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斗争史课程概述导论(1)研究对象(2)研究内容(3)研究特点(4)研究动态(5)课程要求1.研究对象□东北抗日斗争史既是中国东北近现代史的一个核心内容,又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其明显具有东北地域史和中国正史的双重特性。□东北抗日斗争是从“九一八”事变后兴起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开始,经历了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中国特别教导旅(亦称国际教导旅)等一系列分化交替和改组整编过程,最终迎来抗战胜利。□东北抗日斗争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武装运动的主体,并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展开十四年英勇斗争,最终取得民族解放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故是东北抗日斗争史亦可称之为“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2.研究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东北抗日联军为主线,全面介绍东北抗日斗争史的基本历史脉络。。本课程主要从宏观的角度系统阐述东北抗日斗争史的基本概况和基本体系以及历史特点,并对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给予正确、客观和公正的历史评价。本课程重点阐述东北抗日联军的性质问题,即“东北抗日联军实际上是中朝两国人民的联合武装部队”。3.研究特点地域性:东北抗日斗争史既是东北地域史的一部分又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性:东北抗日斗争是东北各族人民抗击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及伪满洲国殖民统治的反侵略反封建战争,所以既具有民族战争的性质又具有反封建统治的性质。即东北抗日斗争就带有“反日反满”之双重性。国际性:东北抗日斗争史既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4.研究动态●国内学术动态1)东北通史角度研究:从东北地方史的整体中阐述东北抗日斗争史,如《东北通史》、《东北近现代史刚》等。2)专门性质研究:全面系统地专门叙述东北抗日斗争史,如《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东北抗日义勇军》等。3)资料整理研究:收集整理关于东北抗日斗争史资料,如《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东北地区朝鲜人革命斗争资料汇编》等。●国际学术动态日本:主要是对日本关东军、日本人开拓团、满洲国“近代化”等相关资料性研究。韩国:东北被视为韩国独立运动史中心舞台,故而从“韩国正史”的角度来研究。朝鲜:东北被视为朝鲜民族解放运动和金日成“主题思想”发源地,故亦是从“朝鲜正史”的角度来研究。5.课程要求具体要求:●第一,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掌握东北抗日斗争史的基本体系和历史特点,了解有关东北抗日斗争史的最新前沿性研究动态。●第二,系统学习东北抗日斗争史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和掌握独自思考历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满洲国现势图(康德四年)第一章“9.18”事变与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一节“9.18”事变与“满洲国”建立及其性质1.日本“大陆政策”与“9.18”事变◎“明治维新”:既是日本近代化的标志又是走向军国主义道路的开端。明治天皇登极时发表《天皇御笔信》,宣布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使“国威布于四方”等,将借用武力建立“大日本帝国”。◎基本国策:1890年山县有朋就提出所谓“维护主权线与利益线”主张。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获胜后,进一步加紧对“满蒙”的侵略步伐。其具体步骤可分为四个方式:一是关东厅,二是关东军司令部;三是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简称为“满铁”;四是日本领事馆及分馆。