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台州学院附属小学(临海市大洋小学)陈春仙【内容摘要】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自主、互动的学习,并且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呢?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的研究:一、学生无效或低效互动的现状透析。二、教师无效或低效互动的教学行为的现状透析。三、师生互动的策略。师生互动的策略包括时空互动的策略——时空共有、材料互动的策略——内容共创、情感互动的策略——情感交融、过程互动的策略——意义共生、互动评价的策略——成功共亨。四、生生互动的策略。包括生生之间的互看、互说、互辩、互帮和互问。五、师生、生生有效互动的技巧——倾听、解读和评析。六、实验成效分析。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确信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能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关键词】有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策略一、问题的提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经历一次次的“互动”,才会真正地掌握知识、技能与思维的方法,才会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发现: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仍居主导地位。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熟能生巧的观念和做法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自主探索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某些教师即使重视让学生自主探索,也常由于经验不足或调控能力不佳,在考虑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同时,没有考虑是否有效。在组织合作交流时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小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高涨,但是学习效率低下。学生交流流于形式,无效或低效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标准》的公布和实施以及课程改革的深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如郭子平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详细阐述了我们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时应该怎么做。陈庆宪老师的《让学生在“自主、互动”中学数学》也从创设氛围、提高效率和设计材料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学生在“自主、互动”中学数学。诸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探索》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但关于在课堂教学中怎样互动、怎样的互动才有效以及如何评估的研究却很少见。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自主、互动的学习,并且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呢?我们课题组提出了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人:陈春仙成员:林法炉殷红梅叶伟斌李海燕冯尚钗许玲月李慧英应敏2二、研究基本思想1、课题界定(1)“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2)“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狭义的互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与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本课题的“互动”就是指教学交往,是指课堂教学这一社会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借助课程内容这一主要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前者是指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的交往活动,主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后者是指学生之间的多向交往活动,主要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3)“策略”一词最早见于《人物志》。《人物志·接识》中说:“术谋之人,以思谋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可见,策略就是计策方略,是人们经与事物的多次交道所获得的“知己知彼”(行为)体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行动计策或谋略意识。本课题中的策略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它包括师生有效互动策略和生生有效互动策略。(4)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是指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和对话教学理论,在调查师生低效或无效互动的基础上,探讨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方式,以此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研究目的和价值通过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3、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理解,是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是学习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文本)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等方面的品质。所谓交互作用,是教材对学生有影响,学生对教材也有影响。文本即教材,有时不仅指教材,学习者是学生,这个交互作用是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观认为操练式的学习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有效学习,我们讲的有效学习主要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是发展学生创新性的学习。(2)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在洋溢着关爱和协调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成效最佳。如果教学的时间能够充分用于课程学习,课堂管理的机制能致力于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那么,就能提高学习的成效。因此,教师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3)“教学对话原理”。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3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依此理解,我们可以认为对话教学是生本、师生、生生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以对话为精神为主导的教学形态。这种师生间的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是对话双方彼此之间的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这种对话是互动的、交往的,它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使师生的认知、思想工作、情感在互动、交往中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享双方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互相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寻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变成“平等中的首席”。(5)从学习的规律看: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地吸收之中,只有当学生自身需要时,有接受的动机时,他才有可能十分投入地获取,才有可能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为之付出努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活力,使学生能动地利用为他提供的各种条件,完成内化吸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也只有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他的意志品质、情感、心理、个性等才有可能随之得到全面发展。三.研究的过程设计我们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在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的无效和低效现象,探索师生、生生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我们将重点定位在师生、生生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上。整个研究过程应用到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处理确定四(4)班为实验班。对象确定以后,用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研究分析学生无效或低效的互动行为和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的互动调控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再让实验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计划、研究者、协作教师到课堂听课,按计划观察记录教学过程,搜集有关的课堂教学资料,课后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行为。最后确定有效互动的策略。然后在实验班施加实验因子,实验后再作测试、统计,加以纵向比较、分析。为了使在课堂观察中搜集到的教学资料真实可靠,系统、深入、具体地揭示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与缺陷,从而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提高互动的有效性,上课教师必须保持教学的自然状态,真实地表露自己的行为,不要害怕暴露问题。研究效果的检测分三种形式进行:(1)运用调查法检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2)运用观察分析法分析实验后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变化。(3)运用测试法检测学生当堂学习效果。四、研究的实践与探索(一)学生无效或低效的互动行为的现状透析。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和学生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见附件一),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存在着以下几点无效或低效的互动行为。41、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失。我们调查发现,在67%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往所占的时间仅为13.5%,且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学生个体的单向交往,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多向立体交往严重缺乏。2、合作交流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1)没有明确分工,也没有互助合作。在合作学习时,你只管说你的,我只管说我的;你只管做你的,我只管做我的。说完了,做完了,合作也就完了。(2)交流时忽视倾听,小组汇报的仍为指定发言人自己的看法。经过小组交流,别人对他有什么帮助,他从中吸收多少,有效地利用了多少来,都无法显现,交流成果仍属个体行为。这种现象占100%(3)“小权威”一统天下,学习困难生依赖盲从。少数人讨论,多数人“搭车”,没有思维碰撞,达不到集思广益。(4)讨论时不能围绕重点,却在枝节问题上争吵,耗费时间。3、生生互动时(包括与文本的对话)缺乏辨析、质疑能力。大部分学生学习被动,获取知识常用“拿来主义”,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推动和创造。剖析以上诸多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1、教师更新理念不到位,认为“退居二线”,学生放任自流,就是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指导合作不得力;把握小组合作契机不恰当;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度不充分,面不广泛;留给小组合作时间不充足。3、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探究能力薄弱。(二)教师无效或低效的互动行为的现状透析。首先我们通过课堂听课,对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做了观察、记录;再结合平时的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出影响数学课堂中师生及生生互动的主要因素。1、师生对话时,满堂问答。即教师讲解得多,学生说的少,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教师以“提问”的方式“灌”学生,师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据调查,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数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总次数中占91.3%,而学生提问、异议及其它类型行为的比重分别仅占0.9%、3.4%、与4.4%。2、语言的随意性比较强。有些教师上课的语言、提问几乎不经思考,不讲目的性,爱问就问,爱说就说,提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都是“有没有”“对不对”“是不是”的简单陈述。语言比较单一,基本都是“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我是这样想的”、“好的”的循环反复。教师问题的设计没有促使思维的真实碰撞。4、情境创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缺乏典型性、思考性,并滥用多媒体。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大小变化》时,用了10分钟才进入主题。造成了一些面对全体学生的活动和练习不能得以有效落实,不能做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某位专家曾说过,数学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