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10 今别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今别离(其一)课标导向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遵宪及其诗文。2.过程与方法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的表达技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自主积累1.正字音绸缪.(móu)须臾.(yú)柁.(duò)倏.(shū)杳.(yǎo)2.辨字形万钧.(jūn)平均.(jūn)绸缪.(móu)荒谬.(miù)3.解词义须臾:片刻、短时间。绸缪:文中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倏:疾速,忽然。留滞:路途阻塞。4.记常识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近代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他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他的诗作反映了近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写作素材1.作家轶事清末的著名诗人黄遵宪,小时候,正是鸦片战争前夕。那时,外国人把鸦片倾销到中国来,许多人都染上了吸鸦片烟的坏毛病。黄遵宪的祖父也染上了这种坏瘾癖。他常常是手端烟枪,卧在床上,吸得津津有味。可是,一离开鸦片,就特别难受。对此,小小的黄遵宪特别反感,也很为祖父的健康担忧。有一次,他的祖父又上了烟瘾,当他深吸一口烟以后,又悠悠地吐出,得意地说出一句联句:龙呵气而成云站在一旁的黄遵宪早就想劝祖父改掉恶习,于是,他趁机答联劝说:蚕吐丝以自缚祖父听了,心想,连这么小的孩子对吸鸦片都如此深恶痛绝,我真是自跳陷阱呀。从那以后,他就下了决心,改掉抽鸦片的恶习。2.精美语段先贤丘逢甲,黄遵宪等都推崇读书,崇尚唯文有华,秀于百卉;古人亦早就提出:“腹有诗书气自华”,人要展现生命的灵气、朝气,提升非凡的气质,都必须从读书开始,让书香熏陶,从书中积聚浩然之气,培养养生之基。黄灯一盏,香茗一杯,诗书一卷,陋室一间,是一个多么充满情趣的画面。陋室之中,万事皆可旧,唯我心充盈诗书气就可。轻轻地翻开一页,灵动的情丝,智慧的火光涌向心底,不知不觉就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享受。一股浩气在我胸中涌动,透过我的身体,轻轻地向四周散开,喧闹的尘世,滚滚红尘,淹没和迷惘了多少人,当他们蓦然回首都不禁感叹:“唉,这是我吗?”要保持真实的自己,不被外物同化,就要为自己织一件保护衣,它轻飘飘,却柔韧无比,可以抵御各种诱惑,透过它世界就会变得澄澈。在黄昏中,你便可欣赏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而不只有焦蚀和无奈。——2018年优秀考场习作《腹有诗书气自华》节选文本互动(一)[提问并讨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采用古今对比的写法,写出了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带给人们的离别之苦,表现了近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二)[提问并讨论]鉴赏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诗中围绕着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离别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轮船这种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之一就是快,不畏惧逆风,按点发船。不像传统的车舟,能给别离的人以缠绵的自由,如今只能是“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让人望远兴叹。分离迅疾,聚合也应是迅疾的,这也是新式交通工具带给人们的聊以安慰的另一面。所以诗人在结尾时说:“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文本赏析《今别离》赏析黄遵宪的《今别离》全篇集中突出了一个“快”字。转、驰、载、动、速、快等动词的接连运用,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的一种显著优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在现代快速度下,人的生活必然会呈现出相应的快节奏。我们知道,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换言之,速度等于空间距离除以时间长度。显然,现代快速度必然会意味着新的时空体验。人的“别肠”在孟郊时代随着那马车车轮“一日一万周”,但在现代火车时代又会怎样呢?黄遵宪开篇就告诉说:“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这直接道出了现代离别体验的新内涵:由于现代火车的车轮行驶速度远远快于古代马车车轮的旋转速度,所以,人的“别肠”也就会运转得更加快捷。这表明,随着交通工具的现代化,现代人的时空制度改变了,时空高度压缩,而人的离愁别绪也就随之发生改变,变得比古人更为新鲜、丰富而复杂。“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人内心的忧愁在滋长。诗人不禁生起一种怀旧情绪:“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古代的车舟诚然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因为人的以往经验赋予其应对古代车舟速度的能力。