◎1908年桂太郎内阁在《对外政策决定》中提出“满洲优势地位论”;1921年原敬内阁在《对华政策纲领》中又提出所谓“满蒙特殊地位轮”。◎东方会议:1927年6月22至7月7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并制定出《对华政策纲要》。其“纲要”中声言:“万一动乱波及满蒙,我国在该地特殊利益、权益遭受损害之虞时,不问来自何方,将予以保护”。此“纲要”即表明日本以保护“满蒙特殊地位和权益”为借口,用武力来吞并满蒙之方策已经确定。2.“东方会议”与“大陆政策”◎“田中奏折”:1927年7月25日,田中义一将把“东方会议”决策以“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为题上奏天皇,此秘密文件后来被称为“田中奏折”。其文中重提明治天皇遗策,即“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侵略路线,并提出“满蒙者,以历史非支那之领土,亦非支那特殊区域”的谬论。◎日本关东军“情报会议”:1929年5月1日,关东军在旅顺召开会议,制定解决“满蒙问题”的基本方针;7月5日石原莞尔提出“武力解决满蒙问题是唯一的活路,其既可消除日本国内的政治不安,又能及时扑灭东北的排日运动”。◎日本陆军“师团会议”:1931年4月2日制定《昭和六年度形势判断》,提出解决满蒙问题的三种方式:一是建立东北亲日政权;二是建立东北独立国家;三是用武力吞并东北。◎“五科长会议”:1931年6月中旬,被日军陆军省秘密指派的“五个科长”在总参谋部作战部长建川美次的主持下研究对策,于6月19日拟定了“对满蒙对策”,其后在“五科长会议”上制定《解决满蒙问题方策大纲》。这就成为日军侵略东北的行动纲领。其“大纲”中指出:“尽力使关东军首脑部熟悉中央的方针和意图,要他们在今后一年里隐忍持重,避免卷入因排日而产生的纠纷,万一发生纠纷时,只限于在局部范围内处理,不扩大其范围”。(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7),东京:1964年版)3.“9.18”事变◎间接导火线:“万宝山事件”(1931.5-7.2)“中村大尉事件”(1931.6.24)◎新任命关东军司令:1931年8月1日,本庄繁接替前任司令菱刈隆任命为关东军司令,即向参谋部部署《满洲时局对策的根本方针》,同时审查石原莞尔等人制定的《作战计划》。◎直接导火线: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铁道守备队河本末守中尉在今田新太郎的指挥下爆破柳条湖南满铁路一段,并诬称北大营中国士兵炸毁铁路,制造“柳条湖事件”。4.蒋介石与“不抵抗主义”◎南京政府:1927年4月8日,南京政府成立时颁布《国民政府宣言》,并提出“清党之目的,为打到帝国主义及军阀”主张,但是因各种内部派系矛盾,蒋介石于8月13日下野。◎蒋田会晤:1927年9月28至11月10间,蒋介石秘密赴日,于11月5日与田中会晤。田中说:“日本之所愿,仅在于维持满洲之治安而已,尚希安心”,并承诺“对于反共产主义之阁下巩固南方,亦日本所切望,将不惜对阁下之事变予以充分援助”。数日后,蒋、田两人再进行会的谈中达成如下谅解:一是“即民国革命成功,中国完成统一之时,日本即予承认”;二是“日本对满洲之地位及特殊权益,中国予以承认”。(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下卷,东京:国际联合协会出版,1969年,第102-106页。)◎“安内攘外”政策:1928年1月9日,蒋介石复职并任国民国民军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主席;2月21日外交部长黄郛发表对外宣言,但不再提出“打到帝国主义”口号;1931年7月23日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声称:“惟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虫。…不先剿平叛逆,完成国家统一,即不能攘外”。(《大公报》(天津)1931年7月27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1931年8月16日电令中谓“不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张学良报告《沈阳事变经过书》中言道:“我军抱不抵抗主义,毫无反映,…城内外警察各分所均被日兵射击,警士被驱退出”。9月19日蒋介石又致电张学良说:“据东京消息,日以我军有拆毁铁路之计划,其借口如此,请向外宣传时,对此应力避之”。●据统计,“9.18”事变后,日军杀害东北军官兵326人、警察79人、民众486人,共计873人;至1932年末为止杀害东北军已达25,618人、民众12,026人。