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开卷有益雪落无声,真爱无痕“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确实,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子女理应回报父母,这不仅是人类的美德,更是一项自然法则。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代代相承,繁衍不息。而且,我们不但要回报自己的父母,还要回报任何一个像父母一样关爱我们的人。大堰河,一位平凡的农妇,因艾青的诗歌在文化的星空熠熠生辉。有一位诗人见到艾青时,激动地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尔后许多年中,也有一些人把“大堰河”误解为一条河流。但是,如果我们把拥有半个多世纪创作历程并在国内外获得崇高声誉的艾青的诗歌,比喻为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它的永不枯竭的源头,就是“大堰河”!就让我们从这个源头去寻找它的情愫,它的美……诗人的目光注视着她。在那个黑夜沉沉的世界里,诗人的目光诚挚而深沉,她,在诗人的目光里,清晰而明亮。诗人的同情是广阔的,诗人的赞美也是广阔的。基础导学1.走近作者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原名蒋海澄,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2.写作背景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看着外面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由得因寒冷而神飞,睹雪花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艾青出生后,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3.相关知识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如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艺术立场与创作方法概括为“努力把诗和人联系起来”,绿原后来将诗派的艺术立场与创作方法概括为“把诗所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和人的社会职责和战斗任务联系起来,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于中国自由诗传统的肯定与继承”。七月诗派以抗战为背景,描述民族的历史灾难,抒发爱国激情进而表现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成为七月诗派创作的重要内容。七月诗派在诗体形式上是自由体坚定而成功的实践者,他们钟情于诗的无拘无束;在语言运用上,他们偏爱口语的鲜活、质朴、明朗、丰富,追求诗歌语言的散文美;在美学风格上,他们崇尚“力之美”,一展阳刚之气,成为20世纪40年代诗坛最富英雄气概、理想精神、浪漫色彩和力量之美的现实主义流派。“艾青”笔名的由来在1933年写《大堰河——我的保姆》诗的时候,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自己也曾身陷国民党监狱受尽苦难,他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字头下面打了个“”,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艾青生于十二月,刚好农村里面十二月是青的季节,“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之后“艾青”这个名字轰动全国,家喻户晓,然而他的真名倒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了。童养媳童养媳,又称“待年媳”“养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结婚。童养媳在清代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童养的女孩年龄大多很小,有的达到了清代法定婚龄,也待年在婆家,则是等候幼小的女婿成年。童养媳婚姻的流行,有着广泛的社会原因。第一,贫穷的人家生下女儿无力养活,就把她给了人,长大了成为抚养者家中的媳妇。安徽绩溪县这种情形很多,所以嘉庆间修《县志》,说贫者“女生畀人抱养,长即为抱养者媳”。第二,结亲聘礼重,婚礼浪费大,陪嫁多,而这种习俗常人又无力抗拒。童养媳习俗可以大大减少这种开支,男方抱养待年媳不需要财礼,等到正式结婚,仪式要比大娶简单得多,不要花多少钱,女家也不用陪嫁妆,没有破家嫁女之忧,所以同治间纂修的江西《新城县志》说到当地童养媳盛行,强调“农家不能具六礼,多幼小抱养者”。婚礼习俗,成为造成童养媳习俗的一个原因。第三,清代社会还有公婆或丈夫病重提前娶媳妇的习俗,这种做法叫做“冲喜”,希望病人好起来,这又成为出现童养媳的一个原因。童养媳习俗使幼女身心遭到无情的摧残,她们多受夫家,尤其是婆母的虐待。大堰河养育了诗人,也养育了诗人的诗——她的遭遇,她的性格,她的品格,她的情操,她的举手投足,都成为诗人以及诗人的诗的营养。也可以说,一个普通的女性,推出了一个伟大的诗人。诗人写了这首诗,完成了一种心愿。而正是这心愿,是促使诗人写这首诗的动力——有感而发,自然天成。她给诗人的印象太深刻了。在诗人对社会、人生、诗的种种思考之中,她突出地显现出来。出于对社会的责任,诗人不能不写她;出于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诗人不能不写她;出于一种神圣的情感,诗人不能不写她。诗人忠于时代,忠于历史,因而不能不写她!诗人与普通人一样,都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诗人与普通人的不同,就在于诗人能把某种感觉变成艺术,变成诗。“真、善、美,是统一在先进人类共同意志里的三种表现,诗必须是它们之间最好的联系。”——《诗论》艾青自主预习一、识记字音1.单音字大堰.河()青苔.()荆棘.()虱.子()掐.死()火钵.()碾.()忸怩..()()冰屑.()麦糟.()炖.肉()团箕.()凌.侮()叱.骂()咒.语()yàntáijíshīqiābōniǎnniǔníxièzāodùnjīlíngchìzhòu2.多音字瓦菲.菲.薄泥.潭拘泥.飘泊.血泊.fēifěinínìbópō二、识记字形(选字组词)青(苔笞)(碾辗)碎堤(堰揠)(掐陷)死(棱凌)角(忸纽)怩(偃揠)旗息鼓苔碾堰掐棱忸偃三、词语辨识1.