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摘要】本文通过对本校初中部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及社会中小学生上网现状的分析。围绕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预期和如何进行有效引导这一主题,文章探究了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引导方法。【关键词】互联网;中学生;影响;应对策略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活、生产的大平台,成为社会信息基础结构的雏形。它将缩短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从根本上重塑人类的生存形态,改变政府的组织架构和国家体制,成为推动新世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它是一把“双刃剑”,在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空间的同时,也对法律、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据本人对我校初中部上网学生的调查,约有72%的人上网玩游戏,18%的人上网聊天,5%的人上网关注影视偶像动态或其它娱乐,5%的人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由于中学生有着求新求异、喜欢幻想、追求娱乐的强烈需求。互联网络的新奇性、虚拟性、游戏性正好满足了中学生特殊的心理需求。加之中学生身体和心理还不成熟,意志力较差,对各类诱惑缺乏免疫力、生活阅历肤浅、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等特征,因此,中学生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沉溺其中,不少学生流连于网吧,冲浪于网络,沉迷于游戏,倾情于聊天,有的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引发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这让不少的家长操碎了心,不少老师无比的困惑。众多媒体、专家以及各类社会人士对此忧虑万分。以下是我在对本校初中部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结合本校实际和社会动态,对中学生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互联网给中学生带来的影响、如何有效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等问题进行探讨。一、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现状和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的《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12月底,中国内地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35岁以下的互联网络使用者占到了80.8%。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和中小学生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沈杰说:“相对于印刷媒介或广播电视等传统电子媒介来看,互联网络具有多元性、平等性、互动性等重要特征。在互联网络中,信息空间向每一个人开放,不再存在绝对权威,每个人都能获得传播与交流的权利。”然而也就在人们的交流和互动空前开放的同时也隐含着某些放任,对于以往的法律、道德所形成的新的挑战。在形形色色的互联网络信息中,潜伏着各种有毒文化,如具有消极意识形态作用的网络“黑色文化”,渲染色情、暴力的网络“色情文化”、“暴力文化”,都对中小学生带来各种消极影响。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网络文化影响了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妨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传统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络作为高科技的产物、现代文明的结晶和信息传播的载体,其重要性已经日益显现。网络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左右着中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网上许多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已经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致使中学生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淡化。同时,信息的丰富伴随信息的污染,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中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噪音”,而且计算机网络挤占了中学生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时间,对中学生的学业有极大影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对九省市自治区4845名中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40%的人除了课本以外基本没有藏书,藏书50册的人只占36%,藏书500册以上的只有2%。阅读量的减少,不仅影响了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极大地破坏了他们的文字应用能力。许多中学生上网很熟练,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文章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2、互联网的虚拟性容易导致中学生不道德行为和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察觉。在网络中中学生不需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从而没有传统社会的熟人圈子去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据统计,目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且这1%中,只有4%会被指控。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根据2002年北京五所高校的一个调查,有12.5%的人曾经获得他人的邮件,有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98.6%的人曾经获得他人的私人信件,5.4%的人曾发布不健康的信息。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使网上的犯罪层出不穷。电脑空间到处都是新奇的事物,而且新的内容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学生有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小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3、互联网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中学生的心理障碍。由于网络将各个地方的站点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空间。这样,全球实际上有两种意义上的社会存在,即领土意义上的社会存在和虚拟的社会存在。由于现实世界有许多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约束,许多中学生倍感现实的不自由,而虚拟世界里,由于网络发展还未成熟,许多运营还很不规范。所以还没有现实世界的诸多约束,人人都是“自由人”,每个人多可以在电脑平台上“随心所欲”,而不必受现实世界中太多的约束。虚拟与现实两种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加上现实世界激烈竞争给中学生造成了许多压力,许多中学生为逃避现实生活,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患上了网上上瘾综合症。同时,由于互联网拥有大量信息,导致人们摄取信息时越来越依赖网络,使他们以一种彻底地外在化、符号化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整个人类和真实的社会,不愿与现实中的人进行沟通,人与人的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困难,即使与人交往,个别人也会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这些非人格化的倾向给家庭和社会对中学生教育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也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二、如何引导中学生网络活动。净化互联网络空间,在建构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法律建设与伦理建设并举的方针。