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4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5 方山子传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方山子传课标导向1.知识与能力学会并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2.过程与方法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自主积累1.正字音闾.(lǘ)里折.(zhé)节岐.(qí)亭陈慥.(zào)矍.(jué)然勋.(xūn)阀阳狂垢.(ɡòu)污傥.(tǎng)2.解词义(1)通假举要①前十有九年(“有”通“又”)②犹见于眉间(“见”通“现”,显现)③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2)古今异义①(方)屋:古:(方形的)帽顶今:(方形的)房屋②遗像:古:遗制,像:法式今: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③所以: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④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男子的配偶⑤堵:古:古墙今:堵塞⑥从事:古:从事政事今:投身于……事业3.活用与句式(1)词类活用①庵.居蔬食(名词作状语,以庵为居,以蔬菜为食。)②见方山子从.两骑(使动用法,使……跟从。)(2)文言句式①然终不遇(被动句。)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③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④鹊起于前(状语后置。)写作素材1.作家轶事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去拜访陈季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陈慥以好客闻名,何况来客是落难中的苏轼,全家上下,忙着张罗酒食,“抚掌动邻里,绕村捉鹅鸭;房栊锵器声,蔬果照巾幂。”(岐亭五首之一)如此热情招待,苏轼永远记得。苏轼好酒,然而酒量并不好,何况本是一个旅途劳顿的人,饱食薄醉后,就坐在椅子上沉沉睡去,连头上的巾帻跌落了都浑然未觉,一直睡到天已向晚,才蓦然惊醒,醒来的第一个烦恼是:黄州并不算远,可惜就是没有朋友!苏氏父子在陈家休息了五天,不得不别了陈慥,继续上路。后来苏轼定居临皋之后,很希望陈慥能够到黄州来看看他的新居,陈慥隐居岐亭,距离黄州虽不是很远(往返需四、五百里路),但他以前似乎从未来过。但在苏轼谪居的四年里面,却到黄州七次之多,每次盘桓十日左右;苏轼从黄州往岐亭陈家作客,四年之内也有三次,二人往来很密切。2.精美语段苏轼有言:“人间有味是清欢。”漫赏春光,流连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何必局促一室之内?品味自然的滋味,亲近自然,投身明丽山水,如画风光,尽享生命清欢。怡情自然之乐,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渊源。东晋谢公隐于东山而不仕,会稽秀丽山水中,留下他潇然背影,如同凝成一支笛曲,悠然回响于林间。宋代雅士林逋亦曾言:“山水与我情相宜也。”文人墨客总有牵挂心中的山水情怀,山水为伴,生命在其中找到了文化共鸣与深长情谊。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王摩诘隐居终南,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他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再无烦恼困顿,灵魂纯粹而明净。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似无法参透,实则身处其中,便能获益无穷。——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尽赏自然,尽得清欢》节选文本互动(一)[提问并讨论]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里?[明确](1)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2)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耸而高(3)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4)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二)[提问并讨论]本文人物塑造上的特点是什么?[明确]先就此次黄州岐亭相遇,写方山子的隐而不仕、心境恬然;再倒叙19年前的凤翔西山之遇,写其少年任侠,意气风发。隐时与侠时,前后似判若两人,作者有意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显示人物性格的变化,从而极为集中地突出方山子的“异人”特质。(三)[提问并讨论]本文的结构有何特色?[明确]文章开头一反传记常格,不介绍传主姓名、家世、仕途情况,只突出其“方山子”外号的来由,制造人物身份的神秘感。记两次相遇情景,先后倒置,先写隐,后写侠,便显得跌宕起伏,变化莫测。结尾处戛然而止,似了非了,有苍茫不尽之妙。言外之意,可让人思而得之。文本赏析《方山子传》赏析传记的最高境界是让人感觉到鲜活的人物形象,还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与所写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方山子传》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文章的第一段先介绍简要经历以及“方山子”这个代号的由来。“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这句话刚好与苏轼被贬黄州有照应。经历相似,便更容易产生共鸣。“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这几句为行为外貌描写,写出了方山子独特的特征,给人留下悬念。第二段的“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寥寥几句将作者的背景交待了。之后“我”问方山子他怎么在这儿,他却并没有回答,并问我为什么来到此处,在“我”告诉他原因后,还“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这个动作描写可以说是短小而精炼,刻画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方山子性格随和。这里“笑”可以理解成方山子对两人命运的相似而表达自嘲,但我认为更好的理解是他看破尘世、豁达的笑,无形中表示了自己相同的处境,却也不愿明着再多提些什么。过去的都过去了,何必在意那么多?本段最后一句话更显出方山子家中破旧不堪却温馨的气氛。“环堵”一词解释为“四墙,指屋中”。但在我看来,这词还有“四周都堵着”的意味。“堵”一字让我联想到的是一堆土块石块把“家”的空间包围,作为分界,而不是平常人家用砖砌成的平整的墙面。而“萧然”与“自得”的对比也更写出了全家人的豁达情怀。第三段开头“耸然异之”让我们隐隐感觉到作者对方山子境界的佩服,也引起他对旧事的记忆:先是背景交待,“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旨在与如今居深山的方山子做呼应。又比较而得方山子的精悍之色尚在,这一点很不像山中的人的样子。在这段回忆的描写中,动作描写同样很精短得当。“从”“挟”“怒马独出”“一发得之”。不到两行的描写却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精悍之色自然地在读者脑海中浮现了。第四段又来了背景描写,叙说方山子“世有勋阀”“与公侯等”,却“独来穷山中”,表达对其不解。文章到此,几乎都是铺垫。而到了结尾段,“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有的人理解是作者认为方山子与“阳狂垢污”的异人是一派,愿意与他们划清界限;也有的人说是阳狂垢污的异人就是方山子,作者欣赏这种豁达的作风。但是我认为作者是赞同方山子的做法,而方山子之异,与阳狂垢污的异人还不是一回事。“往往”以及前文中提到的“而岂山中之人哉”都表明作者将他们两者划清了界限。相同的境遇,不同的做法。苏轼借方山子表明自己的意向,也表露出对方山子的欣赏。这样一来就都明朗化了。前面三次提及方山子的背景,都交待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作用。有的用来对比、有的用来铺垫。这样一看,前面写的每句话中没有一句是无用的,信息的布局却也巧妙,语言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作者的情感在其中若隐若现,不隐晦却也不明朗,给读者思考、想象的空间。即学即练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①犹见于眉间()②前十有九年()③往往阳狂垢污()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③使从事..于其间()④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余既耸然异.之()③见方山子从.两骑()④岁.得帛千匹()⑤亦足以富乐..()⑥方山子怒.马独出()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过岐亭,适.见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5.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①何为而在此?()②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③使骑逐而射之()6.翻译下面的句子。(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见,通“现”显现;②有,通“又”;③阳,通“佯”假装。2.①古义: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今义:指纵马奔跑。②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③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④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连词。3.①宗,名词用作动词,尊奉。②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③从,使动用法,使……跟从。④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⑤使动用法,使……富足快乐。⑥使动用法,使……愤怒。4.恰好,副词;适应,动词;顺从,动词。5.①却。②然而,转折连词。③并、接着,表承接连词。6.(1)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2)于是,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3)(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