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张迎春教育部陕西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Email:yingchunzcn@yahoo.com.cn社会背景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在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两个历史性跨越之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的业务基础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已成为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学校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作用。需要教师认识现阶段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意味着什么?教师专业化意味着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职前教育不可能一次性提供一个优秀教师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在职培训也不可能期望通过间断的、孤立的方式去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以,教师的发展应该是持续性的、终生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意味着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循环效应:一方面,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课程改革也因教师活跃的身影和创造的激情而充满活力。1.教育理念的转变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教师如何转变?从以传授知识为本到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以学生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到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2.课程结构的转变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定位: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数学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政治历史地理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音乐艺术(略)3.新教材对教师的挑战新教材降低了对教师教学的束缚,减少了教师对教科书的依赖,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地统整课程资源,设计、开发、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新教材突出了方法论知识、伦理性知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方法。4.新要求对教师的挑战任务:构建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要求: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由“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由重考试结果转变为重教学过程;由统一规格教学转变为多样化个性化教学。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问题:校本”的内涵“校本”成为近年来广大教师耳闻较多的词汇之一,与其相关的组词有“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等等。“以校为本”:(1)为了学校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学校教育能力和教育精神的建设,为了学校文化的提升,应特别注重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学校个性化、人本化和特色化建设。为了学校的根本在于为了现在和未来的每一个学生。(2)在学校中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合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所不能完全说明的,也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和诠释的。所以,学校发展只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它不能靠简单移植,靠“取经”,而是要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只有植根于学校的生活、贯穿于学校的过程,并被所有教师所认同、追求的改革才能积淀为学校的传统和文化。(3)基于学校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校长和教师,校长和教师对学校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和全面的把握,因而拥有真正的发言权,同时也对学校的发展负有最直接的责任,所以要把校长和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命运有机地联系起来,相信校长和教师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规划学校、发展学校。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调动学校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学校才能充满活力。校本教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研究活动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学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校本教研的指导思想以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为最终指向,目的在于改变学校的实际状况,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学校发展要坚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学校、教师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研究为主体。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负责人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人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对象,对其中的教学行为、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进行审视、分析、探讨、研究,从而最终解决问题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对于教学应该提出适当的怀疑而不是毫无批判的从一种教学方法跳到另外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对实践进行反思”。_______杜威反思是一种自我的批判性的态度和方法。反思的过程是教师的自我纠错、自我教育的过程,对于促进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的对话,具有研究性质。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教学前反思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提高教学的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反思边教学、边反思,具有监控性。教学后反思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问题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炼,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同伴互助是同校教师之间针对某些教学问题进行相互切磋,合作研讨,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共同成长。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标志。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交流一般性信息沟通;专题研讨。合作正式的合作,具有立项课题;非正式的合作,共同研究感兴趣的、有意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指导优秀教师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专业研究人员参与校本教研,在其中发挥“引领作用”,使研究不断发展。专业引领的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其最有效的方式是“课例研讨”。专业引领的具体形式:辅导讲座就课堂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作专题的、有时是系列性的讲座,使教师明确某些特定的教学行为的操作要领。具体有学术性报告和理论学习辅导讲座。介绍课程改革的背景,解读新课程标准和内容,介绍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并与教师进行互动式交流,让教师们领会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掌握课程标准细则,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围绕一个理论进行理论学习的辅导讲座,解读理论。专题谈话专题谈话是一对一、面对面地进行。针对教师教学中的困惑,确定谈话专题,拟订谈话提纲。谈话过程中注重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鼓励教师充分表达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如自己的挫折和焦虑、问题与困惑等,有针对性地作些指点,这样可以使教师获得新的认识、新的理解,还可导致情感态度的改变。专题式研讨外派教学骨干参加各种专题的学术会议,然后建立一个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先导小组”,内化理念后向其他教师传播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先导小组”成员与其他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以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研讨内容,重点解决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比如新教材内容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教学现场指导专业研究人员对教学现场指导。就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言,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等,对教师帮助最大。教师学习理论的价值自觉地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反之,教师拒绝理论,就意味着拒绝进步,教学实践也就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教师学习理论的价值:一是有意识地克服经验主义的教学实践,因为经验主义往往会片面强调教学经验对教学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二是避免操作主义的教学实践,操作主义教学实践的弊端是将教学理论应用做狭隘片面的理解,把理论完全操作化、技术化、形式化。三是避免急功近利、追求短视效应的实用功利主义教学实践。四是努力追求教育智慧的启迪,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提升。教师要读书教育家的书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加德纳:多元智能等学科专业书:1.教育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2.学科类:翟中和:细胞生物学,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现代科技书学习方法书校本教研的一般程序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再行动——解决问题。问题必须是教学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日常的、实际的、教师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教学研究问题的选择1.从教学目标中寻找问题“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2.从教育现象入手寻找问题3.从教育方法入手寻找问题4.从教育经验入手寻找问题设计设计就是制订研究方案,规划相关行动。任何研究活动,必须有设计。大体可以规划研究什么?怎样研究?日程安排等。一般是指如何设计有关课例、如何备课、何时上研讨课、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地观察和收集资料等。行动行动就是根据设计方案开展活动。主要是上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或开展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开展自我反思、集体研讨、同伴互助等活动,及时提炼和整理。反思反思就是对有关行动进行审视、思考、分析。参照标准:新课程理念;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反思结果要多样化呈现。校本教研就是一个基于学校、围绕学校实际、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问题、最终提高广大教师专业素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校本教研靠什么来支撑?制度化的建设_____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应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长效机制,不能临时突击,做表面文章。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对话交流制度案例分析制度评价奖励制度领导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的切入点在案例分析中突破在反思提炼中发展在调查研究中改进在互动交流中提升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学科的特点基于课堂研究的实践基于对学科教学有效性的不断追求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在整个课程方案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越来越重要。因为校本课程以其多样性与选择性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正确理解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一)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内涵有本质的不同校本课程的内涵是指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的本质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课程的权力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二是在课程开发的主体方面,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三是在课程开发的场所方面,具体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校本教材的内涵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可见,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内涵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课程,后者是课程实施的媒介,二者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二)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存在范围不同校本课程是基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风土人情、教育环境等存在很大差异,而国家课程往往难以关照各地的差异性,而制定的一项课程政策。校本课程要求每所学校都必须做到,但校本教材则不同,它是校本课程开发后,有些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由校长和教师编制的教材,而非所有学校都必须具备。即便是有些学校编写了一部份校本教材,也因为校本课程的时效性、变化性等特点,使校本教材的使用范围、使用周期和使用效率都受其限制,更何况考虑到教师的时间、学校和学生的经济负担以及课程的成本等因素,不可能使所有的校本课程都配有校本教材。所以,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存在范围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三)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