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新闻 第8课 甘地被刺课件 粤教版必修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新闻第8课甘地被刺诗海拾贝春游湖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赏析】燕子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诗人遇上了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发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再放开眼界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春水上涨,没过桥面,阻断了前行的道路。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阴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并让人联想揣测柳阴后还有什么景象,这就扩大了诗的意境,像“山外青山楼外楼”一样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产生了类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趣。语林撷英甘地名言集锦1.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地为人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2.对真理之神的忠诚,胜过其他所有的忠诚。3.生由死而来。麦子为了萌芽,它的种子必须要死了才行。4.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5.要活就要像明天你就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好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6.欲变世界先变其身。7.懦夫是不会有爱的,爱是勇者的特性。8.再微小的实践也远胜于再繁多的说教。9.不与邪恶合作是我们的义务,就如同我们必须要与正义合作一样。背景呈现1948年1月30日,美国记者詹姆士·马可自印度发出了题为“甘地被刺:‘巴普(父亲)死了!’”的新闻报道。这篇杰出的报道,以其生动的记述将“圣雄”甘地遇刺前后的真实录像,铸入人类的新闻史册之中,它使人得以洞见“印度的伟大灵魂”。知识链接新闻的一般知识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以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噩.耗(è)悲恸.(tònɡ)堆.积(duī)晚祷.(dǎo)顶礼膜.拜(mó)弥.合(mí)忧心忡.忡(chōnɡ)拯.救(zhěnɡ)摩肩接踵.(zhǒnɡ)血迹.斑斑(jì)同胞.(bāo)双膝.(xī)2.多音字刹一刹.那____笼笼.罩_____刹.车____牢笼._____号号.啕____中中.肯______号.称____中.用______chàshālǒnɡlónɡháohàozhònɡzhōnɡ二、字形辨认hè(褐)色jié(竭)泽而渔拜yè(谒)sī(撕)碎sī(厮)杀sī(嘶)鸣xiǎnɡ(享)年万事hēnɡ(亨)通zhān(瞻)仰shàn(赡)养哀dào(悼)泥nào(淖)zhuó(卓)尔不群zhì(秩)序卷zhì(帙)浩繁yì(轶)事三、词语辨析1.悲恸沉痛悲恸:非常悲哀,侧重于表示悲伤而痛苦,有时比“悲哀”程度重,可以说“悲恸欲绝”。沉痛:侧重于表示深沉的悲痛,有时还有“深刻、严重”的意思,如“沉痛的教训”。2.企图企求企图:图谋,打算。企求:希望,追求。四、词语积累1.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2.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3.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4.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1.这则新闻采用了________的写作顺序。[我的理解]倒叙2.甘地被刺的影响是什么?[我的理解]印度举国悲恸欲绝,惊恐不安;孟买发生骚乱,印度教徒向穆斯林发动攻击。3.文脉梳理1.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叫“导语”。它要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它包含事件的基本要素。那么本课的导语包含了哪些要素?这个导语的作用是什么?[名师指津]第1问:人物,时间,事件、经过,结果。第2问:吸引读者,统领全文。[我的理解](1)人物:甘地。时间:今天(1948年1月30日)。事件、经过: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亡。结果: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孟买爆发了骚乱。(2)作用:简明扼要地摆出消息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最吸引人的事实,便于读者迅速及时地了解主要内容并吸引读者进一步读完全篇。导语是全文的纲,统领了全文。2.甘地被刺时,对刺客说“你来晚了”。怎样理解“你来晚了”的含意?[名师指津]从甘地绝食的意图和对生死的态度等角度解答即可。[我的理解]①甘地很早就将绝食付诸行动,走向死神的意愿在凶手行刺之前就有了,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所以说“你来晚了”。②在宗教中有生死轮回之说,死不足为惧。3.为什么要写穆斯林妇人的祈祷?[名师指津]“穆斯林妇人的祈祷”折射出甘地被刺后印度的各方反应。[我的理解]①穆斯林妇人的祈祷,代表着千百万同胞的心声。②从侧面表现了骚乱的规模之大。③突出了甘地在印度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强大的号召力。