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快乐晨读站在历史的浪潮中,以一颗虔诚的心,静听纵横千年的历史无声地翻涌、吞吐,感知迸发历史的源头。在波涛汹涌的巨浪之巅,我望见了孟子儒雅别致的长袍与坚定不移的眼神。驾着信念的扁舟,我冲波而上,舟楫横扫,穿越千年。我听见了它心底的声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好个不淫、不移、不屈,一种凌驾于万物之上的豪情、气节,充斥着我的灵魂。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了富贵,清廉荡然无存;为了摆脱贫贱,不惜出卖良心;为了威武,情愿丧失原则。堂堂华夏子孙,尊严何在?贞洁何在?孟子用敏锐如利剑般的双眼洞察到千年后的人情世事,刻下了世人心中理应千秋万代相传的警言。历史的飓风呼啸着划过我的双颊,强硬而锋利,是孟子激烈的言辞。作为一个纵横家,一个雄辩家,他的一字一句有如芒刺插入人心深处,绝不是无关痛痒,而常常使人赞叹连连、大彻大悟。他的辞藻丰实有力,他的策略无一不是治国治民的良世决策。孟子博大深厚的功底,延续着统治的更替,治理的精魂。历史于不知尽头的根源发起,却能纵贯古今。静听历史无声地翻涌、吞吐,感知孟子那千年不衰的心。历史的浪潮不曾退去,这里不是末端,也不是尽头……课前预练文本常识1.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鲁公族孟孙之后,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受业于子思门下。曾游历齐、魏、滕、宋等国,一度为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晚年居邹,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一书。孟子提出“仁政”“王道”学说,主张“保民”而王天下,反对武力兼并战争。肯定人性本善,重视环境、教育的影响。孟子的学说对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增强说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其特点有四: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磅礴,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三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四是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另外,孟子的语言恢弘博大,论辩能力极强。在自然流畅的话语中完成自己的论点陈述。2.背景资料孟子所处的时代是阶级分化激烈的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统治阶级的虐政之下,“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而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在这种情况下,孟子提出了“仁政”的主张,认为统治者要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以“仁”施政,争取民心。孟子倡导“仁政”,其核心是保民、爱民,具体做法是:规定百姓的产业,并实行低赋税政策,使百姓衣食无忧,上可供养父母,下可养护妻儿;对百姓重在教化,使具备孝悌之德,而尽量少用刑罚。孟子认为,推行“仁政”并不难,只要把他们本性中“仁”的因素加以发展、推广即可。后世统治者虽然并未真正实现“仁政”思想,但不可否认它对在位者总是一种警醒,并且是士人批评时政的重要的理论武器。孟子倡导“仁政”,是和他的民本思想紧密相连的。他明确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此更进一步指出臣子诛杀桀、纣那样的暴君,不算是“弑君”,可谓锋芒毕露,旗帜鲜明,难怪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叹称“孟子有些英气”。3.文化常识(1)乘自商﹑西周以迄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主要作战装备。以马拉木质战车交战的作战方式叫“车战”,战车成为战争主力和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商代晚期一些遗址中已发现战车痕迹。周武王伐纣“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其后,逐渐有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称。“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以战车为中心配以一定数量的甲士和步卒(徒兵),再加后勤车辆与徒役编组。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千乘之国即诸侯国。(2)弑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说文》解释为“弑,臣杀君也”。《左传·宣公十八年》有“凡自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之说。《周礼·大司马》有记载:“放弑其君则残之。”《礼记·明堂位》上有“君臣未尝相弑也”。《孟子·梁惠王上》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知识清点1.识字注音叟.()庶.人()万乘.()弑.君()2.一词多义(1)见孟子见.梁惠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各抒己见.()风吹草低见.牛羊()(2)交上下交.征利()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请息交.以绝游()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台隍枕夷夏之交.()(3)夺不夺.不餍()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百亩之田,勿夺.其时()(4)而远千里而.来()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敏于事而.慎于言()五十而.知天命()功成而.弗居()3.词类活用(1)不远.千里而来()(2)亦将有以利.吾国乎()(3)苟为后.义而先.利()(4)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4.特殊句式(1)以何利吾国()(2)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3)不夺不餍()(4)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答案1.sǒushùshènɡshì2.(1)见:动词,拜见;动词,见面;代词,“见”前面的名词是“见”后面的动词的受事者,译为“我”或“他”;助词,表被动;名词,看法;通“现”。(2)交:副词,互相;副词,并,一起;名词,交往的人;名词,指盟约;名词,交界。(3)夺:动词,夺取;动词,强行改变;动词,耽误。(4)而:连词,表修饰;助词,表限制语气;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连词,无意义;连词,表转折。