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李贺诗二首第二单元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第二单元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七龄童文惊大文豪李贺七岁时就写得一手好诗,名动京城,被誉为神童。其时的大文豪韩愈听说后,不大相信,便去李家一探究竟。韩愈出题让他写作,李贺毫不惊慌,援笔便写了一首在文学史足以流传的名作《高轩过》。韩愈见诗,便惊喜万分地夸赞不已:“神童,神童!果然是名不虚传哪!”离开时,他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府第中做客。经过这次来访,李贺的诗名越发大了。◎作者卡片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虽家道没落,但他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的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重要的作家。因为政局混乱及自身失意,其诗多揭露时弊,充满愤懑不平之音。既有昂扬奋发之气,也有感伤低沉之情;既有热烈奔放的抒怀,也有凄冷虚幻的意境;既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有及时行乐的颓唐。他作诗态度认真严肃,呕心沥血,属意创新,形成了想象奇特、思想奇谲、辞采奇丽的独特风格。在同时代的韩、孟、元、白诸家之外别树一帜,启迪了晚唐的诗歌创作。但由于过分标新立异,也有的作品晦涩险怪。著有《李长吉歌诗》。◎背景呈现《李凭箜篌引》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知识链接引,乐府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一、字音箜篌..(kōnɡ)(hóu)瘦蛟.(jiāo)女娲.(wā)胭脂.(zhi)神妪.(yù)提携.(xié)二、一词多义引①李凭箜篌引.②引.以为流觞曲水③引.车避匿④引.赵使者蔺相如⑤引.次江北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动词,疏导使流动词,拉(车)动词,宴请动词,率领三、古今异义李凭中国..弹箜篌古义:。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京城,国都四、名句默写①吴丝蜀桐张高秋,。②女娲炼石补天处,。③,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④角声满天秋色里,。⑤,霜重鼓寒声不起。(《雁门太守行》)空山凝云颓不流石破天惊逗秋雨吴质不眠倚桂树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1.《李凭箜篌引》开头一句强调箜篌的构造,有什么作用?[名师指津]分析其衬托作用即可。我的理解:用“吴丝蜀桐”写箜篌,突出其构造的精良,借以衬托箜篌声的悦耳,表现演奏者技艺的高超,所以写物亦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2.《李凭箜篌引》一诗中的第七句至篇终,写的都是音响效果,侧面表现了李凭高超的技艺,试做简要赏析。[名师指津]或从整体(诗句),或从局部(字眼),赏析诗句刻画的意境或者表达技巧,重在指出描绘音乐达到的效果。我的理解:诗人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但因为李凭弹箜篌的技艺高超,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至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用语虽然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的新奇,更多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几句诗,诗人则凭借着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一个“逗”字,把音乐的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接着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了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结末两句用静物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不肯离去。诗人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感受,有的只是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诗,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3.《雁门太守行》的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请简要分析。[名师指津]围绕“黑”“压”“摧”等字,描摹交战双方的具体情形。我的理解:这句为全诗营造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致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并且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4.分析《雁门太守行》的颈联写的内容。[名师指津]结合诗句中“卷”“临”“重”等字眼分析战斗场面即可。我的理解:写施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施援部队一靠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5.李贺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他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请以《雁门太守行》一诗为例简要分析。[名师指津]结合诗中刻画颜色的字眼(如“黑”“金”“胭脂”),指出诗篇在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渲染的气氛等方面的特点。我的理解: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雁门太守行》一诗,则色彩艳丽鲜明。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是勾画轮廓,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事物糅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如用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诗人用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准确的表现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诗人巧妙运用色彩,构成了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①高秋②,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在秋高气爽时弹奏。空山凝云颓不流。山中的云气为箜篌声所吸引,凝滞不流动。湘娥啼竹素女愁,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李凭中国弹箜篌。这是李凭在国都弹奏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芙蓉泣露香兰笑。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十二门前融冷光,融化了整个长安城大街小巷秋天的寒气。二十三弦动紫皇③。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皇帝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女娲炼石补天处,音乐动人,使女娲忘记了补天的工作,石破天惊逗秋雨。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倾泻。梦入神山教神妪,乐声把人们带进神仙梦境,仿佛李凭正在教神人弹奏箜篌。老鱼跳波瘦蛟舞。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随之翩翩起舞。吴质不眠倚桂树,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感染而难以入睡,斜靠在桂树下倾听。露脚斜飞④湿寒兔。桂树上的露水打湿了玉兔。①张:紧弦备弹曰张。②高秋:暮秋,阴历九月。③紫皇:道教传说中最高的神仙,这里代指皇帝。④露脚斜飞:古以为露像雨一样降落,故有此想象。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甲光向日金鳞开①。阳光透过云层,照在铠甲上,异彩闪动。角声满天秋色里,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塞上胭脂凝夜紫②。暮色中边塞的泥土如同胭脂凝成。半卷红旗临易水,部队偃旗息鼓行进在易水边,霜重鼓寒声不起。北方天寒霜重,鼓竟似受冷而敲不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君王的重视,(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①甲光句:形容铠甲在日光下闪耀。②紫:长城附近泥土多紫色。1.李贺诗境界幽邃朦胧,使人遐思无穷,想象空间广漠无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如《李凭箜篌引》一诗中,诗人借用典故,运用想象,写出李凭技艺的不凡,云彩为之不流,素女因此而惆怅,声音如玉碎凤鸣,像荷花露珠那样圆润,又像香兰在微笑……箜篌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形神兼备。2.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贴。奇诡而又妥贴,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贴。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贴,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想象想象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在《李凭箜篌引》一诗中,诗人用奇特的想象,描绘了李凭高超的技艺。山中的云受到乐声的牵引而凝滞不流动,湘娥为此哭泣,素女因此忧愁,极言音乐的动人,连补天的女娲都忘记了补天,老鱼和瘦蛟都随音乐起舞,就连月宫中的吴刚和玉兔都没能幸免。诗人用一系列的想象,描绘了李凭的技艺,虽无一字对李凭的技艺做评判,却借助想象,把自己的情思融入其中,从侧面表达了李凭演奏技巧的精妙。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请从想象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答:【答案】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