从一定意义上说,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是效率和快乐,还是伤害和危险,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互联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把握和使用它。就此而言,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至关重要。针对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现状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引导:1、把法制教育与加强管理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中学生的网络道德观与道德习惯。人是理性的动物,但更是欲望的感性的动物。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理性事实上还常常无法战胜欲望。尤其是对于处于危险的青春骚乱期、心理还不够成熟、冲动多于理智的中学生,更需要基本的强制性他律来规范其行为,更需要把法制教育与加强管理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法治与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是中学生网络道德形成的基础和起点。重要的是,加强法治与管理,可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网上网下成长环境,从而有利于中学生培养起适应网络社会要求的良好的道德观念与道德习惯。同时我校构筑了信息海关,拦截危害中学生的垃圾信息,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同时还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引导中学生科学理性地使用网络,全面地了解网络知识掌握网络技术,使其懂得利用网络去获取知识、搜索信息、促进创新;重要的还要使其了解网络社会的复杂性,认识到网络对人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并懂得网络是一个人们共享的社会,也需要规则和美德。网络以其新奇性、自由性、丰富性、富于挑战性等,极大地满足中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形成对中学生的巨大的吸引力,如果不给予他正确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能,不使其形成良好的网络意识,他就可能被网络中的的黄色信息、恶作剧行为、攻击行为等所深深吸引,而难于自拔。对此我们设计了每周小知识竞赛、师生辨论,举办主页设计、计算机知识的技能培训和比赛等活动等,来引导中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此外,同时对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保持与中学生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有意识地且有能力引导中学生正确上网。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谨慎网上交友目前许多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源于对网络游戏的热衷。虽然有益的电脑游戏对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判断能力等有一定的帮助,而且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把电脑游戏视作计算机应用的全部,沉迷于此则只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时,我们要教育学生,现在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我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此外,我们开展了计算机软件制作比赛,鼓励同学们自己制计算机小软件,并把他们在软件在全校公开。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现在网上聊天交友已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时尚,迷恋网络交友是自然的。但是,有些学生因迷恋上网影响正常的学习,学习成绩下降;有的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交往,影响了现实生活中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流;有的甚至陷于不切实际的网恋而不能自拔。所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看待网络,正确处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把网络变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途径,是学生们应当树立的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也是网络教育应有的责任和任务。3、正确选择网络信息,规范网络行为、在青少年阶段,主要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通过互联网络,孩子可以学习如何判断、检索、选择、核对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但是,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骋,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失方,其危害不亚于网络游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例如,有的学生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到处传播;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这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提取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才能更好地取用网络信息。经过教育,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使用网络中的偏差,开始思考“为何用?怎样用?”的问题了。为了帮助大家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我们搜集一些与小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网址,介绍他们上一些专开放给学生们使用,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网站,让上网的同学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去实现自主学习。4、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德”教育相结合中学生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中学生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自我意识和性意识开始萌动和发展,同时,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很容易走极端。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其社会压力,也有情感方面的需要,如渴望友谊、渴求被了解、被尊重,希望获得成就感。一些孩子(如一些后进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往往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和师长心存隔阂,甚至有敌视心理,为此我定期开展了师生计论会。即时的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5、对中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引导要贴近生活注重实践我们应大力为中学生推行广泛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这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能满足中学生的自主、成长、表现自我、社交、体验新奇变动等心理需要,有利于其培养起适应网络社会要求的公德心和良好的道德习惯,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有意义的事情上来,使中学生使用网络更加理性;另外,广泛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中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其思想的成熟,从而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我认为我们的家长、教师应辨证地看待学生上网。为了让孩子学习网络知识而对其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无疑是饮鸩止渴,但因网络带来的一定的弊端而抵制网络或杜绝网络又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