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李商隐诗三首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赏析】首联闻蝉鸣而起兴。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徒劳的,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做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接下去,作者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这首咏蝉诗,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从祖父迁居郑州(今属河南)。受知于权臣令狐楚,令狐楚爱其才,署为巡官。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两年后授秘书省校书郎。令狐楚死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娶王女为妻。当时牛李二党相争激烈,令狐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牛党认为李商隐背恩无行,一直对其排斥打击。曾入桂管观察使郑亚幕,为掌书记;后入徐州卢弘止幕,为判官;又入东川柳仲郢幕。其间也曾在朝任官,但终不得意。此后还郑州故里,病卒。作者介绍李商隐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工骈文和近体诗,尤擅长七律。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李”。其诗内容多抒写对时代离乱的感慨和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咏史诗、咏物诗和言情诗成就极高。艺术上,其诗构思精巧,想象丰富,属对精切,色彩绮丽,韵律和谐,深于用典,对后世诗歌影响很大。1.《无题二首(其一)》这首诗大约写于开成四年(839),当时诗人任秘书省校书郎。诗人与自己所爱的一位富贵家女子,在一个美好的春夜相见,第二天自己就匆匆走马兰台,开始寂寞无聊的校书郎生活。一切美好,都成难以追寻的记忆,于是作者写了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情怀。背景解读2.《贾生》晚唐时期,许多皇帝都崇佛媚道,不顾民生,不任贤才。加上诗人自己年轻时代就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却终身潦倒,始终难以施展才能,心情很是苦闷,有感于斯,诗人借贾生之故事,写了这首诗,既是对皇帝的讽刺,又抒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3.《柳》这首诗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此时李商隐的妻子刚刚病故,自己又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将要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活。作者自己由于党争的倾轧,长期沉沦下僚,“一生襟袍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心情极为沉郁苦闷,一时间,悼念妻子,悲叹前路,百感交集,于是写了这首诗。借柳的今昔荣枯变化,寄寓自己的迟暮之伤、沉沦之叹。1.字音畔.(pàn)灵犀.(xī)钩.(ɡōu)覆.(fù)嗟.(jiē)蓬.(pénɡ)舞筵.(yán)春苑.(yuàn)2.字形畔湖畔叛叛变绊绊倒钩鱼钩钓钓鱼蓬蓬草篷帐篷伦伦理轮车轮1.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为隐晦之作,有人认为《无题二首(其一)》是一首爱情诗,也有人认为是别有寄托的政治诗,你的观点如何呢?提示:对于大多数诗人来说,诗题就是诗的内容的彰显。诗题也是读者解读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李商隐的诗似乎并不要求读者完全读懂,于是加上一个题目“无题”。所以他的无题诗带给读者的是清晰而又模糊、真切而又虚妄的意境和主题。对于这首无题诗的主题,历代各家笺注,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首联,诗人显然是在回忆昨夜的情景,星辰、清风、画楼、桂堂,营造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夜晚,可惜难以追寻!颔联,诗人回到现在,彩凤、灵犀两个特定的意象,使诗人感觉自己和意中人的心会飞越阻隔,像灵犀一样一线相通,到这里,诗人苦闷中又带着欣喜。颈联,“送钩”“射覆”的游戏、“春酒”的暖意、“蜡灯”的映照,诗人想象着意中人参与盛宴的情景,此刻更感凄清寂寞。尾联,借“转蓬”这一形象,诗人觉得自己像蓬草一样飘转不定。至此,星辰、清风、画楼、桂堂、彩凤、灵犀、送钩、射覆、蓬草等一系列形象就把诗人抒写的爱情间隔的怅惘与生活漂泊的惆怅融合在一起了,自伤身世的意味就跃然纸上。而诗中欢乐气氛的渲染,足以反衬作为全诗中心内容的对仕途坎坷的咏叹。因此,对李商隐的无题诗不必看得太死。作为抒情诗的美感内容,本来就包含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因而人们在鉴赏时,也必然各有所侧重,各有其接近作者美感核心的渠道。只要从形象本身解读诗歌,就会发现该诗清晰的感情脉络,人们完全有可能在大体一致的共鸣的基础上,进行各自不同的玩味。2.《贾生》的写作主旨是什么?提示:主旨:借古讽今。对晚唐统治者求神拜佛只求自己长生不老,而不顾百姓死活的丑恶行径也是一种暗讽。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1.《无题二首(其一)》这首无题诗从追忆昨夜的宴会写起,将曾经经历的幸福时光和生活情景再现,结尾却将欢情化为乌有,于是婉转轻快与沉郁顿挫两种风格融为一体,美不胜收。诗的结尾,将爱情间隔的怅惘与身世飘零的慨叹结合起来,不但扩大了诗的内涵,而且深化了诗的意境。2.《贾生》此诗写汉文帝与贾谊君臣遇合的史实,讽喻当时统治者不顾民生,不任贤才,也流露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表面讽刺汉文帝,实际讽刺晚唐皇帝,怜贾生亦是自悯。3.《柳》前两句写柳枝曾在繁花似锦、令人陶醉的春日,如同婀娜多姿的舞女一样,在乐游苑的宴会上随风起舞,后两句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重在写秋柳的凄凉情形。