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师说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①离愁白日斜,吟鞭②东指即天涯③。落红④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注】①浩荡: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②吟鞭:诗人的马鞭。③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亦可翻译成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④落红:落下的花朵。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然后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新竹(清)郑燮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①绕凤池②。【注】①龙孙:竹笋的别称。②凤池: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本诗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需老一代积极扶持。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的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师说》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他对“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便借为文送李蟠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背景解读1.说“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先叙述后议论,也可以夹叙夹议,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说”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爱莲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与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即“说师”,即谈一谈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知识链接2.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师说”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德国战胜法兰西,归功于小学教员,这是人所知道的。家不重师,则家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简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诸君何所事,候补当教员,开创新世纪,大任在两肩。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1.生字音积累嗟.乎(jiē)句读.(dòu)谀.(yú)欤.(yú)蟠.(pán)贻.之(yí)2.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3.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用来……的”“……的凭借”;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今义:作连词,因此,就)(4)无.贵无贱(古义:无论;今义:没有)(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6)小学..而大遗(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8)年十七,好古文..(古义:先秦两汉的散文;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4.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2)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6)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有疑难问题)(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8)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地)(9)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10)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1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12)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13)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14)君子不齿.(名词作动词,并列,排列)5.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标志是“……者……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标志是“也”)(3)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应为“而耻于师学”)(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5)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弟子贤”)(6)不拘于时(被动句,标志是“于”)(7)学于余(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余学”)6.一词多义(1)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彼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学问,主张)策之不以其道.(名词,途径,方法)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吾师.道也(动词,学习)或师.焉,或不焉(动词,从师)孔子师.郯子(动词,以……为师)(3)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4)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5)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语气,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连词,就)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就是)以身作则.(名词,表率,榜样)(6)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7)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第三人称代词,他)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强调,真是)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这,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自己)(8)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疑问或反诘语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相当于“于”,对)(9)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的凭借)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1.作者认为一个人为什么要从师?提示:①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人非生而知之者。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提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本文是韩愈专论从师的名篇。它着重阐明了从师学道的必要性和应持有的态度,提出了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了择师标准,提倡“不耻相师”,批判了不从师求学的恶劣风气,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1.韩愈在本文中提出了哪些积极的教育思想?【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提示】围绕“师”回答即可。【答案】韩愈在《师说》中主要提出了三点教育思想:一是对教师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即“传道受业解惑”;二是表明择师的态度和标准,打破了封建士大夫的门第观念,具有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辨证思想;三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应该怎样理解?【对应考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提示】要体现作者思想的“新”。【答案】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串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对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韩愈拿“道”的有无作为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道”在即师在,只要合乎这一标准,地位高低、年龄大小都可以不必考虑。这就从理论上提出了论题,是全篇所要论证和宣扬的中心思想所在,以下都是根据这一论题所作的具体阐释。3.“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对应考点】探究文章的内涵。【提示】结合作者观点的积极意义回答。【答案】①“圣人无常师”出自《论语》:“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不必拘束于“常师”。孔子向这么多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②人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③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观点在当今仍是很有意义的。4.从最后一段看,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什么?这是韩愈全部的写作动因吗?【对应考点】把握文章主旨。【提示】联系写作背景分析。【答案】原因是“嘉其能行古道”。具体地说,一是“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二是“不拘于时,学于余”。结合文中所说的“时”来分析,这远不是韩愈写作此文的动机。唐朝中期,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在这种背景下,李蟠能“不拘于时”,正符合韩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从师标准。另外,“好古文”,也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内涵一致,所以,韩愈才写《师说》“以贻之”。实际上,《师说》也不是为李蟠一人所写,而是借此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严正地驳斥了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抨击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对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起到了校正的作用。《师说》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反复论证。文章对比十分鲜明,很有气势,也很有感情,有极强的论证效果,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耻学于师的士大夫的不满与鄙视。请仿照本文的写法,围绕“义与生”,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答案】示例:在五彩缤纷的社会万花筒中,每个人的思想、性格各有其异,这也就使得人们在“义”与“生”之间有不同的选择。即时小练文天祥,为了不使民族利益受到侵犯,在异族入侵时,挺身而出,虽受尽折磨却不变节,在“义”与“生”之间,他明智地选择了“义”,谱写出一曲悲壮的正气之歌。然而,极纯净的水是很少的,所以在历史的河水中,也飘浮着污秽,避免不了渣滓的存在。奸臣秦桧,卖国求荣,为苟全性命而丧失了人的本性,受到后世人的唾骂。朋友,在“义”与“生”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义”吧,虽然我们不一定成名,也不一定能成为历史长江中一朵美丽的浪花,但为正义而奋斗,不是也可以为自己有限的生命增添一些绚烂的色彩吗?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选材源于课外。其中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试题中赋分最高,达到10分。在文言文翻译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都是重要的得分点。文言文翻译考点透视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种方法: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平时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