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 第5课 杜甫诗三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课知识链接1.作者作品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等。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和“三吏”“三别”等名作。他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中不难看出他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大多集于《杜工部集》。2.文题解读《秋兴八首》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故曰“秋兴”。这组诗是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八首诗次第相连,首尾呼应。杜甫当时处夔府西阁,因秋而起兴,分咏为八首,合则为一组。《秋兴八首》历来被公认为是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咏怀古迹》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该组诗借古迹以咏怀,课文所选的这首诗是咏叹昭君出塞之作。《登高》是诗人在重阳节独自登高而写就的,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3.背景探寻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西川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这促使他决计乘舟东下。766年春天,杜甫携家眷来到夔州暂居。在夔州居住的近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写于这个时期。《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766年已历七载,其间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秋风萧瑟之时,杜甫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咏怀古迹》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是杜甫在夔州期间陆续写成的。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病卧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使得诗人备受摧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4.文体知识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1)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2)定韵脚。每首诗偶数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3)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4)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5.文化常识(1)青冢:据传王昭君死后,她的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久远,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很多,比较有影响的有元杂剧《汉宫秋》(马致远),话剧《王昭君》(曹禺)等。(2)紫台:古代道家称神仙所居,常人称帝王所居为紫台。紫色在古代代表高贵,是吉祥之色。如紫电意为祥瑞的光气;紫气东来,指祥瑞之色。古代的帝王好用紫色,很多名称均以“紫”名之,如紫宸代称帝王、帝位,紫书、紫泥指皇帝的诏书,紫禁指代皇帝的居所,紫县指王朝统治区域,等等。紫台可指宫殿,有时也直接指代皇帝。(3)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寒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朔风”指北风)。基础夯实积累1.音形识记青冢.(zhǒnɡ)急暮砧.(zhēn)渚.清(zhǔ)省.识(xǐnɡ)2.解释重点实词(1)江间波浪兼天..涌()(2)丛菊两开..他日泪()(3)寒衣..处处催刀尺()(4)白帝城高急暮砧.()(5)一去.紫台连朔漠()(6)画图省.识春风面()(7)无边落木..萧萧下()(8)百年..多病独登台()3.解释一词多义(1)向独留青冢向.黄昏向.为身死而不受(2)回渚清沙白鸟飞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3)急白帝城高急.暮砧风急.天高猿啸哀(4)苦艰难苦.恨繁霜鬓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丛菊两开他日..泪()(2)画图..省识春风面()(3)万里..悲秋常作客()(4)艰难..苦恨.繁霜鬓()5.解释词类活用的词语(1)玉露凋伤..枫树林()(2)无边落木萧萧下.()(3)艰难苦恨繁.霜鬓()6.名句默写(1)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一)中流露出忧国伤时的愁绪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对应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对此有直接描述,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描写自然山水的名句。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5)古诗文以“风”为意象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如杜甫《登高》“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2.(1)连天(2)第二次开放,这里指第二次看到(3)冬天穿的衣服(4)捣衣石(5)离开(6)曾经(7)落叶(8)指晚年3.(1)对着先前(2)回旋回转(3)急促急速(4)极愁4.(1)往日(2)图画,画像(3)远离故乡(4)国运和自身命运遗憾5.(1)使动用法,使……凋落(2)名词作动词,落下,飘落(3)使动用法,使……繁多6.(1)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4)不尽长江滚滚来(5)风急天高猿啸哀文本赏析解读秋兴八首(其一)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2.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咏怀古迹(其三)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2.从诗中看,昭君“怨恨”的是什么?登高1.本诗的前四句重在写登高所见之景,有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本诗的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秋兴八首(其一)1.玉露、枫树林、巫山和巫峡、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2.这些景物中包含了诗人的忧伤与孤独,凄苦与悲凉。咏怀古迹(其三)1.全诗的诗眼是“怨恨”两字。2.对远嫁异邦、身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登高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舞盘旋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2.万:表明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表明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自己形单影只,万分凄凉。苦恨:极其遗憾。潦倒:衰颓,失意。[原文呈现]秋兴八首(其一)玉露①凋伤②枫树林,白露使漫山遍野的枫林凋落衰败,巫山巫峡气③萧森④。【1】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江间波浪兼天涌⑤,巫峡中江水波浪滔天,气势汹涌,塞上⑥风云接地阴⑦。【2】江上风云阴沉密布仿佛要与地面相接。①玉露:白露。②凋diāo伤:使草木凋落衰败。③气:气象、景象。④萧森:萧瑟阴森。⑤兼天涌:波浪滔天。⑥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⑦接地阴:风云盖地。地阴,地下的阴气。►层解:前四句写景。既传神地写出了富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象,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丛菊两开他日⑧泪,秋菊第二次盛开,往日流过的泪不禁又流了下来,孤舟一系⑨故园⑩心。【3】一叶孤舟系靠在岸边,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寒衣⑪处处催刀尺⑫,深秋时节,人们都在为亲人赶制冬衣,白帝城高急暮砧⑬。【4】我站在白帝城的高处清晰地听到黄昏时急切的捣衣声。⑧他日:往日。⑨系:指系舟上岸。⑩故园:此处当指长安。⑪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⑫催刀尺:指赶裁新衣。⑬急暮砧zhēn: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层解:后四句抒情。直诉诗人的悲愁和对长安的思念。这种思念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名师赏评]【1】首联从秋景写起,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定全诗萧飒衰残的基调。【2】(炼字)颔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兼”“接”二字。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真实写照。【3】颈联,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4】尾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倚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中。[原文呈现]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①,千山万壑逶迤不断一直延伸到荆门山,生长明妃尚有村②。【1】生养着王昭君的山村依然存在。一去③紫台连朔漠④,自从离开汉宫嫁到塞北,独留青冢向⑤黄昏。【2】身后只留下孤坟对着大漠的黄昏。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②村:指昭君村,在今湖北秭归。③去:离开。④朔shuò漠:北方的沙漠。⑤向:朝向,面对。►层解:首联由群山万壑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颔联写王昭君悲剧的一生。画图省⑥识春风面⑦,当初汉元帝仅从画图中略见过王昭君的花容月貌,环珮⑧空归夜月魂⑨。【3】如今只有王昭君的魂魄在月夜归来。千载琵琶作胡语⑩,千百年来流传的她作的胡音琵琶曲,分明怨恨曲中论⑪。【4】分明是在诉说她满腔的怨恨。⑥省xǐnɡ:曾经。⑦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⑧环珮pèi:古人所系的佩玉,多指妇女所佩的玉饰。⑨空归夜月魂:昭君只能在死后魂归故国。○10胡语:胡人的乐调。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⑪论:诉说。►层解:颈联由咏史转向抒情与议论,揭示王昭君悲剧的根源;尾联正面写王昭君的怨恨,点明主旨。[名师赏评]【1】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出场。只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同时,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2】(艺术手法)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赏析。颔联简短而雄浑有力,运用对比手法,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生前寥落,死后孤寂。“连”写出了出塞之景,“向”写出了思汉之心,笔下有神。“独留青冢向黄昏”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的沉重之感。画图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汉元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传说汉元帝因此杀了许多画工。【3】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对仗工巧,蕴含无穷感慨。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对她的同情。【4】尾联借千载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原文呈现]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①,秋风劲急,天空高远,猿啸悲哀,渚②清沙白鸟飞回③。【1】小

1 / 8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