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内容概览本单元选取了四篇唐宋传记作品,取材广泛,风格各异。学习重点是认识唐宋作家的传记文体特征,掌握自传的写作特点,感受传主独特的人格魅力,领略传主丰富的心灵世界,充分认识作者裁剪人物生平事迹、以细节塑造人物形象、挖掘人物心灵世界的视觉和方法,增进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在读了李翰作的《张巡传》之后所写的一篇文章。作者为了说明事实真相,歌颂英雄,弘扬英雄精神,颂扬正气,批驳流言蜚语,反对藩镇作乱,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的散文名作。文中突出了张巡、许远的气节和功绩,并对诬蔑二人的言行表达了极大愤慨。内容概览《六一居士传》写于熙宁三年,欧阳修由知青州改知蔡州后,自号六一居士,作此文以明志。作者在文章中一再流露出急于归隐退出官场的愿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陆羽在《陆文学自传》里,怀着深沉的忧患意识,追思了自己上半生的经历,表达了对国事的关心。这篇自传叙事线索明晰,人物性格突出,栩栩如生。《方山子传》中,作者写了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活道路,苏轼借为好友作传记,表达了自己对好友独特的品格和修养的赞叹,以及对他们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学法指导1.了解传记这种体裁,充分领会于时代风云际会中透视人物的命运以及于细节中体现人物性格的写法。2.通过诵读,体悟情感,并积累主要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赏析】这首《春雪》,构思新巧,是韩愈小诗中的代表作。首句中的“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的“惊”字最值得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第三、四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及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今孟州)。自谓郡望昌黎,韩愈在文中多次自称“昌黎韩愈”,人们也称他“韩昌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阳山令、潮州刺史、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曾两次遭贬谪,但很快被召回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三代两汉散文,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在文学形式上力主创新,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险怪,讲究用奇字、造奇句。与孟郊、贾岛等人自成一派,史称“韩孟诗派”。诗文被门人辑为《昌黎先生集》。作者介绍《〈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现实针对性非常强的文章,体现了韩愈为人耿直、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军节节败退;在此情况下,张巡和许远率万余兵士坚守睢阳孤城十余月,吸引了叛军近十万兵力,遏制了敌人向前推进的速度;睢阳城破后,张巡、许远相继被害。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守城的英雄在战后却屡屡被诬,竟延续五十余年而不绝。背景解读先是一些文武官员为了替自己战时无耻的逃跑行径辩护,诋毁张巡、许远困守孤城的做法,并指责是张巡造成了睢阳城中人吃人的现象;针对这种议论,李翰撰《张巡传》上呈肃宗,为张巡辩诬,使事实得以澄清。然而十年后,又有人指称许远降贼,张巡的儿子张去疾也上书代宗皇帝请追削许远的官爵,但朝廷并未采纳他的意见。五十年后,唐朝藩镇割据的状态急需改变,而此时又有许多人借中伤张巡、许远来为自己谋利,面对此情此景,韩愈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作者在为英雄辩诬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擅强兵坐而观者”“弃城而图存者”的极大愤慨;特别是通过对贺兰进明丑恶嘴脸的揭露,表明了作者不满藩镇割据、要求中央集权的政治态度。这一主张配合了唐宪宗的政治变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序序,也叫叙,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便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及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知识链接【中丞】古代官名。汉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御史中丞。因中丞居殿中而得名。掌管兰台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北魏郦道元、宋代司马光曾任此职。如《晋书·刘孝绰传》:“洽寻为御史中丞。”《五人墓碑记》:“是时大中丞抚吴”文化常识字音睢.阳(Suī)翰.林(hàn)蚍蜉..(pí)(fú)逆遁.(dùn)饿羸.(léi)沮.遏(jǔ)卷帙.(zhì)亳.州(Bó)讼.理(sònɡ)字形慨慷慨概气概殃遭殃泱泱泱睢睢阳雎雎鸠阙宫阙阕词阕羸羸弱赢输赢帙卷帙迭更迭通假字(1)此矢所以志.也(通“识”,标志、标识)(2)嵩常.在围中(通“尝”,曾经)古今异义(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古义:两个词,成,成就,实现;功,功业。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古义:深知,深入了解。今义:把事项告诉人知道。(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古义: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今义:多日。(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古义:从,跟从、跟随;而,表递进。今义:连词,因此就。(5)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古义:而且将要。今义:连词,表示进一步。(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古义:任职。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处理。(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古义:处处,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通常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古义:感动,激动。