感人。传记以翔实的史实,记述了“戊戌变法”运动的整个过程,高度颂扬了谭嗣同为维新变法临危不惧、鞠躬尽瘁、杀身成仁的精神,是后人了解谭嗣同的重要文献之一。主旨归纳1.谭嗣同这个人物的形象刻画得很生动,性格跃然纸上,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试就本文分析。【对应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提示】找出文中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答案】谭嗣同刚“被征”时,“适大病”,待稍愈,竟“扶病入觐”,足见他是怀有炽烈的爱国热情的。他“奏对称旨”,具有高超的政治见解;而且,30岁出头,就担任相当于“宰相之职”的“参知政事”,又具有突出的工作能力。谭嗣同又毕竟是阅历浅、经历少,尤其在政治斗争方面的策略太欠缺。他一进京,就有人告诉他“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而到懋勤殿做事以后,他才知道“皇上之真无权”。一个“真”字说明他长期“不之信”的情况。同袁世凯的交往过程中,他先是认为袁世凯也是个“力主变法”的将领,“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继而“径造”袁寓“直诘”,看似怀有十分把握,实则诘责方式太“直”、所诘内容太露,经不住老奸巨猾、装模作样的袁世凯的诓骗,他“直出密诏”“言救主之条理甚详”。虽然他曾想用动听的美言奉承一番,“救我圣主者,唯在足下”“天下健者,唯有足下”;想用耸听的危言反激一下,“首仆而杀仆”;但都经不住袁世凯及其幕府的三言两语便支吾过去。由上分析可知,谭嗣同坦白直爽、老实迂阔、热爱祖国、关心同志,能够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迂”,也许可以借用《鲁迅书信集》上“昧于中国社会情形”一句来解释,谭嗣同是昧于当时社会上的某些情形,老实、固执而又带书生气。2.你怎样看待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你怎样看待谭嗣同以身殉国的举动?他的这一举动是智还是愚?请说出你的理由。【对应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提示】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答案】示例:谭嗣同在皇帝束手无策,众人一筹莫展,变法岌岌可危之时挺身而出,劝说袁世凯,不能用单纯的“智”与“愚”加以评价。当时皇帝无半点兵权,变法者没有军事后盾,找袁世凯也是逼不得已之计,并且谭对袁也并非绝对信任,所以他会问及袁对荣禄的态度,表明了他对袁还是有防备的。只是袁世凯过于狡诈,一个文人是无法和一个狡猾奸诈的政客过招的。历史证明,袁世凯并非等闲之辈。谭嗣同以身殉国,也无法简单评价其“智”还是“愚”,当时看来的确不值得,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以脱身以逃,再图他法。但历史证明,他的血也没有白流,辛亥革命不是很快就爆发了吗?他的死毕竟唤醒了沉睡的国民,谁又能说他“愚”呢?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刘爚,字晦伯,建阳人。与弟韬仲受学于朱熹、吕祖谦。乾道八年举进士,调山阴主簿。爚正版籍,吏不容奸。调饶州录事,通判黄奕将以事污爚,而己自以赃抵罪去。都大坑冶耿某闵遗骸暴露,议用浮屠..法葬之水火,爚贻书曰:“使死者有知,祸亦惨矣。”请择高阜为丛冢以葬。调莲城令,大修学校,乞行经界。改知闽县,治以清简,庭无滞讼,兴利去害,知无不为。差通判潭州,未上,丁父忧。伪学禁兴,爚从熹武夷山讲道读书,怡然自适。筑云庄山房,为终老隐居之计。调赣州坑冶司主管文字,差知德庆府,入奏言:“前者北伐之役,执事者不度事势,贻陛下忧。今虽从和议,愿益恐惧修省,必开言路以广忠益,必张公道以进人才,必饬边备以防敌患。”迁尚左郎官,请节内外冗费以收楮币。转对言:“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政事之得失则圣学进而治道隆矣。”乞收拾人才及修明军政。迁浙西提点刑狱,巡按不避寒暑,多所平反。有杀人而匿权家者,吏弗敢捕,爚竟获之。迁国子司业,言于丞相史弥远,请以熹所著《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之说以备劝讲,正君定国,慰天下学士大夫之心。奏言:“宋兴,《六经..》微旨,孔、孟遗言,发明于千载之后,以事父则孝,以事君则忠,而世之所谓道学也。庆元以来,权佞当国,恶人议己,指道为伪,屏其人,禁其书,学者无所依乡,义利不明,趋向污下,人欲横流,廉耻日丧。乞罢伪学之诏,息邪说,正人心,宗社之福。”又请以熹《白鹿洞规》颁示太学,取熹《四书集注》刊行之。兼工部侍郎。奏:“乞使沿边之民,各自什伍,教阅于乡,有急则相救援,无事则耕稼自若,军政隐然寓于田里之间,此非止一时之利也。”请城沿边州郡、罢遣贺正使。试刑部侍郎,兼职依旧,赐对衣、金带,辞,不允。两请致仕..,不允。奏绝金人岁币,建制置司于历阳以援两淮。乞罢瑞庆圣节,谢绝金使。卒,赠光禄大夫,赐谥号..文简。(选自《宋史·刘爚传》,有删改)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政事之得失/则圣学进/而治道隆矣B.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政事之得失/则圣学进/而治道隆矣C.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政事之得失/则圣学进而治道隆矣D.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政事之得失/则圣学进而治道隆矣【答案】D2.对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浮屠”是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文中“浮屠法葬之水火”也就是指佛教提倡水葬、火葬。B.《六经》即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本儒学经典,相传是由孔子晚年整理的。C.“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如果是遭到罢免则往往称为“贬”或“黜”。D.“谥号”是指朝廷根据官员为官政绩和品行赐予称号,以示嘉奖;如范仲淹赐谥号文正,本文中刘爚则赐谥号文简。【答案】D【解析】“谥号”应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步入仕途不久,刘爚调任饶州录事,但是饶州通判黄奕用不实之言,诬陷刘爚,使刘爚在任期未满的情况下就不得不背着罪名离任。B.在担任潭州通判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