柳在春日是那样风光无比,受人瞩目,而眼下时值深秋,它又如何愿意面对夕阳西下,寒蝉凄切的凄凉处境呢?诗人借柳来倾诉隐衷,自叹身世,寄托感慨。1.《无题二首(其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提示】第二联的名句和最后一句是理解分析艺术手法时要重点分析的,对情感的理解则要结合整首诗。【答案】艺术手法:①虚实结合。前三联是回忆之景之事,为虚,最后一联写现在的处境,为实。②比喻,颔联两句比喻新奇贴切。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走马兰台类转蓬”,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情感:表达了诗人因爱情的不顺、失意而引发的相思之苦和功业未成、身世沉沦的沉郁悲慨之情。2.《贾生》是如何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的?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提示】从第三句的“可怜”和第四句“问”与“不问”的对照中具体分析。【答案】诗歌开始两句从正面下笔,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放逐地长沙召回宣室访问。“求”“访”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能超凡。这两句是“扬”,为下文的“抑”张本。“可怜夜半虚前席”承上启下,似乎更表现出汉文帝爱惜贤才,从侧面烘托了“贾生才调更无伦”,最后笔锋一转,引出下句“不问苍生问鬼神”,由上文的“扬”转而为“抑”,显示出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怀才不遇。3.《柳》诗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柳?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从前两句追想的春日之柳的情景与后两句深秋时节柳树的零落憔悴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其中寄寓的作者感情。【答案】对比。前两句言春日繁华,后两句则言秋日萧条。作者寓情于景,托物咏怀。在柳的盛衰之间,乃见时光如流,生命匆促之意,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更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诗歌中的描写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描写手法,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对接高考1.侧面描写——衬托衬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1)正衬: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深达千尺的桃花潭水来衬托汪伦对诗人的情意,更加凸显出其情意之深。(2)反衬: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做背景,衬托主体。如杜甫的《旅夜书怀》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景况,但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景极为壮阔。诗人着意描写景物的阔大,就是要反衬出自身悲凉渺小的伤痛之情。在诗歌中有一些较常见的反衬方式,如以动衬静,通过对声音或动作的描写来反衬环境的寂静;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美景或欢乐场面的描写来反衬情感的低落、哀伤。2.正面描写——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指对事物、景物做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3.正面描写——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是为实服务的,想象是虚写的关键。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是想象中美好的仙境,属虚写。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行人”想象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4.正面描写——渲染通过对环境、景物做多方面的描写,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5.正面描写——白描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使用白描手法绘景时,要求作者用简笔作粗线勾画,组成生动的画面。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作者善于抓住夏日急雨的特点,以朴素的语言进行白描,一句一景,形象地再现了西湖夏季风云骤变的奇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哪些常见的鉴赏角度,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色彩的对比也可以是反衬,虚实结合常运用想象等。其次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真题典例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诗句,抓住主要意象“风声”“月色”及其特点“彻”“深”,分析诗人是用“谷静”“山空”来衬托的,然后再分析表达效果。【答案】“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解读李商隐一目所能及的,仅是一池残荷。枯黄卷曲的荷叶在秋风中瑟瑟地颤抖。一切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只有一种难言的哀伤。“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这是我读到的最沉痛的一首诗。我常常在想他的一生所经历的事情。生于乱世,历经七朝。科考落榜,沦为幕僚。结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