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4 自主赏析 篇目三 项脊轩志课件 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篇目三项脊轩志平“语”近人[习大大语]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经典释义]典出:汉·王符《潜夫论·释难》原文:且夫尧、舜之德,譬犹偶烛之施明于幽室也,前烛即尽照之矣,后烛入而益明。此非前烛昧而后烛彰也,乃二者相因而成大光,二圣相德而致太平之功也。是故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释义: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解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靠个别因素或单枪匹马的力量,而是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或整体的力量才能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这段古语,强调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要汇集和激发十几亿人民的磅礴力量;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顺利实现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国学经典贵和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赏读]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2.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赏读]人要养成宽容的美德,能够宽谅他人无心之过,让人有改过向上的机会,这才是君子之行。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赏读]有道德的君子讲的是团结协作,而不是勾勾搭搭;而那种没有道德的小人,却是勾勾搭搭,不讲团结,不顾大局。诗海拾贝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赏析】词意:重新走过苏州城的西门已经是处处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能和你同来为什么不能和你同归呢?失去你后,我就像那遭了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失去了以往的活力。失去你后,我就像那失去伴侣的鸳鸯,只有自己孤单悲伤地飞行,不知所归了。人就像那草原上挂在草叶上的露珠,须臾之间就干掉,消失不见了。我的思念在你的旧居新坟两处不断地徘徊。自己的心空空的,只有孤单无助地坐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雨声。如今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裳呢?贺铸晚年退居苏州,本来就心情抑郁,又加上不幸失去陪伴自己多年的妻子,写的这首词就难免显得悲伤沉重。资料链接一、作者档案【简历】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他反对拟古,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作品】《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评价】我国明代杰出文学家,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二、背景探寻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现在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三、相关知识1.志——是记录的意思。“志”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是指将历史及人们的记忆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汇集成册。“志”与“记”相似,但二者仍有区别:“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项脊轩志》虽是记“轩”,但内容偏重人物事迹,因此以“志”为篇名。2.文言文数字表示方式(1)零数表示法:整数与零数之间加上“有”(读yòu,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字)字,连接整数与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可译为: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长。(2)概数表示法:概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文言文中表示约数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等表示,可以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数”等表示。每字有二十余印。(《活板》)可译为: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3)分数表示法:与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有用“几分之几”表示分数。如:“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但并不局限于此种形式,也有与现代汉语中表示分数不同的。(4)虚数表示法:虚数是指不实在的数字,一般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有的甚至全无关系。常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其倍数作虚数,一般表示“多”。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可译为:木兰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以上。但并非上述数词都表虚数,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辨其虚实。如:“船头坐三人。”(《核舟记》)此处“三”即为实数。可译为:船头坐着三个人。(5)序数表示法:在基数前加“第”。这种情况较少见。如: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不用“第”而直接用数字表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6)两数相乘表示法:有时两个数字相连,表示两者相乘。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三五”指农历每月十五。一、诵读第1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室仅方丈..方丈:__________________(2)雨泽下...注雨泽:________________下:__________________(3)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__________________顾视:________________(4)又北向.向:__________________(5)使不上.漏上:__________________(6)前.辟四窗前:__________________(7)垣墙..周庭垣墙:________________(8)室始洞然..洞然:________________(9)冥然兀...坐冥然:________________兀:__________________[明确](1)古今异义词,古义是一丈见方,今义常指寺院住持或佛寺、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2)雨水名词作状语,向下(3)书桌环视(4)朝着(5)名词作状语,从上面(6)名词用作状语,在前面(7)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8)明亮的样子(9)静默的样子独自2.翻译下列句子。(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译文:(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译文:(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译文:[明确](1)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2)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随着增加了新的光彩。(3)(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赏析文意]3.下列对第1自然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作者具体地写了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情景,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开头这样写,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B.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C.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D.本部分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借景抒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这眷恋之情又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明确]选D。D项,应为“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融情于景”。二、诵读第2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先是:__________________(2)迨.诸父异爨迨:__________________(3)往往..而是往往:________________(4)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西:__________________宴:__________________(5)凡再变...矣凡:__________________再变:________________(6)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乳:__________________抚:__________________(7)某所,而.母立于兹而:__________________(8)大母过.余曰过:__________________(9)大类.女郎也类:__________________(10)比.去,以手阖.门比:__________________阖:__________________(11)吾家读书久不效.效:__________________[明确](1)从前(2)等到(3)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到处、处处,今义是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发生或时常存在(4)名词作状语,对着西面名词用作动词,赴宴,吃饭(5)共变了两次(6)名词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对待(7)通“尔”,你(8)到(9)像(10)等到关闭(11)取得功名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家有老妪,尝居于此。()译文:(2)妪,先大母婢也。()译文:(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译文:[明确](1)家里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住过。(状语后置句)(2)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判断句)(3)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省略句,应为“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赏析文意]6.下列对第2自然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感情由喜而悲,内容转为怀旧。B.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C.这一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逸事。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子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D.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严谨,感情真挚。[明确]选B。B项,最后一句应为“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联起来的”。三、诵读第3至5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余扃.牖而居扃:__________________(2)能以.足音辨人以:__________________(3)吾妻来归.归:__________________(4)或凭几学书...几:__________________学书:________________(5)吾妻归宁..归宁:________________(6)今已亭亭..如盖矣亭亭:________________[明确](1)关闭(2)介词,根据(3)女子出嫁(4)书案学写字(5)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6)直立的样子8.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译文:(2)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译文:[明确](1)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被动句)(2)就派人又修缮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状语后置句)[赏析文意]9.下列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是个主谓句,其主语“枇杷树”承前而省,“植”是谓语,“手”是名词作状语,指妻子亲手栽种。B.“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如同一个特写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