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实施策略为了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精神,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课程目标,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遵循学生身心健康的规律,把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当前必须确立“教学与课程的同步改革是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的思想。物理新课程注重学生经验、物理知识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内容的整合,其实施与推进的深度、效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为此,教师要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物理教学方式和生动、活泼、创新的学习方式,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环境,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让学生在物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完满和潜能激发。与此同时,物理新课程突出地强调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承和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忽略能力的培养,教学脱离实际,不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的落后状况。然而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主阵地应在物理课堂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转变,领会和掌握与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相适应教学方式,对于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2一、实施科学探究,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必须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应该在积极地从事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对自然界有所认识,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应该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即科学探究活动)来学科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可以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科学探究的学习与科学内容的学习一样,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物理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的核心内容,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使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思维程序去探索科学知识。这种思维程序的核心通常包括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为了完成探究活动中的各个要素,还需要运用一些具体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归纳法等。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明确科学探究活动是新课程的主线之一,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实践与指导,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和探究意识。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下)的“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一课中,教师注意有意识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步骤和方法的指导。具体而言,在提出问题环节,要想知道通过灯L1的电流,电流表应放在何处测量?在实验中观察到灯L1比灯L2亮,是不是灯L1中的电流比灯L2中的电流大?猜想与假设环节:上述问题有哪些可能的答案?设计实验环节:a.实验器材b.画电路图c.写出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a.连接电路b.测量记录数据。分析与论证环节:a.测量的结果说明了什么?b.跟你的猜想与假设有何差异?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评估环节:对探究串联电路电流规律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操作过程及测量结果进行评估。交流与合作环节:让学生把电流探究过程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并改正错误和不足,同时为自己的正确观点进行答辩。通过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渐获得六种能力,既电路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电路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当然,上述七个要素不能机械套用,应灵活运用,可根据具体的探究问题对这七个要素进行组合,改变顺序,合理增减某些要素。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不可能都是探究式的,这既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探究必须是符合学生探究的课题和教学中能做到的。二、关注网络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发挥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把网络技术、信息资源、3信息方法、课程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协作的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集于一体,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新课程中物理多媒体教学正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师生。比如,在进行科学猜想与假设时、实践验证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发展性创见,对于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猜想,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假设通过现场与BBS的交流构成多重解释,产生困惑,并形成认知冲突,从而产生新的探究动机,并组织帮助他们进行实施验证,以获得科学结论。利于多媒体教学的图文并茂,可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机械运动”时,运用多媒体演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行员抓到子弹,表明子弹和飞机相对静止,让学生观其形,闻其声,把各种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动态性,有利于多角度的观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使之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学习分子动理论、电流、电压的内容时,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比较困难。分子的运动、电流、电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分子的热运动,电流的形成,电压的作用可以变抽象为形象,降低了难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仅给学生提供4了从未涉及过的事物或现象,而且为直接感知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学生凭借这些感性材料对事物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例如:在复习光学内容时,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系统的复习,大家课前查找了许多网站搜索相关内容,课堂上每人一台电脑利用网络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内容进行分类复习,从光学现象、光学规律和实际应用等层面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同学们共享信息资源。构建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的、围绕问题展开的、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利用多媒体创设的学习情景,既丰富了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又可以反复重现,进一步加深了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大信息量、大容量,可以有效节约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对教师和学生来讲,在相同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和学到更多的知识,是非常重要和迫切需要的。在物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程实施的内容和信息量非常的大,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的节约时间。特别是复习课,效果更明显。通常把原来两节课的内容放在一节课内既可完成,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样可以把有限的课堂时间合理运用于学生思考、练习、拓宽知识面,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有利于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倡导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5新课程的强调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减少被动的机械式训练,研究性学习能够促进的机械性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而“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取专题进行研究,并从研究中主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获得知识的学习活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是在一个开放的物理学习空间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方式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发展自我,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为学生在开放环境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发展自己的个性提供了机会。新课程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倡导的理念是: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注意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快乐;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在承认学生智力多元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共享学习经验。它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具有问题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我校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是省、市教研室的试点单位,我们从2000年开始参加了省教研室《眼睛家族》的子课题《近视眼镜》的课题研究,首批参加课题研究的50多位同学怀着满腔热情,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学习相关理论,合理分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各种资料,访问专家,对近视人群和眼镜市场进行调查,设计和发放问卷,收集处理信息,撰写文字材料。撰写的论文、调查报告近20篇,宣传画5张,采访记录和活动日记60篇,设计问卷15份,研究成果形式多样,内容6丰富,受到省、市教研室的一致好评,这项活动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结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开展了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每次活动由学生自主选题,课题研究涉及许多方面。其中研究内容涉及《农业蔬菜大棚的功能及发展状况》、《关于十字路口的统筹安排的调查与方案设计》、《关于太阳能热水器的调查》、《南京大气质量及其污染的调查》、《照度与中学生视力保护》、《南京市噪声污染的现状》、《影的形成和消失》、《仿真编钟》等,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论文等文字材料共100多篇,活动照片200多张,录像带3盒。其中,王伟欢同学的论文《关于十字路口统筹安排的调查与设计》获江苏省创新大赛一等奖,高吾峰等同学的《关于照度与中学生视力的调查》、李陈等同学的《直插式太阳能热水器研究报告》均获得鼓楼区一等奖。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同学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探究,体验了成功与快乐。提高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可以发展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初步了解并掌握了研究科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四、关注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使物理学习方式呈现多样化物理学习仅仅靠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物理新课程改革中,强调重视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习空间,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物理知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社会进行7调查研究,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我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参观活动、搞调查研究、听讲座、搞实验制作和创新设计。同学们还组成了研究小组,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去图书馆、书店或上网查询资料,到天文台、科研所、医院、机关、学校、商店、市民居住小区进行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并打破单一学科相对独立的框框,改变学科本位思想,注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把物理与语文、数学、化学、生物、现代信息技术等学科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架起了课内外、校内外、学校和社会学习的桥梁。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性教育、自主性管理、自主性学习、自主性锻炼、自主性创新、自主性发展。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在探究活动、研究性学习以外,我们还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小发明,小制作等系列活动,使课堂向课外、校外延伸,以课前、课后的“实践性活动”,“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作为活动载体,开展了系列小实验,小制作活动,使课外活动和小制作成为我校物理学科教学的特色之一。学生以高度的热情制作了一大批作品,如:水火箭,简单计时器,可旋转360度角的潜望镜,两用卷尺,潜水艇、密度计等。有不少作品获得了区级以上奖。我们还注意改变以往的教师“一言堂”弊端,尝试采取“小先生”制,由老师的课前准备变为学生、老师的双向准备;由老师问学生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