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孟子》选读 3 民为贵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三、民为贵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赏析】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间永在无情地流逝。全诗流露出诗人心事茫茫、无限惆怅之情。1.背景解读孟子生活于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发展,铁制工具和耕牛也已经被广泛使用,更大面积的耕作也有了可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土地所有权发生相应的变化,奴隶主贵族在社会发展的压力下,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土地所有权也从公田制逐渐转向了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作为新的阶级也随之产生。与此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直战事不断,老百姓承受着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负担,虽然生产力发展了,但是,社会贫富差距却加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使得人民起义逐渐增多,为了缓和统治阶级与广大百姓之间的矛盾,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进一步争夺霸权,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新的治国思想,提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2.知识链接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项内容:(1)以民为本、以民为贵。他在《孟子·尽心下》针对历来的君权神授、天子至上等说法,直接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积极意义,为后世的帝王之学注入了民本因素。(2)保民为要、利民为先。他提出了一系列息兵养民、保民安民的施政主张,得到唐宋统治者的重视和部分践行,也获得了民富国强的积极成果。(3)福民为先,教民为辅。他根据孔子“有教无类”的理念,提出发展经济以富民、发展教育以教民的民生主张,更具有积极而长远的实践意义。1.生字音稷.(jì)粢.(zī)桀.(jié)纣.(zhòu)圹.(kuàng)谆.谆(zhūn)朝觐.(jìn)篡.(cuàn)弑.君(shì)2.通假字为丛驱爵.者(“爵”通“雀”)3.古今异义(1)牺牲..既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然后之中国..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祭祀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中原,这里指国都中华人民共和国4.词类活用诸侯危.社稷()贼.仁者谓之贼()虽欲无王.()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形容词作动词,危害名词作动词,贼害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作动词,立下志向5.文言句式(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2)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3)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4)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5)祭祀以时()判断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6.一词多义(1)危诸侯危社稷()危乎高哉()正襟危坐()(2)践践天子位焉()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动词,危害形容词,高形容词,端正动词,登上、承袭动词,踩,践踏介词,凭借如何理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民为贵”,是说人民的地位与权力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从根本上来说,都来自人民、治于人民、为了人民。“社稷次之”,社稷在古代指土地神和谷神。山川大地,五谷物产,乃是养育人民、建立国家的物质基础,当然十分重要。后来,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名词,所以也可以说“社稷”就是国家。作为一个国家,当然要有制度,要有法律。但制度也好、法律也好,终究还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所以,社稷的地位次于人民。“君为轻”,是说相对于人民与社稷来说,君的地位并不那么重要。君的地位与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没有人民就没有君,君怎么可以与人民相提并论呢?社稷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国家可以既没有山川大地,又没有五谷物产,也没有法令制度。一个国家没有国君,仍然不失为一个国家;若是没有了社稷,国家也就不存在了,更无所谓国君了。所以,国君的地位也不能跟社稷相提并论。1.结构图示民为贵—阐述民贵君轻思想与齐宣王谈话——残贼之君该诛得民心的方法——施行仁政与万章谈话——顺应民意者得民拥戴—语言畅达说理生动2.