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5课荔枝赋并序赋得自君之出矣①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注】①《自君之出矣》是乐府旧题。“赋得”是一种诗体。张九龄摘取古人成句作为诗题,故题首冠以“赋得”二字。【赏析】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游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游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令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游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他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20多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开元之治”凝结着张九龄的不朽功绩。作者介绍在位期间,张九龄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推行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和暴政局面的出现等做出了相当重要的历史贡献。后世称誉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以及政治远见为“曲江风度”。张九龄在周(武则天称帝时期)长安二年中进士,官至中书令。开元十八年,转任桂州刺史、充岭南道按察使,为人刚直不阿,直言敢谏,因而也时常遭李林甫等人的排挤,其内心自然也有诸多凄苦、不快和无奈,他于此时写下《荔枝赋并序》,托物言志,借物抒发心中的块垒。背景解读字音绀.(gàn)崄巇..(xián)(xī)攒.萃(zǎn)朱苞.(bāo)明珰.(dāng)殆.(dài)竦.(sǒng)恚.(huì)烦愦.(kuì)一词多义(1)信而固未之信.动词,相信信.雕盘之仙液副词,实在,确实(2)方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副词,曾是时二方.不通名词,方位,地域(3)及及.理郡暇日介词,等到蒲桃及.龙眼相比介词,和词类活用(1)夫物以不知而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2)不丰.其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丰盛)(3)但甘.其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甘美)(4)未玉齿..而殆销(名词作动词,用玉齿咬)(5)此甘滋之不一.(数词作形容词,一样)(6)沉.美李而莫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沉)(7)浮.甘瓜而自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浮)(8)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陋,瞧不起)(1)诸公莫之知(宾语前置句,应为“诸公莫知之”)(2)而固未之信(宾语前置句,应为“而固未信之”)(3)果之美者(定语后置句,应为“美之果者”)(4)孔翠于斯(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斯孔翠”)文言句式《荔枝赋并序》第一段为“序”的部分,意在表明写作此赋的缘由,并简单概括了赋的基本内容。那么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提示:“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即为不被人发现赏识,不能施展才华的文人士子鸣不平。荔枝赋并序序言部分第一段:交代写作动机正文部分外形奇秀第二段内在甘美第三段宴席珍品第四段命之不工第五段铺叙慨叹托物言志苦闷无奈本文继承历来的咏物传统,选取地方特产荔枝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含蓄曲折地抒发了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既富有乡土气息,又意味深长,发人深省。1.第二段写了荔枝树的哪些特点?【答案】荔枝树的生长环境——受气于东方,生长于偏远的南方;生活习性——向阳生长,寒暑不凋;外形——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树形如盖;生活品性——不高不卑,枝干刚直。2.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前文有什么关系?【答案】在前文的充分描摹中展现了荔枝珍奇的基础上,写它完全可以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生于偏僻远地,山川阻隔而难于被“贵人”所知。这段是对前文的深化,是作者言志的部分。由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贵人”发现赏识的文人士子命运的哀叹,由物及人,托物写志。3.荔枝在价值、际遇方面,与人有着哪些相通之处?【答案】荔枝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而受到怀疑,长期不可验证,最终还是受到委屈。有的人未能施展才华,一直没有获得声誉,如果对他没有深入了解,那么他就与荔枝一样不为人所知。托物言志是《荔枝赋并序》的主要特点。作者找到了荔枝与仁人志士的契合点,为荔枝即为遭受不公正待遇之人同情和叫屈,也是对当时社会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胆质疑。所以,表面写荔枝,实际写人才;表面不温不火,实则怒火中烧。就张九龄本人而言,因受李林甫等人的排挤而遭贬,对文中荔枝的命运体会是最深的,因而选择了荔枝来表情达意。技法镜鉴【即时小练】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某一物象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怀。(300字左右)【答案】示例:一池浮萍,青青绿绿,其中也有点点水色,无风时它像一块布平铺在塘面上,又像一块天然的青绿铜镜浮在池中。杂草和翠鸟也时不时地打扰着萍面,一漾一漾的,鱼波纹是不能不出现的,使浮萍更显得拥挤和紧张。狂风大作,起皱折的是浮萍;弯身摆头的是杂草;早已无踪影的是翠鸟,皱折只是一刻,风稍小时,萍面又恢复了原状。尔后,又是皱折,浮动不定。有时也有鱼儿的“拜访”。风是魔鬼,杂草是细菌,然而却破坏不了它。风后,萍面依然是完整的——除了少许的杂物。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文天祥的诗句“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啊,人生又何尝不像浮萍,平静的人生里时刻都有风浪;而风浪又蕴藏着平静的人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透视】1.考点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考查中能力层次最高的一项,它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着眼于“推论”和“概括”。在高考试题中,“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个考点,有时是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后两个考点,有时是很难截然区分开的。这三个考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对接高考2.怎样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2)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3)要紧扣原文主旨,千万不能主观臆断,扭曲文意或随意拔高、任意贬低作者的思想;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人,不苛求,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古人;还要运用辩证观点,分析作者思想的精华和局限性。【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勿斋记[明]朱舜水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千万里已。②古今之称至圣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②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第③段借对藤君追求“四勿”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文白对译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