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人与自然 第16课 赤壁赋 登泰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6课赤壁赋登泰山记文本初读感知1.识字辨形壬戌..(rénxū)窈窕..(yǎotiǎo)桂棹.(zhào)溯.(sù)幽壑.(hè)横槊.赋诗(shuò)洞箫.(xiāo)嫠.妇(lí)舳舻..(zhúlú)扁.舟(piān)蜉蝣..(fúyóu)2.积累词语(1):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2):横着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3):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4):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沧海一粟横槊赋诗如泣如诉遗世独立(5):飘飞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多指人的感受轻松爽快。亦形容诗文、书法等的情致轻快飘逸。(6):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7):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8):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飘飘欲仙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3.文言知识梳理《赤壁赋》(1)通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乘。(2)古今异义①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②凌万里之茫然..古义:辽远的样子;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③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3)一词多义歌歌窈窕之章动词,唱歌曰“桂棹兮兰桨”名词,歌词倚歌而和之名词,歌曲的韵律诗言志,歌永言名词,能唱的诗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动词,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动词,盼望德高望重名词,名望,声望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名词,希望,念头如纵一苇之所如往,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如同,好像王如知此表假设,如果突如其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以为不如及,比得上属举酒属客指劝请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衡少善属文连缀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属,亲属于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比告之于帝介词,向(4)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②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占③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④歌.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吟诵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⑦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2〉动词的活用①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②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③哀.吾生之须臾: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叹〈3〉形容词的活用①正.襟危坐:形容词作动词,整理②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5)文言句式①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④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⑤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⑦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⑧相与枕藉乎舟中。状语后置句《登泰山记》(1)通假字①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2)古今异义①至于..泰安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②是.月丁未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③复.循西谷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④戊申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⑤多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3)一词多义当当其南北分者在……的地方,介词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对着,面对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余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拿,用,凭着,介词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动词限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道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道少半走,走路,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名词及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及既上等到,介词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日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是日天,名词漫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乘自京师乘风雪冒着,动词乘彼垝垣登上,动词因利乘便趁着,动词(4)词类活用①汶水西.流:名词作状语,向西②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东③崖限.当道者: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④道.少半:名词作动词,走,走路(5)文言句式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②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判断句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判断句④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⑤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省略句⑥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省略句⑦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省略句1.走近作者(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追谥文忠公。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宋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宋哲宗继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在河南郏县,宋高宗时追谥“文忠公”。贡献:文学上,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上,是著名的“宋四家”之首。(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2)姚鼐(1732~1815),字姬传,清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下了《登泰山记》。2.探寻背景(1)《赤壁赋》: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赤鼻矶,写了两篇游记,称为《前赤壁赋》和《赤壁赋》,或称后一篇叫《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不是三国时期周瑜打败曹军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2)《登泰山记》写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姚鼐是乾隆二十八年的进士,参加修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1774)以养亲为名,吿归田里,途经泰安,与泰安知府朱孝纯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登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当年十二月小)就是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这篇游记。3.积累常识(1)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接《楚辞》,兼收战国纵横之文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毕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汉赋继承了《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严谨,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即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赋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苏轼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文赋。(2)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为其早期重要作家皆为桐城人,以地域而命名。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说文章要有条理跟形式技巧。为文提倡“考据(材料真实准确)、义理(有思想有情趣)、辞章(结构、语言精巧)”兼备,就是形式和内容兼备。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1.《赤壁赋》写了作者夜游赤壁的经历和感受。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写了饮酒放歌的欢乐和人生短暂无常的感叹,抒发作者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感受,从而表现作者豁达的胸襟和洒脱豪迈的气度。2.《登泰山记》按照作者登山的路线,分别写了登山的位置和过程,山巅所见,日出奇景,人文景观,自然风貌,表现泰山的雄奇和壮美,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抒发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文本深究细研1.《赤壁赋》2.《登泰山记》1.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2.结合第三、四段,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答案]第三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四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3.作为一篇游记,作者的登山路线是什么?描摹了几幅画面?[答案]作者以登山为主线,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南麓起步,绕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越中岭、复循西谷,至泰山顶。详细记叙了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四幅画面:泰山地势图——雪后登山图——泰山日出图——泰山景物图。审美鉴赏品味1.《赤壁赋》这篇赋是以游赏山水为题材的,景与情是如何完美融合在一起的?[答案]在七月十六日晚上,诗人和朋友泛舟赤壁,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秋景图。“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是诗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写出月亮在几颗明亮的星点中慢慢升起,缓缓移动。好像被诗人的明月诗召唤出来的一样,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诗人写月如此多情,实际是诗人对冰清玉洁的月亮的

1 / 7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