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9)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古义:时,当时;尚,尚且。今义:时兴的风尚;合于时尚。(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古义:诵读的这本书(指《汉书》)。今义:学习功课;上学。(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古义:面容颜色,指脸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一词多义(1)穷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形容词,困顿,绝望欲穷.其林动词,寻求尽头(2)虽云虽.欲独食连词,纵然,即使老妪力虽.衰连词,虽然(3)卒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4)传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动词,传说不为许远立传.名词,传记(5)少少.依于巡形容词,年幼,小时候则其至又加少.矣形容词,数量少,和“多”相对(6)于月日后于.巡介词,比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7)以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来词类活用(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2)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降服)(3)屡道.于两府间(名词作动词,取道)(4)操纸笔立书.(名词作动词,书写)(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为“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2)何为久读此(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3)为所杀(“为所”为固定句式,表被动)文言句式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怎样的特色?分析张巡、许远、南霁云、贺兰进明的形象特征。提示:具有以下特点:①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②从人物的言行中塑造人物。③细节描写。④衬托手法塑造人物。张巡:①高大,威武,美髯;②记性好;③文思敏捷,倚马可待;④视死如归,从容就义;⑤有领导能力,服众;⑥善于军事。许远:①宽厚长者,表里如一;②忠贞不畏死;③容人雅量,大事为重。南霁云:①有义气,能患难与共;②有勇气;③强壮有力;④恩怨分明;⑤从容就义不畏死;⑥有谋略。贺兰进明:①嫉妒心强,自私;②爱才。《张中丞传》后叙一、引子:评李翰传文,讲立传缘由二、为许远辩诬三、为睢阳之战辩护议论四、南霁云乞师、就义五、补叙张巡、许远、于嵩逸事叙事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和人民安危、嫉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逸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1.“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作者为什么写张巡却从许远写起?【答案】此句对许远进行了总的评价。许远位在张巡之上,却“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可见其为国让贤,显示出宽厚、谦和的性格,同时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又表现了他们以死报国的高尚情操。2.分析文中“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中的说理方法。【答案】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的浅显道理证明“城之陷自远始”的非议的“不达于理”,然后以极为愤慨的语气表达自己对小人“不乐成人之美”的斥责和批判,感情激荡,褒贬分明。3.本文题为“《张中丞传》后叙”,而第四段却写南霁云乞师就义,第五段则写张巡读书和于嵩逸事。有人说,这些与中心无关,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答案】写南霁云的事,一方面是对张巡的衬托,是整个睢阳战役无数忠勇义烈事迹中的一例;另一方面,又是用事实进一步加强对“设淫辞而助之攻”的小人的回击。南霁云乞师的对象,就是“擅强兵坐而观”的贺兰进明。南霁云不受诱惑,不仅表现了他和将士同甘苦共患难的感情,又是对贺兰之流的斥责。第五段写张巡读书记忆力过人,似乎与睢阳战役无关,但反映出英雄人物的品格和能力,是与其文化修养有密切关系的。特别是把他的记忆力,与围城中士卒的姓名“无不识者”联系起来,知其并非游离于中心的闲笔。至于于嵩的逸事,乍看似闲笔,但由于嵩之死,可见当时叛军多么猖獗。而这种混乱,正是思想舆论混乱的社会根源。把于嵩的不幸遭遇置于篇末,既让人在掩卷之时想出张许等人的冤屈,又暗示了铲除割据势力的刻不容缓。这些事看似不经意地信手拈来,但却能围绕主旨展开,章法浑成而丝毫不游离文章中心。《〈张中丞传〉后续》通过细节描写,将张巡、许远、南霁云这三个主要人物写得生动传神。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忠贞刚烈和疾恶如仇的个性。补叙张巡逸事几乎全用细节描写,如读书过目不忘,写文章一挥而就,没有不认识的守城士卒等,这些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张巡过人的记忆力和非凡的文采,使其形象更加生动丰满。张巡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又刻画出他从容镇定、视死如归的品质。作者笔下的张巡不仅是为国殉身的武将,同时也是一位博古通今、才思敏捷、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技法镜鉴【即时小练】精彩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请你选择生活中的某一细节写一段话。(300字左右)【答案】示例:又到了8月30日,交学费的日子。妹妹把早已做好的暑假作业很整齐地放在桌子上,然而没有钱交学费,看着别的孩子雀跃着去学校,我和妹妹忍不住站在窗边哭泣。父亲一言不发,他的脸色灰暗得像一片腌菜叶子。我们哽咽着催父亲去借钱。父亲去了很长时间,回来依旧两手空空。月底借钱总是很难的,何况是我们这样穷的人家。我们心里有一万个委屈,便不停地哭。太阳落下去了,昏黄的灯泡照出我和妹妹失望的身影。父亲做好了饭,给我们放好碗筷,喊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