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委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情况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农委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情况总结一、评估和目标任务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考核涉及省农委的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绩效管理、市扶贫办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两方面。今年市扶贫办给我委的工作目标任务为:全市44个拟出列贫困村(其中定远县26个、凤阳县10个、明光市4个、全椒县4个)发展1项以上特色种养业项目,2.6万个贫困户从事1项以上特色种养业。市领导“1112”联系帮扶贫困村活动,我委联系帮扶贫困村为明光市古沛镇楼张村,贫困户为张敏、祁学平,联系市领导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中林。今年省农委绩效管理内容为:特色种养业扶贫达标村数量达到特色种养业扶贫村总数的50%或达到2021年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要点附表中产业发展达标村总数,‚特色种养业扶贫达标户数量达到特色种养业扶贫户总数的70%或达到2021年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要点附表中产业发展达标户总数,ƒ项目到户覆盖率达60%以上,④特色种养业扶贫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比例达到20%,⑤财政资金投入强度户均高于2000元,⑥新型主体带动贫困户比例达到30%以上。绩效管理对象为我市有脱贫攻坚任务的5个县(市),5个县(市)得分的平均分为全市得分。二、考核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市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为:45个拟出列贫困村建设56个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定远县26个村37个项目、凤阳县11个村11个项目、明光市4个村4个项目、全椒县4个村4个项目)都已验收完毕;56个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中,大棚蔬菜项目22个(占39%)、畜牧养殖24个(占43%)、苗木6个、加工3个、水产1个。58740个贫困户实施65383个项目。2417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37788个贫困户发展产业。帮扶明光市古沛镇楼张村3个产业扶贫项目22万元(农产品冷藏库建设项目15万元、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点建设项目6万元、农产品电商奖补项目1万元),帮扶张敏、祁学平2个贫困户脱贫。省里绩效管理指标完成情况为:全市特色种养业扶贫达标村达到特色种养业扶贫村总数的81%,超指标31个百分点;特色种养业扶贫达标户共33496户,超指标13763户,其中从事畜牧养殖13591户、养殖230万头(只),蔬菜产业10044户、面积3.2万亩,粮食生产4119户、3.6万亩,水产养殖2751户、25521亩,林业生产811户、2211亩,水果生产763户、2657亩;项目到户覆盖率达90%,超指标30个百分点;特色种养业扶贫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比例达到45%,超指标25个百分点;财政资金投入强度户均3459元,超指标1459元;新型主体带动贫困户比例达到58%,超指标28个百分点。定远县、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均超省绩效考核指标。凤阳县有两项指标尚未达标,一是项目到户覆盖率42%,低于指标18个百分点;二是财政资金投入强度户均1410元,低于指标590元。二、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1.抓组织领导。一是成立领导组织。成立以市农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市农委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0个“扶贫工作组”和办公室、督察组,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全市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构建成“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和“一县一个工作组”的领导机制。二是编制规划。会同市扶贫办牵头制定了《滁州市脱贫攻坚期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并以市政府办文件印发,为全市开展产业精准脱贫提供指导。三是制定工作方案。制定了《滁州市2021年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方案》,明确3大工作目标,分解16项具体工作到责任科室;制定了《市农委联系帮扶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方案》,明确帮扶措施。四是强化工作推进。通过召开党组会、主任办公会,部署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方案、帮扶产业、项目整合等工作。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今年4月27日、6月9日、8月10日、9月20日分别在定远县、明光市、来安县召开了以“工作部署”、“推进村项目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产业扶贫”、“农技人员服务贫困户”为主题的4次特色种养业扶贫现场推进会,稳步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市农委本级开展特色种养业扶贫“333”行动,即:市农委15名副县以上干部,每人联系3个拟出列贫困村,做到45个拟出列贫困村全覆盖,指导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跟踪调度贫困村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建设;15个局(科、室)各服务3个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助该主体建设和发展壮大,引导主体参与特色种养业扶贫产业发展;15个事业单位以行业为基础,以产业为纽带,分别服务3个贫困村的特色种养业主导产业。通过开展“333”行动,引领带动全市农业系统机关干部、技术人员投身特色种养业扶贫事业,引导2400家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全面指导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2.抓技术服务。一是成立技术服务组织。成立由29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滁州市特色种养业扶贫技术服务组”,下设蔬菜、经济作物、粮油、畜牧兽医、渔业、农机等6个产业服务队,构建了“一村一产业一个技术服务组”的服务模式。二是开展指导与培训。今年全市农业系统共培训贫困户14821人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763人次、包村干部4012人次。全市1100名农业科技指导员,每人包保2个贫困户,共包保2200多户。通过进村入户,宣传脱贫攻坚政策,让贫困户感受到党和政府温暖,提供技术服务,为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3.