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专题练习(二十九)-(含答案与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6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二十九)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选择题:(共20题,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2.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其衣食全赖此”。材料反映了()A.私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折射出()A.政府放弃抑商政策B.商品经济发展C.妇女社会地位提高D.耕织日趋分离4.“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积点。……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环境。”该材料主要论证的是()A.明清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社会条件C.技术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D.经济社会的主要表现是经济繁荣5.《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这反映出汉代()A.河南手工业最发达B.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C.冶铁技术相当成熟D.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6.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7.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C.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8.宋代手工业制作和商业流通脱离了“用物”的初级阶段,分别向“竞作机巧”“竞通珍异”的方向发展。此变化()2/6A.深受官营手工业产品影响B.说明民营作坊追求品牌效应C.阻碍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手工业者的技术创新9.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气象,其中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历史现象是()A.玉米、番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B.“湖广熟,天下足”代替了“苏湖熟,天下足”C.纸币取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苏州的丝织业出现了“小户听大户唤织”与“计日受值”的现象10.《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D.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11.《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12.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的消极影响是()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D.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13.“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周杰伦所唱的这首歌曲,其歌词反映了明代宣德年间出产的一种瓷器珍品,它最早出现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14.“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15.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3/6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16.“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由材料可知()A.中国麻纺织业的兴盛B.中国传统丝织业衰落C.棉布因其实用廉价广为流行D.中国棉纺织技术的发达17.乾隆五年(1740年)颁布的《大清律例》中规定,农业雇工、佃农与地主“平日共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称,不为使唤服役,素无主仆名分者,亦无论其有无文契年限,俱依凡人科断”。该规定表明()A.清政府加强了对农业雇工、佃农的人身控制B.农业雇工、佃农的法律地位得到提升C.农业雇工、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加强D.农业雇工、佃农、地主三者间不再有任何关系18.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古代曾被誉为“丝国”B.在宋代,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古代钢铁冶铁技术高超,在南北朝时期即发明了灌钢法D.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19.《农政全书》载:“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淞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材料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B.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突出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0.《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反映当时楚国()A.水利事业较发达B.铁器应用于军事C.青铜铸造业发达D.铁农具普遍使用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3小题,共计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棉纺织工艺的革新使松江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到了元明时,各种农书都在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迅速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改编材料二:中国近代工业文明(1895—1899年)行业1895年1899年发展速度(1895年=100)4/6棉纺织业华商纱厂纱锭数(枚)1465369564474.7机制面粉业华商厂产量(万包)20476766330.5缫丝业华商厂出口量(担)30394175137.4沿海地区丝车数(台)3856945278117.4内地丝车数(台)794329270368.5卷烟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5485181.2火柴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126241191.3水泥业华商厂产量(吨)68190279.4机械采煤业华商矿产量(吨)89145162.3——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1)中英历史上都有对棉纺织技术革新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请各举一人并写出其成就。(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有关背景归纳导致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主要历史原因。22.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材料二: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5/6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据蒲缇《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3)综上,任举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案例,就其如何传承并发扬光大,阐述你的见解。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代匠籍制度下的工匠必须定期到官府作坊服役,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低下。明代民户为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匠户最为卑贱。其中“匠”世代不能转业脱籍,不得做官。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一四八五年),发布了班匠以银代役的法令,根据法令,凡愿出银者可以出银代役,不愿者仍旧当班,这是双轨并行的办法。清王朝建立后,于顺治二年就下令废除匠籍。班匠制度废除后,官营手工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工匠和一般工匠,致使官营手工业逐渐趋于衰落。——转引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材料二:1591年,丰臣秀吉颁布《身份统制令》,严禁士、农、工、商横向流动,农民不得弃农从商,武士不可获取町人与农民身份。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着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并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转引自《日本的政治进程:从明治维新到“55年体制”》请回答:(1)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和日本古代身份制度的共同特点。(2)分析中国废除班匠制度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身份制度改革的影响。6/6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二十九)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一、选择题1~5:BCBBD6~10:ABDDD11~15:DBCCC16~20:CBBBB二、非选择题21.(1)中国人物:黄道婆。成就: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创造新式纺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英国人物:哈格里夫斯。成就:发明珍妮纺纱机,使纺织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特征: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迅速发展、生产规模扩大;企业由沿海开始向内地扩展;棉纺织、缫丝等轻工业发展突出;采矿等重工业开始得到发展。历史原因: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政府设立商部、奖励工商;杰出实业家大力倡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