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议论性散文第三单元走入经典,走近大师,静静地聆听,耳畔响起历史悠远的回声;仰望大师,虔诚地叩问,眼前立起哲人伟岸的身影。岁月的长河拍击汹涌,时间淘洗之后,经典定格在心中。这里有治国之道,这里有战守之道;这里有求学之经,这里有从师之途;这里有比喻说理的典范,这里有对比论证的标杆,学习本单元,徜徉在我国古代优秀说理散文中,享受论辩美的同时,定会让你从思想哲理、语言艺术的宝库中携珍而归。《寡人之于国也》亚圣离我们很远,亚圣又离我们很近,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响着他的声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掷地有声的宏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他温暖苍生的仁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他犀利藏锋的雄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他气贯长虹的豪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他响若洪钟的感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叩击心灵的理念;“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是他处世处事的智慧;“舍生而取义”,是他震烁千古的世界观。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巨人,我们的亚圣。他登知识之顶峰,他集儒家之大成,他倡王道,主仁政,系百姓;他立足民本,关注人性,反对战争……他奔走呼号,用心绘制理想社会图景;他言辞铿锵,用爱呼唤和谐民生民情。深刻的思想是瑰宝,奇妙的文字是明灯。孟子的精神,孟子的人格,魅力无穷。《劝学》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学识修养的过程。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学不可以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各种形式的学习,也留下了很多成语、古训,如勤能补拙、天道酬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等,“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都是劝人勤奋学习的名句。对此,荀子《劝学》中就有许多经典的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讲积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讲坚持不懈;“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讲用心专一。《过秦论》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数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地,贾谊把它归纳为“不施仁义”。秦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用攻天下的办法,来治百姓。愚民政策、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残暴统治、兔死狗烹,引起山东贵族的不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始皇之过,也是所有亡国之君之过也!《师说》尊师重教,从师重道,古今一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共同阐明了一个道理:处处有我师,时时要学习。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明白地告诉我们:人人皆有长,孜孜以求之。昌黎先生有关从师的论断,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破除了对长者、权威的迷信,主张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新时代的我们理应把从师学习当作第一要务,活到老,学到老;处处留心,时时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强大自己,使自己成为复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有用之才。1.朗读背诵。朗读能够培养语感,要在初步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使之流利上口,一直到熟读成诵。朗读的时候要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要求全篇背诵。2.积累应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识记、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他文言知识点。学会举一反三,实践应用。如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文中“王无罪岁”的“罪”、“谨庠序之教”的“谨”都活用为动词,要结合注释,逐步积累。3.把握观点。学习议论性散文,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很重要,可以通过解读文章题目和文中关键语句把握中心论点。“论点”的判断可采用“位置法”,如:《劝学》一文,中心论点就是第一句“学不可以已”,《过秦论》的中心论点就是最后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结合语境。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不可孤立地死记硬背,应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去分析,同时也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思考问题时要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新课知识链接1.作者作品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倡“仁政”。他具有民本主义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反对不义战争,认为“春秋无义战”;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倡“性善论”。孟子谈问题时,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入手,逐渐引向本题。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不板滞。其言行主要记录在《孟子》一书中。《孟子》与《论语》同为语录体散文,但相比《论语》,它篇幅较长,内容更具体,描绘更细致。2.文题解读《孟子》中大部分篇目没有题目,后人取其开篇的某些词句作为文章的题目。“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如此。“寡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之”,助词,用于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无实际意义;“于”,介词,与“国”合成介宾短语。“寡人之于国也”的意思是“我对于国家”,也就是“我治理魏国”。《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3.背景探寻孟子所处的年代是战国中期,这时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礼制崩坏,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但孟子从历史和现实的教训中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是百姓安居乐业。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孟子被梁惠王“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他讨教治国强国之策。就此,孟子开始了他的理论宣讲。本文就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4.文体知识“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还有一本《乐经》,与其合称为“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该书亡于秦末战火,故只剩下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是儒生学子的必读书。“六艺”之说有:①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②“六艺”即六经,谓《诗》《书》《礼》《乐》《易》《春秋》也。5.文化常识(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此外还有“孤”“不穀”等称呼。从秦始皇开始,皇帝都自称“朕”。(2)河:古代指黄河。与“河”有关的地理名词:“河内”指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西河(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区。(3)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我国古代有“五谷”之说,指稻、黍、稷(粟)、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粟)、麦、菽。两者的区别: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4)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5)鸡豚狗彘:古代所称六畜中的三种,“豚”指小猪;“彘”指猪。“六畜”指古代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六畜”一词,今天仍用于人们口语中,有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6)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古代追求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是由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总结出来的,世称“朱子八德”,是儒学的精髓,是古时做人的基本道德。(7)黎民:泛指普通百姓。古代对百姓的称呼有氓、黔首、庶民、布衣、白衣、白士、白丁、黎庶、黎首、黎元等。此外,草民、生民、平民、小民、民众、丁口也都有百姓的意思。基础夯实积累1.音形识记数罟..(cùɡǔ)洿.池(wū)鱼鳖.(biē)鸡豚.(tún)狗彘.(zhì)颁.白(bān)饿莩.(piǎo)庠.序(xiánɡ)2.指出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______通______)(2)无失其时(______通______)(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通______)(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通______)3.解释重点实词(1)河内凶.()(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3)填.然鼓之()(4)数罟不入洿.池()(5)谨庠序..之教()(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8)王无罪岁.()4.解释一词多义(1)加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2)胜谷不可胜.食也予观夫巴陵胜.状(3)数数罟.不入洿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范增数.目项王(4)以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5)于寡人之于.国也则移其民于.河东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6)之寡人之.于国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弃甲曳兵而走.()(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然而..不王者()6.解释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2)然而不王.者()(3)树.之以桑()(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王无罪.岁()(6)养生丧.死无憾()(7)谨.庠序之教()7.句式翻译(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申之以孝悌之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名句默写(1)________________,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2)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9.古代文学常识判断(用“√”“×”表示)(1)“寡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的还有“孤”,而“朕”原是第一人称代词,后来为皇帝自称专用。()(2)“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今山西西南部。()(3)“庠”“序”都是古代学校的名称,商代叫作“庠”,周代叫作“序”。()2.(1)直只(2)无毋(3)颁斑(4)涂途3.(1)荒年(2)没有像……(3)拟声词,模拟鼓声(4)深(5)古代学校,商时叫序,周时叫庠(6)约束,制止(7)打开粮仓,赈济百姓(8)年成4.(1)更虚报(2)尽美景(3)细密几多次(4)按用凭借(5)对于到比(6)介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