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区域发展的经济分析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一、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二、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一、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一)单一指标1、总量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该区域常驻单位和非常驻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的货物和服务。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一个区域的常驻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价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该区域的常驻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驻单位;同时,外区域的单位所创造的增加价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区域的常驻单位。考虑到这种区际间收人的流动,便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即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减去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grossdomesticproductGrossNational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没有包括非市场或非货币化的经济活动,或地下经济活动,故其统计数字有时并不能完全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如一个区域的国防产品,家庭劳动,有些福利事业(如我国过去的公费医疗等)等,是不计人国民生产总值的,工厂生产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也是不会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掉的。这是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指标时所暴露的第二个缺陷。国民生产总值可以作为区域经济福利或居民生活水平的量度,但也是不完全的。一般来说,当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区域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与区域经济福利水平或居民生活水平呈正相关。然而,区域经济福利水平或居民生活水平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国民生产总值只能反映物质方面的一部分(如果能查清非市届性和非货币的地下经济活动的话,也许能反应物质方面的全部,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社会制度、法律治安、分配制度、文化教育、卫生保健、闲暇时间、环境质量、家务劳动等都有可能改变生活质量,但国民生产总值却不能反映这些。而且还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生产水平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下降可能使人们工作时间缩短,自由支配时间延长,从而使人们过上更惬意的生活。可见,如果要将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区域经济福利或居民生活水平的量度,必须进行一定的修正。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分: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在区域分析中,这两个指标一般无较大差异,可视需要与可能任取一个。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核算的结果表明,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5.75%。2、平均指标人均GDP、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消费与恶、人均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消费、人均社会经济福利费等。3、相对指标食物支出恩格尔系数=─────*100%消费总支出消费资料工业总产值霍夫曼系数=───────────*100%工业资料工业总产值(二)综合性指标体系1.UNRISD的指标体系。UNRISD是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英文缩写(UnitedNationResearchInstituteforSocialDevelopment),该机构在1970年出版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和衡量标准》一书中,提出了包括15个指标在内的区域发展衡量指标体系。其中包括9项社会指标,6项经济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人口中在2万人以上居民点居住的人口所占的比例;人均每天动物蛋白消费;中小学入学人数总和;职业教育入学人数;每千人中报纸发行份数;每一居室平均居住人数;职业人口中有电、水、煤气的人的比例;工薪收入者在整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每个男性农业劳动者的农业产量;人均电力消费;人均钢材消费;人均能源消费;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人均外贸额。在上述指标中,有些指标反映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同的国家,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不同程度,加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教育、住房、报纸发行量等;有些则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如从第10项到第15项指标。按这个指标体系计算的发展指数,用来反映的社会发展水平,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更为确切。在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用该指标体系计算的发展指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反映相当接近。PQLI是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的英文缩写。该指标体系由莫里斯(M.D.Morris)于1977年提出。PQLI是由一些容易获得并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不同基本需要的一系列指标组成的较为简便的综合指数。这些指标包括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每个指标都由1~100之间的一个数字表示其好坏程度得分,1表示最坏,100表示最好。预期寿命的最高分100对应的是77岁(为瑞典1973年的水平),最低分1对应的是28岁(几内亚比绍1950年的水平),中间分50分对应的是52岁。用同样的方法对婴儿死亡率也作了评判。婴儿死亡率的最高分100定为9%(瑞典1973年的水平),最低分1定为299%(加蓬1950年的水平)。识字率用1~100的百分比直接划分等级。当所有指标的得分都按1~100等级定分出来后,计算出各指标的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便可计算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PQLI。2.PQLI指标体系3.人类发展指数(HumanDevelopmentIndex)HDI=1/3(寿命预期指数)+1/3(教育指数)+1/3(GDP指数)寿命指数=(实际数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教育指数=2/3*教育比率指数+1/3*总入学率指数教育比率指数、总入学率指数用标准化值GDP指数=(log实际数值-log最小值)/(log最大值-log小值)HDI小于等于0.5为低水平,0.5-0.799为中水平,大于等于0.8为高水平。4.刘再兴的9指标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刘再兴教授选择了由9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一个衡量全国各省市区(不包括台湾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该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内容:①区域经济总规模: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指数表示;②经济增长活力:以一定时期内(如1953—1989年)社会总产值的年递增率表示;③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地区实际积累率/地区资金占用系数);④工业化结构比重数:由下列公式算出工业化结构比重数=⑤结构转换条件:以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为主导指标,并兼顾人口规模、资源丰度和现有结构层次,区域社会劳动者区域工业劳动者区域社会总产值区域工业总产值⑥人口文化素质(百人中大学文化程度以上人口数/百人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数)⑦技术水平指数:技术水平指数由下列公式算出:技术水平指数=⑧城市化水平:由下列公式算出城市化水平=⑨居民生活质量:以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表示。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区域居民消费水平/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上述9个指标全部计算出来以后,再计算其几何平均数m,该几何平均数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全国资金产出率全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地区资金产出率地区工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工业总产值区域城市市区工业产值区域总人口区域城市市区人口5.厉以宁的26项指标经济发展投入指标体系:10经济发展投入绩效指标体系:13经济发展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禀赋状况:3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差异状况最重要、最常用的指标是基尼系数(即吉尼系数)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下图),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A+B)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该系数可在0和1之间取任何值。洛伦茨曲线实际应用中的计算公式是:公式中:Wi是按收入分组后各组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Yi是按收入分组后,各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占收入总额的比重;Vi是Yi从i=1到i的累计数,如,Vi=Y1+Y2+Y3….+Yi。可以用收入分组数据计算,也可用分户数据计算。均应先对数据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序,分组计算时,一般应使分组的组距相等。当基尼系数为0时,表示绝对平等;基尼系数越大,不均等程度越高;当基尼系数为1时,表示绝对不平等。市场经济国家衡量收入差距的一般标准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较为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悬殊。警戒值0.4。二、区域发展的阶段分析(一)库兹涅茨理论库兹涅茨通过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探讨得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会发生演变:农业部门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断下降;工业部门的收入比重会上升,但劳动力比重会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业部门的收入比重会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但劳动力比重会上升。(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w.w.Rostow)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4.向成熟推进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三)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3个阶段6个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迁时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3个阶段:初级产品阶段、工业化阶段、发达经济阶段6个时期:传统社会时期:农业为主;业化初期时期:以轻工业(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工业化中期时期:重化工业为主,规模经济效应显著,工业劳动力比重超过农业,第三产业发展;工业化后期时期:第三产业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后工业化社会时期: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档耐用消费品普及;现代化社会时期: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独立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消费多元化。(四)霍夫曼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工业化过程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资料生产为主,霍夫曼比例为5左右;第二阶段:资本资料生产发展较快,但规模仍远小于消费资料的生产,霍夫曼比例为2.5左右;第三阶段:资本资料工业与消费资料工业规模相当,霍夫曼比例为1左右;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于消费资料工业规模,霍夫曼比例小于1。(五)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一,自给自足阶段;第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第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向集约化转变;第四,工业化阶段:轻工业——重化工业;第五,服务业输出阶段。(六)我国学者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研究开展的较晚,但这方面也不乏见解。如有的学者就曾将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四个,即:1.发展阶段,或称为不发育阶段;2.成长阶段:第二产业占主导;3.成熟阶段;4.衰退阶段:结构性衰退为主要特征。还有的学者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从区域发展战略的角度,把我国划分成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三个地区:1.处于待开发(或不发育)阶段的地区。2.处于成长阶段的地区。3.处于成熟或发达阶段的地区。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一、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产业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标准不同,所划分的产业类别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