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第24课 种树郭橐驼传课件 新人教版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①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②,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③,散上峰头望故乡。【注】①浩初:柳宗元的和尚朋友。上人:对和尚的尊称。京华:京城,指长安。②海畔:指柳州。称“海”,用指边远地区。剑铓:指剑尖。③化得身千亿:佛教认为佛能变化为种种形象,即“化身”。这里是说诗人想把自己“化”成“千亿”众多之身。【赏析】此诗写于柳宗元柳州刺史任上。写诗人久谪僻地,思念故乡亲友。此诗感情沉痛,想象奇异,艺术构思独辟蹊径,比喻新颖贴切。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登山临水本为消遣愁怀,没想到秋景萧疏,触目伤怀,更让诗人百感交集,愁肠欲断。诗人从“愁肠”这一经典意象出发,把处处“尖山”想象成一把把利剑,切割着诗人的“愁肠”。更奇特的是,诗人迫切思念家乡,只好望乡聊作安慰。这里处处山头都能望乡,诗人竟产生一个奇思妙想——“化身千亿”,这样就能尽情地满足望乡的心愿了。诗人的想象与他的学识和经历有关:柳宗元精通佛典,所以想到佛经中关于“化身”的说法也就很自然了。作者介绍生平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又官终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21岁考取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作品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评价“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现象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儿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赋税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以致怨声载道,民不聊生。鉴于当时官府扰民、百姓疲敝不堪的社会现状,作者有感而发,遂成此文。背景解读传“传”是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我国古代的人物传记可分为两类。一是历史传记。作者一般根据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来撰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极少,被称为史传文学,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二是文学传记。作者多用生动形象的文学手法,加入一些想象,描述主人公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让其形象、性格更丰满厚实,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富有艺术感染力,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有的不一定实有其人,即使有原型,加工虚构的成分也很大,如黄宗羲的《柳敬亭传》。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知识链接1.通假字(1)既然已.(_________________)(2)早缫而.绪(_________________)通“矣”,了通“尔”,你们2.古今异义(1)既然..已古: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2)不抑耗其实..而已古: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已经这样表条件的连词它的果实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小民,百姓人格卑鄙的人3.一词多义(1)固①名我固.当(___________________)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_)④少年固.强之(_______________)(2)始①不知始.何名(___________________)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________________)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______________)副词,固然,本来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形势形容词,顽固副词,坚决副词,当初,原来动词,开始副词,才(3)当①名我固当.(_________________)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今当.远离,临表涕零(______________)④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_____________)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_________________)(4)故①故.不我若也(______________)②其培欲平,其土欲故.(_______________)形容词,恰当介词,处在某个时候副词,将动词,应当动词,阻挡,把守连词,所以形容词,旧(5)伏①隆然伏.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惧有伏.焉(_____________)③伏.其为人(_____________)(6)若①若.甚怜焉,而卒以祸(________________)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_____________)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______________)④曾不若.孀妻弱子(________________)动词,趴,此指弯着腰名词,埋伏动词,佩服动词,好像代词,你的连词,如果动词,比得上(7)以①早实以.蕃(______________)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________________)③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__________)④臣以.供养无主(_______________)⑤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⑥请以.剑舞(_________________)连词,而且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来连词,因为连词,表修饰,而介词,拿,用(8)病①故病.且怠(________________)②君之病.在肠胃(______________)③未果,寻病.终(________________)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顾①勿动勿虑,去不复顾.(_________________)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_________________)③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穷困名词,重病动词,生病动词,使……成为病态动词,回头看动词,看,视动词,顾念,顾惜(10)怜①若甚怜.焉,而卒以祸(_______________)②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____________)动词,爱护动词,爱戴4.词类活用(1)名.我固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驼业.种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早实.以蕃(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筑.欲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拳.而土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旦.视而暮.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起名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业名词作动词,结果实名词作动词,捣土名词作动词,拳曲,伸展不开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5.文言句式(1)故不我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______________)宾语前置句,“我若”应为“若我”判断句1.阅读第一、二段,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他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2.本文借为人物作传的形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借为人物作传的方式,寓治国养民之理于种树之道中,揭露了当时统治阶层政令繁乱的弊端及其给民众带来的灾难,表现了柳宗元革除弊政、“养民”治国的思想。1.结构图示2.主旨归纳文章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说明治理百姓同种树一样,不能过多地约束限制,要给人民以自由生存发展的空间。政令过多、过繁、过细,看起来好像是关心爱护百姓,实则是百姓的灾祸。文中阐发了顺应民心,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观点,抨击了当时统治阶级繁政扰民的做法,表现了要求改革的强烈愿望。1.本文是一篇带有寓言性的人物传记。你认为本文是如何塑造郭橐驼这一形象的?对应考点:鉴赏人物形象。提示:注意结合文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郭橐驼是一个出身卑微、后背隆起的种树能手,他有着丰富的种树经验。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②“甚善。名我固当”指以其病为名,虽不雅,但亲切;橐驼竟认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其豁达的性格。③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2.郭橐驼种树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文中,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树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他又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联系文章内容,筛选信息概括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2)他认为种完树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规律栽种,从而保护了树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3)他对自己的评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4)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话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化、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六个“而”和七个动词,把官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3.在柳宗元的笔下,古文写作的技巧手法更为提高,表现艺术也更显成熟。试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本文中所用的对比和映衬手法。对应考点: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提示:联系本文内容和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现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小说的情节,指的是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直至解决的过程。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只有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的灵魂。对小说情节的概括、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的考查重点。考点透视概括小说情节小说阅读对情节的考查一般有情节概括和情节鉴赏两种。情节概括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概括主要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用选择题的形式对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进行考查。(4)简要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情节鉴赏题主要是围绕情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