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力转移到产业转移——金融危机背景下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作者:穆建新作者单位: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研究院,太原,030002刊名:现代经济探讨英文刊名:MODERNECONOMICRESEARCH年,卷(期):2009,(11)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9条)1.江霈、冷静:《劳动力流动替代资本流动的辨析与展望》,《财经科学》2008年第12期.2.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5期.3.林平凡、刘城:《产业转移:转出地与转入地政府博弈分析--以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例》,《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4.陈建军、葛宝琴:《区域协调发展内生机制的理论研究--以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为基点》,《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5.刘力、杨琴:《广东实施双转移战略与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考》,《城市》2009年第3期.6.彭连清、詹向阳:《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演变--以珠三角为例》,《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1]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上半年GDP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最终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3.4%、87.6%、负41%.[2]据2009年2月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陈锡文介绍,根据农业部的抽样调查,推算出全国1.3亿外出就业农民工中,约2千万人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1]广东省提出双转移战略.引导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江苏省提出南北挂钩机制,加快苏南产业向苏北地区转移.7.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上半年GDP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最终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3.4%、87.6%、负41%.8.据2009年2月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陈锡文介绍,根据农业部的抽样调查,推算出全国1.3亿外出就业农民工中,约2千万人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9.广东省提出双转移战略.引导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江苏省提出南北挂钩机制,加快苏南产业向苏北地区转移.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彭桂芳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可行性探讨-经济纵横2009(5)本文分析了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迫切性和可行性,指出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难点,提出了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2.期刊论文贺宇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利益冲突:一个社会博弈的视角-学术研究2008(4)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已经到达一个相时饱和的阶段,城市拉力出现疲软的症状,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步减弱.因此,传统的推拉模型难以对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做出有力的解释.相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已经过渡到政府主导的阶段,由于体制的原因引发了不少利益冲突,即政府部门问、不同政府间、城市偏向政策带来的城乡居民间、劳动者个人(集体)与政府阃的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博弈问题,增加了政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难度,阻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整体进程.由此我们得出其政策性对策: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问的产业转移,一方面可以就地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可避免由各方利益博彝带来的矛盾和问题.3.期刊论文吴安.WUAn中国产业及劳动力逆向流动分析--以重庆与北京、广东的比较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04(12)当前,我国产业及劳动力呈现逆向流动的特征,其重要原因在于两种劳动力成本的巨大反差.西部地区劳动力绝对成本较低,相对成本较高,导致劳动力大量流出、承接产业转移难.劳动力相对成本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劳动力绝对成本与劳动生产率,更深层次则是区位、劳动者数量与质量、管理水平、资本资源、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产业配套、现代物流体系、政务环境等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部要较好实现劳动力绝对成本优势向相对成本优势的转换,必须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扩大优势资源的引力,挖掘非优势资源的转换潜力,才能创造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劳动力回流的良好基础.4.学位论文何铭峰“双转移”背景下梅州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政府服务体系建设研究2009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需要政府在制定政策和管理方面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广东省政府2008年提出“双转移”政策,符合当前广东经济发展的实情,因此,对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府的角色讨论以及整个政府服务体系的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双转移”是指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双转移”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当前劳动力剩余和产业升级问题的解决,对整体国民资源优化配置和就业等社会问题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劳动力转移作为主要研究起点,通过对基本概念的剖析,进一步阐述“双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职能”、“政府服务体系”等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回顾中,深入分析政府的职能现状,以梅州市作为分析基点,通过相关数据和材料分析后的结果,理解梅州市农村劳动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发展的现状以及产生现状的原因。本文还分别针对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政府服务体系建设三个方面目前所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分层次探讨,本文还特别以畲江镇作为分析的案例,深入探讨畲江镇经济发展现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了解当地政府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为我们最后提出的整套政府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重点研究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府如何发挥职能作用,建立服务体系。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制约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发挥政府的职能,开拓劳务市场、收集和发布劳务信息、培训劳务人员、组织劳务输出、协调劳务管理、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维护务工人员权益等;政府服务体系应该具备完善的网络,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网点;扩大服务体系的覆盖面,服务更多农村劳动力。5.期刊论文罗明忠.LUOMing-zhong论双转移的新形势新问题与新对策-岭南学刊2009(2)金融海啸影响下广东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全球就业形势趋于严峻;而农村改革新政的出台又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将有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成为双转移需要面对的新形势.同时,随着双转移工作的推进,一些新的问题开始显现.为此,应在产业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以产业集群为抓手推进双转移:以集群式转移迅速筑牢产业基础,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以集群式转移形成人才培训的新机制,推进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以集群式转移降低产业发展的社会管理和运营成本.提升地区魅力指数.6.期刊论文陈海红.CHENHai-hong我国劳动力农村非农产业转移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3)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较大,合理引导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对我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上都是流向了城市,文中通过模型对我国200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1.69亿左右,而通过城市劳动能力容纳的测算,发现我国城市目前存在着1500万的就业缺口,从而得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要走农村非农产业转移道路的结论.7.学位论文王丰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2008消除东西部差距实现共同繁荣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西部要想赶上东部的步伐必须加快农村的发展,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则是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因此,以促进劳动力区域内就业为优先目标、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空间,应当成为西部产业选择的基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流向理论,包括产业变迁的基本规律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产业转移的供求曲线,表明了西部地区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情况是数量较大、转移的产业流向也确实是主要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而影响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因素为西部产业选择和政策建议提供了条件。产业选择条件,即西部的宏微观条件、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和就业吸纳能力,是西部地区产业选择的依据,从而可以明确提出西部地区应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重点选择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了培育和发展这些产业则需要政府的制度创新和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同时这也保证了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8.期刊论文卢小平广东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战略确保区域间协调发展-大经贸2008(7)双转移五年大见成效多年来,广东省多项经济指标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然而,在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广东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难题,如人均发展水平落后、区域发展不协调,环境资源压力加剧、土地瓶颈制约突出、社会管理压力加大及人口结构素质不够优化等.9.期刊论文张继久.ZhangJijiu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4)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运行机制仍然脆弱,面临的主要难点一是如何落实农民工享有市民的同等待遇;二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三是如何实现部分农民工向市民身份的转换.要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这种运行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重点应放在:一是构建法律框架与培育农民工的自我组织来保护农民工的权益;二是构建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制度;三是依法建立适合于部分农民工向市民转化的制度.10.学位论文邱长生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及土地规模经营三维互锁研究200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没有动摇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功地实现了土地所有制与经营权的分离。但这种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模式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影响了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土地是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要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农村生产力的伟大变革,就必须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本文是在“三农”问题十分突出的社会背景下,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快捷有效的转移,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研究动机,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及土地规模经营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切入点,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环境条件下运用碰撞理论、中间过渡理论及推——拉理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及土地规模经营三者之间的两两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制度作为原点,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及土地规模经营作为另外三个基点,运用系统结构解析法从定量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及制度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并建立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的三维互锁模型,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纵观全文,整个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章文献综述和第2章绪论。第1章文献综述主要概括了国内从哪些角度对中国的“三农”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并对此做出评价。第2章绪论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为理论借鉴,主要阐述了本研究将采用哪些研究理论对此进行研究。第三部分理论运用,包括第4章,第5章和第6章及第7章共四章内容。第4章主要运用碰撞理论、中间过渡状态理论和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分析和论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第5章主要采用推——拉理论和纳克思恶性循环理论分析和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规模经营两者之间的关系;第6章主要运用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理念从定性的角度对农村土地流转与土地规模经营进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