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方山子传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①无声转玉盘②。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①银汉:即银河。②玉盘:指月亮。【赏析】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升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在何处观赏月亮呢?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他既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美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东坡七集》。作者介绍苏轼在《方山子传》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矛盾,与他当时的政治处境有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的形象折射。背景解读字音闾.里(lǘ)谪.居(zhé)奴婢.(bì)著.帽(zhuó)矍.然(jué)岐.亭(qí)精悍.(hàn)勋.(xūn)阀.(fá)傥见之与.(yú)一词多义(1)谓因谓.之方山子动词,叫,称呼自谓.一世豪士动词,认为(2)而俯而.不答连词,表修饰使骑逐而.射之连词,表承接方屋而.高连词,表并列(3)之而岂山中之.人哉结构助词,的余既耸然异之.代词,他词类活用(1)余既耸然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2)见方山子从.两骑(使动用法,使……跟从)(3)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年)(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也)(2)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3)呼余宿其家[省略句,应为“呼余宿(于)其家”]文言句式阅读《方山子传》,找出文中的相关信息句,填写方山子档案:提示:方山子档案原名陈慥,字季常号的来历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家庭情况环堵萧然,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生平简历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然终不遇晚年:遁于光、黄间,曰岐亭爱好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本文为方山子立传,抓住方山子异于常人的特点,写他少年的意气风发和晚年的闲适安贫,突出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同时流露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方山子传少年侠义,晚年隐逸安于贫困,乐于隐逸少年意气,精悍犹存足以富乐,皆弃不取光、黄异人,傥见之与1.从课文的“鉴赏提示”可知,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其“异”表现在哪呢?【答案】①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②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③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④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2.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答案】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突出了方山子内心的淡泊。3.方山子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你如何看待这种“隐”?【答案】示例一:方山子的“隐”是消极遁世的行为。我们不能在遇到挫折后就“看破红尘”,而应该积极应对。示例二:方山子的“隐”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而是真正的旷达行为。我们也可以试着思考当自己遇到挫折,甚至觉得绝望的时候,应该如何去为自己的心灵开一扇窗。《方山子传》中,现在的方山子与昔日的方山子判若两人,在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会勾起作者对方山子的回忆,正是这样一位报国利民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沦于穷乡僻壤,终老于山谷林泉之中。朝政黑暗,世道不公,作者与方山子的际遇同等,两人同属“不遇”,所以作者在文中通过方山子前后变化的实例的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对宋统治者的极端不满和怨恨,虽未直言,但字里行间饱含其意。技法镜鉴【即时小练】请就熟悉的人或事物,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答案】示例: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花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常这样自嘲。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缘故,不容虫豸近身。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对接高考综合演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答案】A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答案】B[收考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答案】C[“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于文无据。原文是说“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答案】(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平原郡)每年都有好收成,百姓都歌颂赵憙。文白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