但愈是缅怀古时的时空自由体验,就愈会在现代境遇下体会到“不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钟声”显然是现代的,是现代时间的象征物。“须臾”“及时”和“顷刻”三个时间词语的高密度重复出现,正突出了现代时间的迅捷变换特性。而时间的迅捷变换当然会催生出空间上的变化体验。“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两句,凝练地表达了全诗的基本题旨:现代交通工具的快速度产生出一种神奇的“力”,它导致时空高度压缩,加倍地增生人的离别体验。可以说,这首诗的焦点在于揭示现代交通制度转型在时空制度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对离别体验的深刻影响,透露出诗人对现代交通工具的深切忧虑。即学即练1.文学常识填空。黄遵宪,近代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黄遵宪是走向世界,以“________”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他主张“________”,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成为近代“________”的旗手。他的诗作反映了近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________”。2.将下列各句补充完整。(1)别肠转如轮,________。________,益增中心忧。(2)虽有万钧柁,________;________,亦不畏石尤。3.阅读《今别离(其一)》,回答问题。“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这两句诗有何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欧风美雨我手写我口诗界革命史诗2.(1)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2)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轮船不畏惧逆风,不因逆风而停留。轮船驰去迅速,送的人未及返回,离别的人已在天的尽头。送的人望着离去的人的背影,倏尔就不见了,不由让人望远兴叹,徒增悲伤之情。“烟波杳悠悠”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望远兴叹。课外拓展反思文摘精华李清照:一束清丽而温润的光刘小川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十一世纪的八十年代,生长于大明湖畔,趵突泉边,大约十六岁,随父迁居到汴京。父亲李格非,系苏轼门下后四学士之一,官居礼部员外郎。李清照的童年和少女时代生活幸福,婚后养尊处优。在济南,她早慧,博览群书,能诗能琴能妖娆。体貌清瘦,个头高,很有骨感美人的韵致。倔强的性格像她父亲。她不用奔场屋(科举考试),走仕途,傲骨未经磨损。她嫁给宰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琴瑟和谐,日子滋润,小两口展玩书画,寻觅金石珍品,发不尽思古之幽情。赵明诚是金石学家。“集古录一千卷”的欧阳修之后,宋代数他藏品最丰,具有出众的鉴赏眼光。东京(汴梁)御街的阔绰园子,有着良好修养的美妇人我行我素,敢于顶撞正在变得邪恶的公公。宋代以孝治国,远较唐代为甚。赵挺之是朝廷拳打脚踢的好手,回家却不能“气貌威严”,李清照不吃他那一套。赵府几个儿媳妇,李清照嗓门儿最高,但不会无理取闹。她写下的一些词,被京城的道学家们视为有伤风化的“艳词”。她喝绿蚁酒,踢气球,穿戴随意,有时还赌一把“关扑”——宋代流行的游戏。李清照天脚穿大鞋,每日园子里闲逛,犹如林黛玉和史湘云的合体。兴之所至她还放声歌一曲,三寸金莲的妯娌们一惊一乍。李清照拉着丈夫逛十里御街,随口哼出《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宰相府的少妇斜插春花招摇过市,与夫君当街调笑,玉齿大开,这简直不成体统——道学家们恨声连连,集体上书宰相大人,强烈要求她遵循妇道。然而李清照对公公的提醒、训斥一笑置之。忍不住她还要反驳强势的老头,史载:她与赵挺之“时有龃龉”。年轻的夫妻如胶似漆,女词人的缱绻情愫掩饰不住,“无奈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晨起凭雕窗,她写下了一首《丑奴儿》,双颊赤红如同朝霞。小脚妯娌溜进她的书房偷看了,出门大呼小叫,直奔婆婆郭夫人的住处。偌大相府一百多口人,须臾传遍,传到大街上去了,好事者还书于大相国寺的墙壁。李清照居然把夫妻事写进了新词!幸好中国有个李清照,填补了文学史的高端空缺,婀娜之身不让须眉伟男。李清照以下,找个三流女诗人也难。她写《词论》,甚至毫不客气地批评苏子瞻、柳耆卿、欧阳修。她格外推崇婉约派宗师秦少游。宋、金联手,吃掉北辽,金兵扭头吃大宋,屠刀切下了北中国。李清照的命运被拦腰切成两半。1026年之“靖康南渡”时,陆游生,岳飞二十三岁,李清照近五十岁。《金石录后序》记载池阳江头的离别场景:“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几十年养尊处优的李清照,披头散发三千里,舟车逃了一百天。亡夫之痛未消,灾难忽又从天而降:数以万计的文物运出洪州后全部“蒸发”。最艰难的日子她写下长调《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语荡漾心之涟漪,词语掀起肌肤的波澜,词语也疗伤,慰藉灵魂。李清照的苦难与国家的苦难同步,她深入自己也就深入了时代。她的生存格局大开大合,潮起潮平,归于一片光风霁月。五十岁以后她长住杭州,居小楼,日子精致,流连于美饰、美器、美酒、美词,“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她美过了六十岁,款款美向七十岁。多少往事涌逼,逃难,亡夫,失宝,再嫁,挨打,入狱……而词语收尽这一切:“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冰清玉洁这个词,形容李清照最为恰当。清丽而温润之光,照耀中国千年。《成都晚报》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