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2课 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3节 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节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鹧鸪天[宋]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赏析】上阕开头两句写自己所居住的环境优美而又纯净。三、四句对仗工整,写自己生活的闲适,体现了词人惬意的生活。下阕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了极点。末尾两句陡然一转,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这难道不是在怨天吗?但同时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词中虽极写隐居之闲适,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气仍然按捺不住,在篇末终于流露出来。也正因为有词人那番超脱尘世的表白,所以篇末的两句就尤其显得冷峻。1.文白异读文白异读是汉语发音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书音、文言音、字音;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为白读,又叫说话音、白话音或话音。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中、不同的用途时有着不同的读法,如“暴(露)”的读书音是“pù”,口语音是“bào”,这种现象被称为文白异读,前者是文读,后者是白读。文白异读和多音字是两个概念。文白异读是指一个汉字由于受到不同时期、不同方言的影响,在该方言中,读书和平时说话的发音不同;而多音字则是来历不同、意义不同的一个字有不同的读音,它和方言没有关系。2.误读(1)形声字造成的误读。汉字的四种造字法中,形声字也是数量最多的,在我们读形声字的时候,由于目标字与某个字的字形相近,我们容易把目标字同那个相近字形的字读混淆,造成“读字读半边”的现象。如:“瞻”(zhān)、“澹”(dàn)、“蟾”(chán)、“赡”(shàn),虽然字形相近,但是读音却截然不同。(2)多音字造成的误读。多音字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用语当中,所以,当我们遇见多音字的时候,就应该结合语境弄清楚它的意义和用法。如:“畜”字,为动词时读“xù”,为名词时读“chù”;“好”字,为动词时读“hào”,为形容词时读“hǎo”。(3)形近字造成的误读。汉字中有很多字形体相近,认读时很容易将一个字读成另一个字。如:“昧”“味”相似,有人便将“冒昧”的“昧”读成wèi;“肓”“盲”相似,有人将“膏肓”的“肓”读成mánɡ……凡此种种,都是不注意形近字之间的细微差别造成的。注意两种情况:①形近音同的字,如:“楼”“耧”“蝼”读lóu。②形近音异的字,如“栗”读lì,“粟”读sù,等等。(4)受方言影响造成的误读。如东北人会将“日”(rì)读作“yì”,“肉”(ròu)读作“yòu”;而湖南人会“l、n”不分,将“蓝”和“男”读作同音等。1.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误读”现象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形声字”造成的误读。汉字的四种造字法中,形声造字法是最常见的,形声字也是数量最多的,在我们读形声字的时候,由于目标字与某个字的字形相近,我们容易把目标字同那个相近字形的字读混淆,造成“读字读半边”的现象。如:“瞻(zhān)、澹(dàn)、蟾(chán)、赡(shàn)”四个字,虽然字形相近,但是读音却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在遇到这一类型的字时,一定要注意它们读音的区别。(2)多音字造成的误读。多音字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用语当中,所以,当我们遇见多音字的时候,就应该结合语境弄清楚它的意义和用法。如“畜”字,做动词的时候读作“xù”,而做名词的时候却读作“chù”,再如“好”字,做动词的时候读“hào”,做形容词的时候却读作“hǎo”。可见,多音字所造成的误读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见。(3)方言造成的误读。地域不同,读音不同,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如湖南话的声母“n”“l”不分,还有安徽方言中的声母“h”“f”不分等。2.什么是异读字?它和多音字有什么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异读字”是指一个字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两个读音,有人这么读,有人那么读,这是由于读音不统一造成的。(2)“异读字”的不同读音中,只有一个是规范的读音;而多音字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义,只要运用得当,都属于规范读音。3.“异读字”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由于文(书面语)白(口头语)之间的差异造成异读。②方言造成的异读。③由于误读造成的。1.如何应对误读和异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读半边——看清细微差别,谨防声旁误读。(2)多音字——切记据义定音。(3)方言音——矫正地区缺陷,多查字典。2.异读现象更多地存在于文言文里,那么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该如何读准字音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破音异读:所谓破音异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的方法来体现某些字词的词性和意义的改变。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里,“雨”是一个活用现象,名词用作动词,当“下雨”使用,我们要把它读作(yù)。(2)通假异读:有些异读现象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照所通的字的音去读,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由于是通假字,通“悦”,所以,我们要把它读作(yuè)。(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就是我们在读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职名称、民族名称、姓氏等)的时候,由于它们比较固定的用法,所以仍然要异读作古音。比如:可汗(kèhán)、龟兹(qiūcí)、单于(chányú)、炮烙(páoluò)、吐蕃(tǔb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所谓“筛选信息”,是指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指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论述类文章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点透视1.据题溯源,锁定相关信息对于论述类文章中的选择题的判断,关键在于认真阅读全文,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仔细审读题干要求以及选项内容,然后据此在文中找到与选项信息相关的信息,然后就把原文信息与选项对应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逐字逐句对照,看哪个词被换了、删了,哪些词语、分句的顺序变了,或者句子的意思是否变了,这样就能对选项信息的正确与否做出准确的判断。2.识别陷阱,筛选整合信息论述类文章中的选择题往往侧重考查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而在对文章局部内容叙述时,命题者往往会设置夸大其词、偷换概念、曲解原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弄错条件、断章取义、弄错时态模态、以偏概全、遗漏信息、答非所问等陷阱。答题时,只要根据命题者常常设置的一些陷阱来加以分析,就很容易确定选项中设置的陷阱。(201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真题典例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20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答案】B【解析】A项,“就能”说法绝对,由原文可知“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是目前文艺界的共识,但树立这一理念并不意味着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C项,“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与“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原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D项,“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说法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而“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只因她是母亲周海亮自从他考上大学,就很少回过老家。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让他眩晕、痴迷、幸福、不知所措。他拼命学习,只为让这座陌生的城市能够接纳他。最终他真的留在城市了,并且通过贷款,购买了一套3室1厅的住宅。母亲没有来过城市。他连婚礼都是在城里举行的。婚后好几年,除了春节,他从来不曾回过老家。儿子想奶奶,跟他闹了好几天,最后他只好跟妻子商量能不能把母亲接过来住些日子。妻子同意后,他给母亲打了个电话。他说您来住一些日子吧。母亲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