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篇目三登岳阳楼平“语”近人[习大大语]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经典释义]典出:春秋·文子《文子》。原文:夫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人主之度量也。释义:法律,是天下人做事的共同准则,也是统治者裁量是非的根本依据。解读:“无规矩不成方圆”,修身如此,齐家如此,治国如此,平天下亦是如此。遵循一成之规,是一个集体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集体中个体的基本素质。但是法的存在,往往遇上权力的挑战。我们在近些年的反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没有法律、规则的约束,权力就是一头出笼的猛兽。因此,要把权力关进法的笼子。这期间必然经历三个阶段: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敢腐即是以猛力击之,形成震慑;不能腐即是建章立制,为长远定规矩;而不想腐即是在权力拥有者的心中牢固树立法的准绳意识。国学经典为学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赏读]天资聪明却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赏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知识中去。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赏读]学习知识不能只靠书本,要联系实际,亲身实践。诗海拾贝舟中晓望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赏析】此诗似乎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承转分明,篇法圆紧;它形象质朴,却又真彩内映;它没有警句炼字,却有兴味贯串全篇。从声律角度看,此诗是五言律诗(平仄全合),然而通体散行,中两联不作骈偶。这样,它既有音乐美,又洒脱自然。资料链接一、作者档案见第一单元《蜀相》一课二、背景探寻这首诗是大历三年(768)冬,诗人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后写的。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雀楼)。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记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当时诗人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赞叹;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不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的名篇。一、认读字音东南坼.(chè)乾.坤(qián)戎.马(rónɡ)凭轩.(xuān)涕泗..(tì)(sì)二、古今异义1.凭轩涕.泗流古义:________今义:鼻涕。2.亲朋无一字.古义:__________今义:文字。眼泪。指书信。三、特殊句式1.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乾坤日夜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省略句,在“吴楚”前省略主语“洞庭水”省略句,“浮”字后省略补语“于其上”状语后置,“关山北”作“戎马”的状语四、积累名句1.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老病有孤舟。3.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明确]这首诗主要写了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舟、关山、栏杆等景物,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1.下列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为律诗。律诗属近体诗,成熟于唐朝,分五言、七言两种。B.首联是说久闻洞庭湖大名,今天终于来到。这与《春夜喜雨》《望岳》开头一样,都是平淡叙述,没有形容,亦没有运用修辞,我们由此能看出杜甫五言律诗的风格。C.颔联是说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开,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短短十个字,写出了洞庭湖壮丽生动的图景,意境开阔。D.尾联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写“我”凭栏眺望之所感。“凭轩”一句与题目“登楼”遥相呼应,收束全诗,从而使全诗浑然一体。[明确]选B。《春夜喜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请写出这首诗的抒情诗句;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明确]抒情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情感:诗歌后两联写登临之感。战乱不休致使诗人与亲朋之间音讯不通,贫病交加的自己只得生活在一叶孤舟之上,况且北望关山,战乱仍未止息,唯有老泪纵横。这些抒情诗句既抒写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穷困潦倒、壮志未酬),更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虑)。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无”和“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请简要分析。[明确]表现了作者年老多病且远离故乡亲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不是。从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可知,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地,日月星辰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亲朋好友们音讯全无,我年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凭轩涕泗流。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风物景色诗歌的鉴赏【课内链接】在诗人的笔下,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颔联两句描绘洞庭湖气象的诗,成了千古绝唱,为历代诗人和诗论家叹服。写景诗歌是高考首选,因此需要加以重视。【考点解读】中国风物景色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如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得知故友严武还镇成都的消息后写的一首小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欢愉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两句连用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鉴赏风物景色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从意象入手很多风物景色诗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有的甚至成了一种象征,在赏析时要把其意象义分析出来。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仅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作者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2.从典故入手古人写诗用语精,其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用典,而典故正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如毛泽东写《咏梅》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是结合陆游“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典故来写的,同时也表达了与陆游不同的心理状态。3.结合关键细节风物景色诗用笔精到,写景写物十分细腻,要抓住细节才能分析得更透彻。【考题印证】(2017·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解析:描绘画面是一种分析景物形象的题型,回答时要找出诗中的景物(意象),概括景象(意境)的特点。第二联的意象有落日、断桥、人、溪水、幽树、鸟,人景相融,呈现出一派宁静和谐的氛围特点。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答:解析:诗歌的抒情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本题所分析的第三联属于直接抒情。诗人因为“清游”感觉到“心无累”,因为“静处”忘记了“世有机”。诗人此时陶醉其间,超然物外,心境恬淡,闲适自在。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答:解析:本题要求考生任选一种艺术手法赏析诗歌尾联。艺术手法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特殊的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等。这首诗中除了第三联直抒胸臆,其他三联都侧重于写景。但尾联写景,不同于前两联,“待”字表明尾联不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而是想象的虚景,以虚代实,呈现出了一种清幽闲逸的意境。“处处景语皆情语”,尾联亦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闲适之情。此外,景语置于诗歌末尾,也起到了以景结情的作用。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