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冠心病预防的策略问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冠心病预防的策略问题〔摘要〕冠心病是当代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而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是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根本措施。本文就冠心病预防的策略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以为冠心病的预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关键词〕冠心病;预防;策略冠心病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冠状动脉形成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或阻塞,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直至心肌细胞死亡的疾病。冠心病是当代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是造成中老年人死亡的首要病因。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城市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人数和住院人数已成为内科疾病的首位,且该病在我国还有年轻化的倾向,因此对冠心病的预防策略问题十分重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是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根本措施,预防的观念应贯穿在冠心病防治的整个过程中。冠心病的预防分两个层次,一是疾病尚未发生而采取积极的非药物预防,此为一级预防,二是疾病发生以后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针对疾病采取药物治疗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此为二级预防。1非药物预防措施策略1.1戒烟〔1〕吸烟属全球最强的危险预测因素,对于冠心病患者,彻底戒烟的重要性是无可争议的。烟叶中有4000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是尼古丁,它可以直接损伤血管的内膜促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吸烟致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绞痛,吸烟使血红蛋白的携氧功能减低造成心肌缺氧。长期吸1烟血小板聚集增加而促进血栓形成,促发心肌梗死等。另有研究表明确诊冠心病的患者与无症状患者相比,戒烟可以使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性迅速下降,戒烟后2~3年以内,危险性就会下降到与不吸烟的冠心病患者相同的水平,而对非冠心病患者,戒烟后需要10年,其危险性才能下降到不吸烟的水平。1.2合理膳食〔2〕(1)低胆固醇膳食。每日的胆固醇摄入量要低于300mg以降低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试验证明饱和脂肪酸能增加血小板聚集和其他凝血因子促使血栓形成,可促发冠心病。适当食用不饱和脂肪酸,特别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植物油),对预防冠心病十分有利。增加复合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特别是可溶性纤维的摄入,能显著降低胆固醇,如燕麦、水果、蔬菜等。(2)限制钠盐的摄入。这一措施主要是预防高血压,高血压在我国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首,积极有效的控制高血压,可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3)低热能的低脂膳食。高热高质物质可使人肥胖,特别是中心型肥胖,而超重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增加。应严格控制该类食物的摄入,尤其是饮酒,酒为高热高能之物,可促发冠心病。④食用富含抗氧化剂食物。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危险与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摄入量呈负相关。这类食物主要包括:橄榄油、西红柿、胡萝卜和其他蔬菜及全麦、洋葱和茶,多食有益。⑤饮食中有足够的其他营养素,如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1.3适当运动和锻炼适当的运动和锻炼可以改善冠脉血流,增加心肌供养,改善血脂,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另外通过运动和锻炼可以进行减肥从而对血脂异常,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产生有益作用。1.4调整精神和心理状态〔3〕精神和心理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易激动、A型性格、思想压力大、抑郁症等不良精神和心理状态,都易使交感神经兴奋过度,对心脏产生不利影响。经冠脉造影证实,与社会隔绝的冠心病患者,5年的病死率达50%,而非隔绝的患者病死率为17%。对心肌梗死后患者的研究发现,严重抑郁的心肌梗死后患者,6个月内病死率比非抑郁患者高5倍。由此可以认识到精神和心理因素不仅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冠心病患者康复过程中发生心血管时间的危险因素,因此,无论是在预防还是在康复过程中都应加以重视。2药物治疗措施策略2.1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多的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预防的一线药物,目前尚无研究证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优于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主要通过阻断血小板激动剂血栓素A2的合成发挥其抗血小板作用,此作用已经被很多临床研究所证实。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死亡和再梗死的危险性。2.2调血脂药物〔4〕脂质代谢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斑块中脂质成分及含量影响斑块的稳定性,脂质还影响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以辛伐他汀或普伐他汀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及LDC-C水平,不仅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30%-40%,而且降低总病死率22%-30%,并减少作PTCA、CBCG及脑卒中的发生率。调脂药物的应用原则,以TC增高为主者,采用他汀类药物,以血清甘油三醇增高为主者,采用贝特类药物。他汀类药物除了降低血清TC和LDL-C外,并可减少斑块中的LDL-C,恢复内皮细胞的功能,减轻炎症,增进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故其治疗的益处不仅见于胆固醇升高的患者,也见于冠心病正常的患者。不论性别、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吸烟,患者使用他汀类治疗均可受益。2.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大量的实验证明ACEI可以减轻心肌梗死后的心肌重构,减轻心室扩张,降低病死率。ACEI与阿司匹林及β阻滞剂合用有叠加的作用。一般冠心病患者全部应用,至少应用4~6周。对高危患者、老人、前壁心梗患者,有心梗史患者,KillipⅡ级以上(虽无症状),左室功能减退者均要终身服用此药。2.4β受体阻滞剂[5]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心率而延长心肌灌注时间,降低心率和心肌耗氧量,减少斑块的损伤、破裂和血栓阻塞所导致的急性冠脉事件,并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心肌更死后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肌梗死后的病残率及死亡率。挪威多研究中心将188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7~28d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噻吗洛尔,10mg,2次/d)和安慰剂组,平均随访17.3个月,治疗组病死率(P0.01)及心源性病死率(P0.01)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2.5纠正心律失常药物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中,两项临床试验EMIAT(欧洲心肌梗死胺碘酮试验)和CAMIAT(加拿大胺碘酮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试验)结果表明,胺碘酮可减少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伴或不伴左室功能障碍患者的心律失常死亡及心搏骤停,但对总病死率无明显影响。为抑制梗死后严重的、有症状的心律失常,可使用胺碘酮。治疗过程中宜低剂量维持,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2.6TLSC与药物干预并用—ABCDE系统〔6〕A-Aspirin(阿司匹林),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B-β-blocker(β受体阻剂),Bloodpressurlowering(降血压);C-Cholesterollowering(降胆固醇),Cigarettesquitting(戒烟);D-Diabetescontrol(控制糖尿病),Diet(合理饮食);E-Exercises(有氧代谢运动),Education(参加病人教育)。参考文献:〔1〕胡大一.心血管疾病预防的新策略和新方向〔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4,3-25(19).〔2〕焦溥蕙.冠心病的预防策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7(25),860-862.〔3〕严晓伟.冠心病的二级预防〔J〕.北京军区医药,2000,12(3),161.〔4〕邵念方,骆丰,许荣廷.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8-299.〔5〕孙立勤,于春艳.冠心病的二级预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7),1088.〔6〕胡大一.贯彻循证医学原则作好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4,3(2),187.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