抓产业帮扶。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为此,我委一是建立特色种养业“一村一品”项目库,2021年入库项目145个。二是落实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除45个拟出列贫困村实施了扶贫专项56个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外,全市58740个贫困户实施65383个项目,实现稳定的产业收入。4.抓扶贫模式。一是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产业扶贫“三带”模式。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工商资本)带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试行)》,坚持主导与特色相结合、政府扶持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计划到2021年引导500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工商资本)带动建档立卡8000个贫困户发展产业、就业增收脱贫。5月份,组织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特色种养业扶贫”摸底调查,共调查67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三类主体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情况,为奖补主体提供基础性数据。与市扶贫办等部门联合出台《滁州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工商资本)带动脱贫攻坚奖补操作规程》,市农委从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整合610万元用于奖补。9月份,市扶贫办牵头共5个部门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了申报、评审、审定等工作,对8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了奖补,使用资金90万元。二是探索“三带”新模式。来安县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做大做强“一镇一园”,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扶贫和带动贫困户发展的比例,实现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计划到2021年,入股“一镇一园”村达到100%(130个村)。5.抓督促检查。一是暗访。市农委主要负责人和班子成员经常性地进行调查走访和暗访,共调查走访48个贫困村,其中暗访10个贫困村、1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个贫困户,了解贫困村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建设的进度、资金的使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及贫困户产业项目支持的落实等情况。二是专项整治。根据市纪委、市监察局《开展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实施方案》要求,市农委及时制定《特色种养业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根据方案开展专项整治,同时按照时序,及时、据实上报《特色种养业扶贫领域问题线索登记表》。三是开展督查。12月13日-18日,市农委组织开展特色种养业扶贫互查。互查结果正在处理中。三、存在问题一是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的困难性。一是产业“困”局。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效益相对较高,但市场风险也相对较大,贫困户自身难以防范。二是劳动力“困”局。贫困户存在着“等、靠、要”现象,同时劳动力“老年化”趋势明显,从事农业劳动的能力和愿望在下降。二是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依赖性。大多数贫困村原本为集体经济“空壳村”,目前主要收入来源于产业扶贫项目形成资产的收益。但是大棚、圈舍等资产设备存在老化折旧,光伏产业严重依赖政策性补贴。因此,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稳定性存在着比较大的变数。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脱贫攻坚的局限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取决于领办人,不少本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领办人还没有完成好自身的资本原始积累,还没有自发、自愿地“布局”到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等公益性事业当中去。四是各地开展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人”上。各地农业部门都只安排1名工作人员兼职从事扶贫工作,由于任务较重,疲于应付,特别是每月在省农委“农情系统”上报工作报表,要从各贫困村汇集大量数据。全市4万多个贫困户从事特色种养业,市县乡三级农技人员仅1900多人,要做到从事特色种养业贫困户技术服务全覆盖,农技人员力有不逮。四、谋划2021年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一是规划拟出列村特色种养业产业发展。推动2021年23个拟出列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梳理2021、2021年100个出列贫困村产业发展状况,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组织、协调、落实好产业到户项目。二是组织实施好产业扶贫技术支撑工作。重点是发挥农业科技指导员作用,在落实好技术服务“1+2”模式的基础上,扩大农业科技指导员技术服务贫困户户数,带动其他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到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中。三是继续落实主体带动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工商资本)带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试行)》要求,配合好市扶贫办的统一部署,落实好奖补工作。加大项目资金向特色种养业扶贫倾斜力度,做到市级财政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项目全部与脱贫攻坚挂钩,不断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比例。四是进一步探索扶贫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将财政扶贫资金、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等投入到设施农业、特色种养业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折股量化给贫困村、贫困户,参与分红。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贫困户长期分享资产收益,解决贫困户劳动力“弱化”、“老年化”等问题。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