3.(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2)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3)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4)名词活用为动词,讲求仁义;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后4.(1)宾语前置句(2)判断句(3)省略句(4)“有以”引起的固定句式,“有……的办法”课堂精研文本探究1.孟子对“利”有怎样的认识?他是怎样引导梁惠王弃“利”言“义”的?思路提示:在孟子看来,只顾追求“利”就会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培养,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子犯上作乱的问题都是因为“交征利”而引起的。于是,在这段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孟子高举“仁义”大旗,先否定了梁惠王的言“利”之辞,然后具体陈说“利”字当头的危害,再轻轻点出“仁义”的效用,最后重申梁惠王应该讲求“仁义”,而舍弃“利”。2.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思路提示: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多指的是“权力”和“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无疑是一味“清醒剂”。孟子的“义利观”对于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3.孟子的文章雄辩滔滔,气势夺人,试从文章的章法、语言等方面谈谈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思路提示:其一,讲究章法。针对梁惠王对“利”的关心,孟子首先用“仁义”当头拦住;中间先指出举国上下只知道追求“利”会使国家有危险,再具体陈说危险何在,把君主求“利”的危害说足说透。所以,接下来的两个排比句虽然只是用否定句式轻轻点出“仁义”的好处,但很具有说服人的效果,一泻千里之势至此结束,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最后用和开头类似的话结束,起到首尾呼应、强化主旨的效果。其二,善于铺排。梁惠王只是问“有以利吾国”,孟子就由此向下逐级推衍,指出大夫、士人、庶人也只会关心什么对他们有利,排出三个大同而小异的并列短句;再概括性地点明一句“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之后,孟子大概觉得只这样说还不够清楚,也不足以震撼人心,就又用两个结构相同的复句具体说明“上下交征利”的可怕后果,两个复句在意思上也有递进的关系。短短的一段文字,主要由整饬的排比句式构成,排比句之间在意思上又紧密相连,读起来不容间歇,斩截痛快。古今对译孟子__见梁惠王,王__曰:“叟!______不远千里而来,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亦_将_有__以__利吾国乎?”将有什么方法使我的国家得利吗?”有以:有……的方法。以:连词,表目的。利:使动用法,使……得利。孟子_对_曰:“王_何_必_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回答道:“大王何必谈‘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__王_曰‘何__以__利_吾_国?’大夫曰‘何_以_利__吾__家?’__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得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得利?’士、庶人曰‘何__以_利_吾_身?’上__下__交____征__利,士、庶人说‘怎样使我自身得利?’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而_国_危_矣。____万____乘____之__国,弑__其__君__者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掉它的国君的__必______千____乘__之__家;千__乘______之__国,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弑__其__君__者__必______百乘__之______家。________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这些大夫)万______取______千______焉,____千__取________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百__焉,______不为____不多矣。__________苟为后义而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轻视义而先__利,不__夺______不______餍。________未__有__仁重视利益,那么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而__遗其亲者也;未有__义____而_后_其_君_者_也。王亦曰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而已矣,__何必曰‘利’?”‘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何以:即“以何”,凭什么。交:互相。征:求取,追逐。【主旨归纳】《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着重阐述了孟子先“仁义”而后“利”的政治思想和策略。文中的孟子不是不讲“利”,他只是扩大了“利”的内涵,扩大了“利”的效用。他的治国之道,有着长远的打算,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如果君主实行了这样的大利,将仁义用在治国、内政、外交上,那么在互相征伐的战国时代,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这个施行“仁义”的国家,所谓的“利”自然随之而来了。课后拓展【写作素材】胸怀天下,救万民于水火孟子永远是一位壮志满怀、热情激越、才华横溢、肩担天下的热血青年。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出世;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真心英雄。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孟子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并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实现。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虽然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那思想的光芒千百年来依然闪亮。【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