(朴宣泠,《东北抗日义勇军》,北京:中国友谊出公司,1998年,第46页。)●《国民政府告民众书》:1931年9月22日发表的该书中讲:“此次事变起后,政府已立即将日人之暴行,报告于国联…政府现时既以此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故希望我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一一告诫,无须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东北军与日军兵力对比:东北军兵力总计21万8千人(其中,事变前进入关内兵力达14余万),而日本关东军总数1万5~6千余人(当时日本常备陆军总23万);东北之人口达3千万,东北日本人20万。5.满洲国建立及其性质◎日本关东军设想:9月19日,【关参第三七六号】致参谋本部、陆军省电文:“将来本军负责维持全满洲的治安,经费可以自给知足”,已经表露由关东军来完全统治和支配满洲的计划。◎建川少将献策:2月20日,建川少将提出“消灭现有东北政权,树立以宣统皇帝为盟主,接受日本支持的政权,当为上策”。(片长衷,《满洲事变机密政略日志》,《现代史资料》7,东京:すずみ书房,1964年,第182-409页。)◎日本政府两次声明:1931年9月24日,日本在《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政府声明》中说:“帝国政府在满洲没有任何领土欲望”。10月26日,又在第二次声明中提出“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等五项所谓“协商大纲”。(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下卷,1969年再版本,第185-186页。)◎《解决满蒙问题的根本方策》:10月24日,本庄繁提出该“方策”并在其“七条要领”中明确提到“新国家的要素”,即“国防、交通的实权由我方掌握,建起能够保证在满蒙各民族共存共荣的机构(一个特殊的共和国)。“建立新国家运动,表面上一定要用中国人之手来办,但是在内部则要给以较之过去更为强有力的支持,而加以促进”。(【日】《本庄日记》附录,第373-374页;转引为《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780-781页。)◎日本陆军态度:1931年11月16日陆军【满字二二一】电文对关东军指示:“关于拥立溥仪,过早行之,徒然刺激列国,要求和中央联系后处理”。◎“中央政务委员会”:1932年1月27日,板垣征四郎参谋确定建设顺序的“纲要”,即以三省主席组织中央政务委员会准备树立新国家。但此纲要中新国家政体为共和制即“大总统制”。当时政务委员长为张景惠,委员有臧式毅、熙洽、马占山,熙洽为干事长。◎新国家体制:1932年1月6日经陆、海、外三省共同决定《处理满蒙问题方针纲要》,并于1月8日关东军板垣参谋拜见天皇,得到对关东军的敕语。关东军以此为据开展所谓“建国运动”(或称“新国家运动”)。1932年2月24日,板垣报告在旅顺作出的决定,片长衷、和知鹰二俩参谋也提出若干建议后,其最终新国家建立决定方案,于次日通过行政委员会审议。◎新国家理念——“民本政治”;元首——“执政”;国号——“满洲国”;国旗——“新五色旗”;首都——“新京”(长春);年号——“大同”。◎满洲国树立:1932年3月1日,宣布“满洲国”成立并颁布《国家组织法》、《人权保障条例》及中央地方管制,3月9日溥仪就任并发表《建国宣言》;3月10日溥仪与本庄繁签字,并3月12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通过《处理满蒙问题方针纲要》;9月15日日本帝国特命全权大使武藤信义与满洲国国务总理郑孝胥签订《日满协议书》。6.东北抗日义勇军及其评价问题◎东北抗日义勇军:“9.18”事变后,东北民众和部分东北军爱国官兵不顾国民政府当局的不抵抗命令,组织了救国军、自治军、反日总会等各种武装进行抗日。这些抗日武装由民众自发组织而成,是一种义勇行为,所以统称为“抗日义勇军”。据统计,其全盛时期(1932年夏秋)总数约30万以上。张学良对马占山的“江桥战斗”(1931.11.4~19)时电令:“饬死守,无退却”。◎东北抗日义勇军成分:农民约占50%以上,东北军官兵及警察约占25%左右,绿林队伍约占15%,知识分子约占5%;当时东北三省154县中有义勇军活动就有93县之多。◎东北义勇军武装部队:东北义勇军是东北抗武装日运动之嚆矢,是东北抗日斗争史的第一阶段,其主要武装部队为如下:黑省——东北军第3旅长马占山的“抗日救国军”吉省——东北军第24旅长李杜、28旅长丁超的“吉林自卫军”和吉林防军第8团王德林的“吉林救国军”辽省——唐聚伍、邓铁梅的“辽宁民众自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