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咬文嚼字一、容易读错的音倒涎.(xián)剥啄.(zhuó)岑.寂(cén)憎.恶(zēng)尺牍.(dú)付梓.(zǐ)清沁.(qìn)箭镞.(zú)锱铢..必较(zī)(zhū)灞.桥(bà)嚼咀jué咬文jiáo字隽juàn永jùn秀藉狼jí蕴jiè晕yūn厥yùn场漂piào亮piǎo洗解jiě放军押jièxiè数二、容易写错的字尺dú牍dú渎职穷兵dú黩武买dú椟还珠逻jí辑作yī揖舟jí楫通jī缉dǐ抵抗zhǐ扺掌而谈神qí祇luō啰嗦luó罗网巡luó逻三、需要牢记的词1.锱铢必较:2.咬文嚼字:3.深恶痛绝:4.索然无味:形容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抠字眼而不注重实质厌恶、痛恨到极点。一点意味和兴趣也没有。内容)。5.点铁成金:6.不即不离:7.学富五车:8.才高八斗:多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指既不亲近也不疏远。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形容富有文才。的事物。也说点石成金。四、文化常识巧记1.付梓:2.杀青: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泛指写定著作。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提示]观点性语段是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①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概括:应该有谨严精神;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提示]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情感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3.如何理解本文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观点一层一层地向前推进的特点?[提示]文章先从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的一句话谈起,引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观点,然后从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的例子中得出“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这一结论。接着又用“推敲”的例子,更进一步阐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既然文字与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就涉及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前者确定,易控制;后者不确定,不易控制。正因为后者的不确定性,往往会产生很神妙的效果,但有时也会产生流弊,使人们不敢创新。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4.阅读文章倒数第二、三段,然后想一想,用字的困难之处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怎样说明炼字的?[提示]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所以“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作者信手拈来“烟”的不同意义,以此证明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作者举“苏轼写诗”和“套板反应”一正一反两个例子来说明如何炼字。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两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关联”,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这是正面的好的例子。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陷入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作者指出只要遇事朝深一层去想,文章就不至于落入下乘。课堂巩固演练巩固基础、规范演练一、基础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剥啄.(zhuó)悄.然(qiǎo)星宿.(xiù)锱.铢必较(zhī)B.蕴藉.(jiè)歼.灭(jiān)落.枕(lào)咬文嚼.字(jiáo)C.付梓.(zǐ)押解.(jiě)憎.恶(zēng)强.人所难(qiǎng)D.箭镞.(zú)垂涎.(dàn)皴.裂(cūn)不容置喙.(huì)解析:选BA.锱—zī;C.解—jiè;D.涎—xiá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语文课上,王老师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B.王祥同学学习上锱铢必较....,一丝不苟,令人敬佩。C.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深恶痛绝....,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D.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我们终于甩掉了后进的帽子,大家不禁自鸣得意....起来。解析:选CA、B、D三项的成语都是贬义词,此处被当成褒义词用了。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锱铢必较: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B.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C.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D.他就是行将陨落的彗星,光华四射。解析:选CA项,“有如”是比喻词,为明喻;B项,“走熟路”是比喻没有创新,是借喻;C项,句中的“都是”“都是”“必是”表判断,不是比喻词;D项,句中的“就是”属暗喻。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①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②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③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④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⑤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⑥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A.⑥⑤②④③①B.③①⑥⑤②④C.③⑤⑥①④②D.⑥①④②③⑤解析:选B从横线前后的文字及供排句来看,文段主要讲文字有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且文段先阐述的是直指的意义,后阐述的是联想的意义。同时还要注意两种意义与“月轮”的关系,直指的意义是“明显而确实”的,而联想的意义是“变化莫测”的。所以,③在①前,⑥在⑤前,且③①在⑥⑤前。另外,④与横线后文字衔接紧密。所以②在④前。故正确选项为B项。5.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四个口语交际情景,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情景一)某访谈节目:当主持人得知对方的父亲因病刚刚去世时,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令尊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B.(情景二)某高校学生去看望5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这个学生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吧?”C.(情景三)某著名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X老师:拜读了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D.(情景四)某同学写给某高校的自荐信中有这样两句话:我学习刻苦,考过好几次学年第一;我爱好广泛,并曾代表班级参加校运会。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录取我。解析:选AA项,“令尊”称对方的父亲,使用正确;B项,“久仰”用于初次见面,此处不当;C项,“鼻祖”指创始人,此处不当;D项,“慧眼识金”用于自身不当。二、文本精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6.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由肤浅的见解引出自己的观点,反复强调论述的重点: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7.作者借用韩愈劝贾岛改诗的典故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强化突出了为文炼字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8.“推敲”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作者对此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做法?答案:作者的分析评论是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典范。“推敲”故事流传久远,人们向来认为“敲”字比“推”字用得好。“敲”字以闹衬静,刻画出环境的幽静,不露痕迹地切中题目“幽居”二字。作者却提出新见解,认为“推”字写出老僧自掩自推,独来独往的胸襟气度,而且“推”“可以无声”,气氛岑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作者不囿于众人的观点,能入情入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这种独立思考,不落他人窠臼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