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1课 小石城山记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内容概览唐宋山水游记散文,放意于登临游览,寄情于山水泉石,形成了物我相融的意境和言志载道的风格。本单元共选录四篇游记散文,其中基本阅读两篇(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和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扩展阅读两篇(曾巩的《道山亭记》和朱熹的《百丈山记》)。《小石城山记》中作者用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考表现文章主旨:作者把这里的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不仅寄托了情怀,也体现了作者孤高俊杰的人格,发出了身遭贬逐的不平之鸣。《黄州快哉亭记》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了他对政治失意的牢骚和不满。本文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淡泊之中灌注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散文风格。内容概览《道山亭记》从历史、山水环境、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娓娓道来,将程师孟治郡的种种功绩形象而曲折地展现出来。文风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百丈山记》中,作者抓住奇险的景物进行重点且详细的描写,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百丈山的美姿,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学法指导1.了解作者的境遇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作品。先扫除语言障碍,再分析文章写法,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世界。2.通过诵读、情感体悟、艺术鉴赏等学习环节,揣摩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第1课小石城山记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柳宗元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赏析】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五年。诗中描绘了愚池雨后的晨景。它通过对“宿云”“晓日”“高树”和“清池”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雨霁云消的明丽图景。诗人紧扣题目中的“雨后晓行”先概写愚池周围的环境。首句把时间推到昨夜,点明夜里一场雨后,天空中的最后几片残云,从水中的沙洲上飘散而去。这时,早晨的太阳渐渐升起,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远近村落,使之呈现出一片光明。接下来,具体描写愚池近景。高大的树木下临清澈的池水,绿树、池水相映生辉,一阵风吹来,夜雨残留在树叶上的雨珠似受了惊吓一般,纷纷坠落下来。诗人创造性地用了一个“惊”字,“夜来雨”人格化了,笔下的景色产生了活力,具有了流动感。最后,抒写诗人在景色中的感受。诗人置身于这宜人的美景,有些陶醉了。在这难得的“心适无事”之时,深深地感到自己与眼前的自然景色犹如宾主相遇,舒畅自如。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其父柳镇,是一位正直而富有学识的中下级官吏;其母卢氏也很有文才。柳宗元4岁读书,13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21岁中进士。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作者介绍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宗李纯即位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而又百无聊赖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本文是其中的最后一篇。背景解读游记游记,散文的一种。指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真实地叙述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的文体。游记内容广泛,或记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状况、风土人情,或记某处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趣闻逸事。游记以细致的记叙和具体的描写为特征,同时还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国文学作品中游记作品较多,形式灵活多样,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就是著名的游记作品。知识链接【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中华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文化常识字音垠.(yín)睥睨..(pì)(nì)梁(lì)堡坞.(wù)偃.仰(yǎn)更.千百年(ɡēnɡ)傥.(tǎnɡ)字形垠无垠根根本偃偃仰堰江堰古今异义(1)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古义:城墙上的女墙。今义: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2)其疏数.偃仰古义:密集。今义:数字。(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古义:得到赏识。今义:卖出。(1)而益奇而.坚连词,表并列,并且土断而.川分连词,表承接,不译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连词,表转折,却(2)为其上为.睥睨动词,成为不为.伟人动词,造就愈以为.诚有动词,认为(3)类类.智者所施设也动词,像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名词,种类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动词,类推一词多义(4)径自西山道口径.北副词,一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名词,直径(5)少其一少.北而东副词,稍少.时,一狼径去副词,一会儿(6)更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动词,经历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副词,再词类活用(1)逾黄茅岭而下.(名词作动词,向下、往下走)(2)其一西.出(名词作状语,向西)(3)环.