养育·养活辨析:都有“供给生活资料使生活下去”的意思。“养育”是抚养和教育,词义广;“养活”指供给生活资料使生活,词义窄。①不忘之恩。②老母亲。养育养活2.叱骂·叱责辨析:二者都含有“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的意思。不同的是:“叱骂”重在边骂边喝叱,“叱责”偏重于责怪,程度轻于“叱骂”。①两人先是互相恶言,五六分钟后升级到肢体冲突,开始纠缠在一起厮打起来。②在我的记忆里,大堰河从来没有过我,也没有叱责过任何人。叱骂叱责3.抚摸·扶摸辨析:二者都有用手扶持的意思。不同的是:“抚摸”指用手轻轻按着来回移动,多带有爱的色彩;“扶摸”指扶持摸索。①大堰河轻轻着我那稚嫩的小脸,一股强烈的母爱冲击着我的心扉。②光线太暗了,我们只好着栏杆走下楼来。抚摸扶摸四、文学常识艾青(1910~1996),原名,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篇除本诗外,还有、、《给乌兰诺娃》、《礁石》等。蒋海澄《光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五、词语积累童养媳:旧社会中领养人家的女孩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结婚。这样的小女孩叫童养媳。檐头: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檐部分。瓦菲:房上瓦缝里长的草。典押:典当,在旧社会里,一方把土地或房屋等押给另一方使用,换取一笔钱,不付利息,议定年限到期还款,收回原物。天伦:伦,人伦,封建社会尊卑长幼的关系。忸怩: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火钵:类似盛炭火的火盆。一手把:即将近一把,形容数量少。咒语:说希望人不顺利的话。飘泊: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课堂探究思考1:有的同学认为,与其说诗中的大堰河是一位勤劳、善良的旧中国农村妇女,不如说她是一个逆来顺受甚至有些愚昧的中国农村妇女。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明确:(1)大堰河是一个反抗性不强的、逆来顺受的、有些愚昧的旧中国农村妇女。首先,她在家庭里逆来顺受,丈夫平时总是打骂她,但她还靠出卖乳汁养这个家;其次,她是地主压迫剥削的对象,但她对这种压迫和剥削并没有丝毫的不满,甚至是“含着笑”,去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事。甚至想吃乳儿的婚酒,让娇美的儿媳妇喊她“婆婆”,在那个年代这简直是痴人说梦。(2)大堰河是一位勤劳、善良的旧中国农村妇女。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乐天安命,质朴乐观。同时她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她还是胸怀博大的,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深爱着自己的乳儿。(3)大堰河是一位勤劳、善良、慈祥、胸怀博大的旧中国农村妇女,但她又是悲苦的,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的健康,四十多岁就去世了。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着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她的确没有“反抗”,我们也不能苛求她“反抗”。她的本质是纯朴的,但不是愚昧的。思考2:这首诗在意象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在《雨巷》诗中,“丁香”可以看作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而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诗人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描述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思考3:这首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说说为什么。明确:这首诗带有自传性质,是诗人献给自己“母亲”的诗,满溢着赤子之情。在诗中,我们看到,“母亲”是和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母亲”的形象时时出现在种种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她是那个苦难的年代里善良而不幸的劳动妇女的代表。诗人把对“母亲”的爱上升到对“大地上一切的”“大堰河般”的母亲们,也就是对生活在广大土地上的中国农民的同情和敬爱。这样,这首诗就具有了浓郁的抒情气息和强烈的情绪感染力。思考4:这首诗形式上的自由表现在哪里?明确: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统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十三节,少则4行一节,多则16行一节;少则每行2字,多则每行22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十一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们同样成为新诗中的名篇佳作。思考5:灵魂有没有颜色?如果没有,诗人为什么说自己写着一首赞美诗呈给大堰河“紫色”的灵魂呢?明确:灵魂本来是抽象的,当然更谈不上有“颜色”,但诗人赞美大堰河的灵魂是“紫色”的,是很得当的。因为这是诗人对大堰河灵魂的主观感受,用“紫色”修饰“灵魂”,一是化抽象为具体,增加了诗意;二是写出了大堰河灵魂的美丽与高贵,表达了诗人来自肺腑的感激与歌颂。思考6:这是一首抒情诗,却有大量生活细节的描写。怎样看待诗中抒情与描写的关系?明确:这首抒情诗中出现的大量生活细节,是作为诗歌的描述性意象出现的。诗歌常见的是比喻性意象,如《雨巷》中的“丁香”,作为诗人迷茫追求的象征,是带有比喻色彩的意象。而描述性意象,就像这首诗中多次出现的对真实场景的再现、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它们构成了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