4.为什么甘地被刺死后,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名师指津]分述“悲恸”和“惊恐”的原因,文中开头及结尾部分有相关的语句,找出并提炼即可。[我的理解]①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人们尊称他为“圣雄”。②甘地被刺后,孟买立即爆发了骚乱,印度教徒向穆斯林发动攻击。失去了甘地,无人能控制民众的狂热,整个印度将会陷入混乱。5.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如何安排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为何这样安排?[名师指津]第1问:主要事件的始末及社会反应。第2问:时间顺序。第3问:时间与事情的认知特点相结合。[我的理解]主体部分主要写了甘地被刺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反应。作者先交代了关于甘地被刺的时间、方式等主要信息,接下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甘地被刺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巨大影响。作者这样安排,是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并结合了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这符合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的需要,也符合人们认知过程的特点。6.这篇消息报道的是当年的一个重要政治事件,其真实性、客观性毋庸置疑。同时,这篇消息是否具有倾向性呢?你是如何看出的?[名师指津]注意文中感情色彩浓厚的词语。[我的理解]这篇消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主要从作者的部分用语中看出。比如“噩耗”“悲恸欲绝”“惊恐不安”“印度的伟大灵魂”“你来晚了”“春风野火”“满布皱纹的宁静的褐色面容”“血迹斑斑”等等,虽然没有直接抒情或议论的语句,但从这些用语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报道这一突发事件时那种震惊、惋惜的态度。同样是以人物为主的新闻,与《东方风来满眼春》这篇通讯相比,你觉得《甘地被刺》在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相结合这一点上体现了中西方新闻怎样的不同?[名师指津]从新闻的客观性记述和主观倾向性的角度分析二者行文时的不同特点即可。[我的理解]中西方新闻都具有客观性与倾向性结合的特点,所不同的是,客观性与倾向性在中西方新闻中各自所占的比重不同。在《东方风来满眼春》中,客观性与倾向性紧密结合,全文蕴含着较大的思想意义与指导性,目的是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将邓小平讲话的精神发扬到建设事业中去。所以,这里价值取向与倾向性是很明显的,新闻在这里起到了主导舆论、弘扬思想的功能。西方的新闻,以《甘地被刺》为例,也有倾向性,但不十分明显,它有时甚至融合在客观的叙述中难以辨认。《甘地被刺》以客观的叙述为主,比较明显的例子是课文的第五、六段,尤其是叙述三颗子弹射进甘地体内过程的用语,冷静而客观,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使得事件与历史在那一刻定格。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新闻具有客观性更强的特点,从中也反映了中西方新闻的不同。倒叙写法指导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采用倒叙要注意以下两点:1.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上下文衔接紧密,脉络清晰。2.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事情的起因写起,然后写事情的经过,要注意再回到事件的结局上来,做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这篇消息就采用了“倒金字塔式结构”,即倒叙手法,将最重要的、最新鲜的、最吸引人的信息放在最前面(第二至七段),然后放次重要的信息(第八至十五段),相对来说最不重要的放在结尾(第十六段)。这样既便于读者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又能激起读者探究甘地死因的兴趣。范文示例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在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的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选自黄秋耘《行吟阁遐想》,有删节)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杰出领袖,在印度被誉为“圣雄”和“国父”。他倡导和开展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20世纪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团结了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和全世界人民的尊重。适用话题拜谒甘地墓余秋雨离开新德里前,我想了却一桩多年的心愿,去拜谒“圣雄”甘地的墓。顺道经过庄严的印度门,停下,抬头仰望。因为我知道,这个建筑与甘地墓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印度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英国参战而牺牲的九万印度士兵,仅仅这个说法还不足以引起我对印度门的长时间仰望,因为在世界各地,这样的战死纪念碑太多了。牵动我感情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