之可上,望甚远(名词作动词,盘旋攀登)(1)投以小石(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小石投”)(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省略句,“中州”前省略介词“于”)(3)其响之激越(定语后置句,应为“其激越之响”)文言句式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提示:该段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一是山石呈女墙和栋梁之形,二是山洞之深窈,三是山之上无土壤却生嘉树和美竹,四是山石分布之疏密有致。2.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提示: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这两种观点中都可看出作者不相信。文章通过写像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抒发了对美好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小石城山记写景交代小石城山的方位描绘山石瑰玮土堡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的分布景色奇丽议论相信确有造物者怀疑造物者是否真有否定当地两种说法怀才不遇1.“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一句,你认为作者是否在影射自己?【答案】作者在这里是借题发挥,影射自己。作者表面上是在为小石城山叫屈,但实际上他是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鸣不平,又为自己被贬斥荒远地区长达八年的苦闷忧愁而鸣不平。作者正是这样借物自比以抒发失意痛苦的心情。2.“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一句,其气之灵表现何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其气之灵表现在三处: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山洞的深窈;三是山石分布疏密有致。山石虽美,却不受人亲近、赏识,作者以物喻人、借奇石比自己,含蓄、形象地引发了沉痛而无奈的身世之感。3.柳宗元在《小石城山记》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答案】以佳胜之地被埋没,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谪居荒蛮,壮志难酬的悲愤。寄情山水,曲折达情。4.小石城山和山上的幽景奇石分别象征了什么?这样写有何用意?【答案】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柳宗元遭贬的处境;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柳宗元高洁的人格。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愿望。《小石城山记》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是:由景入情,作者融情于景,真正做到了物我相融。关于作者面对自然山水时物我相融的感受,在《永州八记》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遨游于永州的奇山丽水之间,忘却自我,将自己融化到眼前的景致中,以“我”观物,以情观物,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技法镜鉴【即时小练】学习《小石城山记》中情景交融的手法,发挥想象,就自己熟悉的景物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答案】示例:站在半圆形的瞭望台边上,海滩与海的热闹区域尽入眼帘。望不到彼岸的大海堪称一望无际了吧!终于可以用“一望无际”这壮观开阔的词语来欢呼我眼前的事物了。海的最远处薄雾弥漫,模糊了海与天的交界线。只有在打鱼的木船缓缓地驶回来的时候,才微微地增加了那海水的触感。暖暖的阳光不像色彩明亮的霓虹灯,它只是静静地融入海水里,随着游客兴致的膨胀而强烈起来。空气中慢慢地流淌着欢笑和跳跃的因子。正因为渴望而一直压抑着,我们把周边建筑物走马观花地看过一遍,就狠狠地脱下鞋子,与沙滩来一回最亲密的接触。沙滩的沙不是一模一样,而是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在海水齐脚的地方,沙滩被踩得实实的,细沙呈现灰黑色。海浪很大,一层接着一层。浪尖是奶白色的,像一条纱巾向岸边涌来。它把我的双脚围起,使那些贝壳海螺翻了个身。大海每次退水与涨水的间隔相去不大,犹如在弹唱一首顿挫有序的曲子。这时,阳光已经肆虐起来了,像一个跳起舞来的孩子一般,活力四射。而海风也不知不觉地碰撞着我们的身体和脸庞,使站在浅水的我们更显洒脱和自由。文言实词【考点透视】1.对应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学习方法提示:首先,立足于课本,注意积累,重点掌握一些常见实词的用法;其次,掌握和灵活运用推断词义的方法,增强推断能力。对接高考2.解题方法提示——怎样推断实词在文中的正确含义。(1)通假推断法,通假是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通假字有同音和近音两种。如: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2)语法结构推断法,即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由语法结构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如:烟涛微茫信.难求(作状语,副词,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作谓语,动词,相信)(3)句式推断法,即语言结构推断法。借助对偶、排比、互文等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这些句式里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因此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根据已知的词性、词义来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与“地”对应,险固的地方)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与“竭”对应,尽,全部拿出)(4)因文定义法,即根据上下文意推断词义。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前文讲到陈胜他们延误了到达的日期,有人要逃跑,而后文有“死”,因此推断这里的“亡”不是死亡,而是逃跑)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前文讲到诸侯们贿赂秦的土地,所以这里的“亡”是失去、丢失的意思)(5)联想推断法,即通过所学课文或成语中有关词语的用法,互相比较,确定其实词的含义。如: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正,端正)收天下之兵.(兵器)(6)代入检验法,即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如:乃卜地官山之阴(把“选择地点”放进句中,可看到,后面的“官山之阴”正是地点,整个文意是贯通的)【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