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有教无类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这些残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汉字,古朴而稚拙。只是原先贯穿纸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细韧皮条,经不起风雨磨洗,不知哪一日清晨呼啦啦分崩离析,这一摞摞记载楼兰心迹的古纸本霎时如天女散花,散乱而破碎,再也无从整理。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蚀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朱以撒1.文题解说“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人人都应接受教育,没有差别,这是孔子教育思想最根本的一点。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推动古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选录的都是《论语》中关于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言论。2.知识链接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民族,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并一生贯彻施行这一思想。1.生字音愠.(yùn)弑.(shì)悱.(fěi)寝.(qǐn)倩.(qiàn)谄.(chǎn)2.通假字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喜欢)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3.古今异义(1)中人..以上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至于..他邦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到的地点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4.词类活用求也退,故进.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5.文言句式(1)回也非助我者也()(2)其斯之谓与()(3)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6.一词多义(1)类有教无类()举类迩而见义远()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中绘殿阁,类兰若()(2)殆思而不学则殆()殆有神护者()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名词,种类名词,事例名词,条例动词,类似形容词,危险副词,大概副词,相当于“将”1.课文选录的内容,展现了孔子哪些教育思想和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平等的教育观。这一点主要通过“有教无类”这句话体现出来。②教育要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教育是针对人的,施教者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的智力高下、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注重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言论,有助于促使学生独立思考。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要求。⑤注重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是消化、吸收所学知识的手段,学思结合,学问才能不断长进。⑥大胆质疑,师徒切磋的思想。孔子不希望弟子对自己言听计从,重视跟弟子相互切磋。2.“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推进当时的政治和教育发展都有划时代的意义。孔子第一次使得教育的目的得以明确,那就是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1.结构图示2.主旨探微课文节选内容,集中反映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做法。如“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要求,学习必须和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方法等。这些方法和原则,极具科学性,在今天仍然有很高的价值。1.“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内涵有哪些?孔子提出这种思想的根源是什么?结合对本文的学习和对孔子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对应考点】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提示】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内容要点加以综合分析,从中提炼出要点。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要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个人经历进行分析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一问:“有教无类”字面的意思就是人人都可以无差别地接受教育,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然而,细细体会,这句话还有更多的言外之意。“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还可以这样理解: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第二问: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首先来自于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从小便研习礼仪,且“十有五而志于学”,终成一代宗师。通过对个人及门下弟子成长经验的总结,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相距悬远。孔子认为平民通过教育和实践亦可达到大境界,可以有大作为,这是他把平民列入教育对象的认识基础。其次,也来自于他的仁爱思想,有了这种思想理念,他打破等级界限办学授徒,就不难理解了。2.如何理解孔子的“安贫乐道”的观点?【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首先理解孔子对于“安贫乐道”的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阐释和拓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人,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传达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1.素材展示美国人安迪有做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梦想,虽然安迪几乎具备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所有的条件,但是各电视台的负责人看到他那只只有四根手指的残疾的手就都回绝了他。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之后,安迪终于被一家电视台录用。在试镜的时候安迪按电视台的意见戴着仿指手套,以最自然的态度去面对自身的缺陷,由于安迪真诚、自信、充满魅力的主持,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成为一名杰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观众来信不断,他们热情赞美了安迪的主持艺术,对于他面对缺陷的坦率给予了热烈的赞美,观众接受了他的缺陷。2.即时感悟读了这则素材后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本课内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我喜欢断树残干枯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铸钟磕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石阶横斜玉栏折裂,喜欢云淡风冷星损月缺,根竭茎衰柳照花残,喜欢一个沉默的老人穿着褪色的衣裳走街串巷拣拾破烂,喜欢一个小女孩瘦弱的双肩背着花布块拼成的旧书包去上学,我甚至喜欢一个缺了口的啤酒瓶或一只被踩扁的易拉罐。每当我看到这些零星琐屑的人情事物时,我总是关注地凝视着,直到很远很远的境界中去。因为我深深相信:破碎的东西比完整的东西更为真实,更为深刻,虽然它们是那么平常,那么平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最后走进我的视线中,走到辉煌已给了别人的今天。吃透《论语》我喜爱“吃”书,我觉得任何一本书,只有反复品读,啃净了,吃透了,才算真正汲取到精髓。吃《论语》,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想吃,到咀嚼,再到回味,馨香书气沁人,实在幸福。初读《论语》,是在六岁,那时觉得《论语》既朴实无华又感人至深,片言只语就勾画出了美好图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道出治国真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酝酿凌云壮志,“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描摹君子气概。这些朴素而睿智的言语使我的心灵干净明澈,引我走进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面对眼前这份精神大餐,我只想用心品味,用心咀嚼。在欣赏《论语》中,我慢慢地去咀嚼它,规范我的言行和学习方法。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步入高二的我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对概念、定理的理解,这使我学得不扎实,各种教辅书上的学习方法更使我眼花缭乱……后来,我反复咀嚼了《论语》,其中“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话语使我受益匪浅。《论语》倡导的老实、严谨的学习方法,比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行之有效。反复咀嚼,如同在苍绿的青橄榄中嚼出丝丝甘甜:做事不能只求速度,违背原则,不仅仅是学习,否则,必然失败。我豁然开朗。读《论语》至今十年,回味起来,最沁人心脾的是《论语》所蕴含的思想馨香,印象最深的是那一篇“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思想不同于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这种平凡的理想源于生活,源于心灵的根本,让我们的心灵和谐饱满,让我们对生活有热爱,有向往,这种理想也是我所追求的。十年吃《论语》,并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它太博大精深。我不敢说我已吃透《论语》,但我从中也吃出了很多知识、启迪,吃出心灵的建树……我还会坚持研读《论语》,让它一点一滴地通透我的灵魂,让我的心灵芳香馥郁。(本文为学生佳作,有改动)【赏析】“吃透”是很通俗的说法,是“理解透彻”的意思,用在这里却恰到好处。本文以时间为“经”,以三个感悟为“纬”,编织成一篇优美的议论性散文,内容具体不空泛,材料与思想自然融合。末段又自谦了一番,说未必已经“吃透”,但会继续坚持探求。丰富的知识,准确的语言,独到的见解,都令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