主旨探微本课所录5则选文均是围绕“民为贵”的思想来展开论述的。孟子不仅极力宣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民本思想,还指明了得民心的根本途径,这就是施行仁政,用“仁”“义”治天下,用仁义道德教化百姓。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的理解。【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民本思想”与“以德治国”的各自内涵与区别,然后结合文本内容与社会现实进行具体的阐释与分析,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拓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的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方略也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而今天的“以德治国”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它既继承了历史上“德治”思想的有价值的成果,同时又克服了传统的“德治”思想排斥法治的局限性,更科学合理,更能为人民为社会服务。无论是什么时代,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1.素材展示法国科学院有40个席位,那些有资格进入但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进入的人被称为“第41席”,这意味着总是累积着一些“没有戴上桂冠的人”,比如每年有资格获诺贝尔奖的人总是多于实际获奖者。这些人在各方面都跟获奖人不相上下,只不过未获奖,因此被称为诺贝尔奖遴选过程中的“第41席者”。这样的人很多很多,如美国的解剖学家、胚胎学家伊万斯,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中国作家鲁迅等。2.即时感悟读了这则素材后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示例】滚滚波涛,流去的是虚华的混浊;幽幽薄雾,笼罩的是刺目的丑恶;唯有在匆匆流走的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才是不朽的精华。伴着时间的流逝,一代代先哲、一群群贤达在激流中沉淀,定格在属于他们的位置上,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还记得乌江边上的悲剧吗?还记得英雄美人凄凉而甜蜜的生死离别吗?还记得李清照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篇吗?……是的,没有人愿意忘记。的确,他只是历史长廊中多如牛毛的君王中的一个,而且还是个失败的君王。然而,却没有人敢说他是最不起眼的一个。为什么?因为他的刚直、他的桀骜、他的柔情……于是我们永远地记住了他——楚霸王。历史的长河将他沉淀在熠熠闪光的那一页。别跟孟子谈民生闭上眼睛想孟子,眼前出现的是一个爱激动的老头,心眼儿好到极点,头脑简单,经常被别人气得哆嗦。孟子生在邹城,死在邹城,没什么争议,未免令当代人失望,因为对古代文人,大家喜欢的,是生得糊涂,死得暧昧,各地的爱地者,才可以纷纷声称某某就葬在本地,有户口为证,或者某某就是我们这儿某村的人,昨天我还和他的一百代孙吃茶下棋来着。古宅于是乎新建矣,旅游于是乎开发矣,人民于是乎有币矣,而孟子不曾野生道死,弄得大家无法分一杯羹,好不扫兴。在今天的人眼里,卖不到钱的东西,就不是东西,是不是因为这个,人们对孟子失去了许多兴趣?说孟子头脑简单,并不是说他浮浅,否则就是无视他的思想中谈心性的那一大部分。我们知道,孟子一直拿他的伦理学当政治学用,他的政治哲学,是要还原到个人的,完全不像是一种社会理论,所以当时售不出去,但论其源本,仁义比起天命来,更接近真正的合法性——同意。孟子的理论是,大家都做好人,好社会自然生矣。那么,为什么大家都有能力做好人呢?因为性善。为什么大家非得要顺着善的本性,做点坏事,不也很舒服吗?如果好人不得好报,为什么还要做好人?这就涉及最深刻的道德动机了,孟子谈心性,就是要把道德的最终动机,建立在我们心里。孟子,从社会理想,到哲学范畴,和孔子离得并不很近,但道德上的义务论主张,是这二老高度一致的地方。这会引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中国尊孔尊了那么多年,儒生主管意识形态那么多年,道德主义盛行了那么多年,而实际的状况是,义务论色彩越来越稀薄,到后来只剩一张皮,真正执行的,是用戒条伪装起来的越来越彻底的功利主义。孔孟并尊,而他们的社会主张,并不一样。他们气质相通,生活的年代不一样,对自己的时代的评价不一样,假如孔子活在孟子的年代,大概也要少讲些礼,多讲些义。孔子的哲学,不是为失败的社会准备的,孟子的是。我们现在欣欣向荣,大家满心欢喜,一路狂奔,恨不得21世纪赶紧过完,31世纪马上赶到,这是不是多讲孔子,少讲孟子的另一个原因呢?要强调的是,仁政云云,是孟子思想中最不成熟的一部分。他的伟大价值,那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孔子思想中涉及个人那一部分的发扬者的,在他对个人感受的强调。他是儒学里的一颗炸弹,可惜磨洗千年,引信已经磨掉了,现在供在圣庙里,苦着一张脸,正有“辱己以正天下”之忧。孟子谈人生是内行,谈民生是外行,而今读《孟子》谈民生,就是买椟还珠了。【赏析】全民学国学,习礼仪,这无疑是一个民族重视传统文化的一个举动,但从另一个方面也暴露出这个民族关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在各地争夺名人故里的战争中,又有多少人关注的是名人本身的文化价值?如果孟子生活在当代,这个“爱激动的老头”又会有怎样的言论?在对孟子的学习中,我们习惯给孟子贴上“民生”的标签,但作者却另辟蹊径,自言“读《孟子》谈民生,就是买椟还珠了”,这值得我们去深思。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