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泷中①(清)屈大均舟随瀑水天边落,白浪如山倒翠微。巨石有时亦却立,白鸥欲下复惊飞。【注】①《泷中》是一组诗,共十一首,这是其中的一首。诗前原有小序云:“泷在乐昌县(在今广东省)北,凡有六——曰穿腰泷,曰梅泷,曰寒泷,曰金泷,曰白茫泷,曰垂泷。”泷,湍急的河流。此诗写的是垂泷。【赏析】首句以似“天边落”的“舟”与“瀑水”意象,写泷中水位之高;次句以“如山倒”的“白浪”意象,写泷中水势之猛;三、四两句并没有直接写水势,而是调转笔锋,相继写“却立”的“巨石”与“惊飞”的“白鹭”两个意象,从而侧面烘托了水势之大,笔力雄豪,奇情壮采。1.歧义的概念歧义是指语句有两种或多种意思,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在语言交际中,一般情况下,歧义是一种非常有害的语病,它将使作者(说话人)与读者(听话人)之间无法建立一致的理解,以致无法交流、沟通。有歧义的句子虽然在语法和逻辑关系上都是合格的,但是它表达的意义不明确,比应该表达的意义多了一个(甚至几个)意义;因此,也属于病句的一种。2.判断歧义的十个切入点(1)看相关词语是否存在多义。如: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句中“批评的人很多”,一种可以理解为指他在文章中批评了很多人,一种可以理解为文章发表后批评这篇文章的人很多。(2)看重音是否可以落在不同字眼上。如: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句子中,如果读时重音落在“就”上,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产量太少了。如果重音落在“五百台”上,句子表达的意思则是产量真不少。由此可知,重音位置不同,同一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3)看是否可以在不同位置停顿。如: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在“来”之前停顿,就是把水留给晚上上来的人喝;在“晚”后停顿,就是把水留给晚一步上来的人喝。(4)看同一成分是否能够修饰不同词语。如: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数百位”可修饰“死难者”,也可修饰“亲属”,从而造成句子有歧义。(5)看是否因为标点符号的关系产生歧义。如: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食宿费和路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对该句子可以有三种理解:①只要你单位同意,秘书组就负责解决报销食宿费、路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②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食宿费和路费,秘书组就负责解决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③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食宿费和路费、安排住处,秘书组就负责解决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如果将“路费”“住处”后的逗号都改作顿号,歧义也就消除了。(6)看相关字眼在句子中是否存在多音现象。如:这个人好说话。如果“好”读“hào”,句子的意思是这个人喜欢说话;如果读“hǎo”,句子的意思则是这个人的工作容易做,和其谈事情易谈成功。这是因为相关字眼存在多音而造成歧义。(7)看量词的使用是否恰当,数量词位置是否合适。如: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可以理解为领导是几个学校的,也可理解为是一个学校的。句子都是因为量词使用不当而造成歧义。如果将量词“个”改作“位”“所”“家”等,句子的歧义就自然消除了。(8)看成分指向是否不同。如:祁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谁高兴?是祁爱群高兴,还是援藏干部高兴?让人搞不明白。(9)看相关短语结构关系是否有不同理解。如: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禁止取缔”可以理解为动宾关系,其意思就是不允许取缔;可以理解为并列关系,其意思就是禁止和取缔。(10)看“和”字“与”字是否造成歧义。如:天津和北京的部分地区下了雨。可以理解为天津的部分地区和北京的部分地区下了雨,也可理解为北京的部分地区和整个天津地区都下了雨。这是“和”字在作怪。什么是歧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歧义是指语句有两种或多种意思,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在语言交际中,一般情况下,歧义是一种非常有害的语病,它将使作者(说话人)与读者(听话人)之间无法建立起一致的理解,无法实现交流、沟通的目的。有歧义的句子虽然在语法和逻辑关系上都是合格的,但是它表达的意义不明确,比应该表达的意义多了一个(甚至几个)意义,因此,也属于病句的一种。1.“歧义”与“模糊”、“歧义”与“笼统”有何不同?【答案】语义上的模糊性不等于歧义,那是指一个词语的意义与别的词语的意义往往难以绝对划分清楚。而歧义则是指同形语句可以同时具有两个意义。在言语交际中歧义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消除,而模糊则始终是模糊的。比如,“新”的词义是模糊的,“新”与“旧”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如“新汽车牌照”有歧义,“新”可能指“汽车”,也可能指“牌照”。歧义与语义上的笼统也不同。笼统来源于语言的概括性,是对同类事物进行抽象概括产生的。如“他买了一双鞋”中的“鞋”就是笼统的,并未表明是男鞋还是女鞋,是皮鞋还是布鞋。如“他走了一个小时了”中的“走”,可以理解为“行走”,也可以理解为“离开”。2.举例说明消除歧义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修改法:①替换词语,消除歧义。例:他走了三个小时/可改为:他离开了三个小时/他步行了三个小时。②调换语序,消除歧义。例:已经七十多岁的他的父亲身体还很硬朗/可改为:已经七十多岁,他父亲的身体还很硬朗。他已经七十多岁的父亲身体还很硬朗。(2)补写法:①前或后加提示,消除歧义。例:开刀的是他父亲。如果“父亲”是施动者,则是:我弟弟得了阑尾炎,开刀的是他父亲/或开刀的是他父亲,医术真高明。如果“父亲”是受动者,则是:他母亲没有病,开刀的是他父亲/开刀的是他父亲,他得去照料。②补足省略部分,消除歧义。例:我见到他时才读初中。可补为:我见到他时,我才读初中/我见到他时,他才读初中。③添加标点,消除歧义。例:你说不过他也得说。可认为: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你说不过他,也得说。压缩语段。此考点因语段的问题性质不同,其主要信息的特点也不一样,在高考中考查的形式主要有:(1)拟写一句话新闻或标题。(2)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3)提取几个关键词。压缩语段考点透视(4)给概念下定义。(5)提炼语段故事的寓意或内涵。根据不同语段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特点,考查侧重点也不相同:记叙性语段侧重考查对六要素的概括,描述性语段考查景物及其特点,描写的角度及其目的、情感等;说明性语段侧重考查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事理;议论性语段侧重考查论点和论据。(2019年全国卷Ⅰ)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然而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真题典例【答案】中英联合考古研究表明,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语段的重点在于结论,即最后一句话,所以压缩后的语句应围绕这句话展开,补充主语,融合两个分句内容,字数符合要求即可。用岁月在莲上写诗林清玄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欸乃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活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子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蛭,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梭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也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赏析】长期以来,大多数人只在远处看莲、想莲,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得见种莲人家采莲的艰辛,方才顿悟莲之于他们,与风花雪月无关,而是点点滴滴都浸泡了汗水和辛劳。作者以恬淡的笔触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感娓娓道来,向我们揭开事物美丽面纱后不为常人了解的一面。读罢此文,我们方能体会到: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的美,永远不及种莲的人用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的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