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专题网络构建][专题线索梳理]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一)发展历程时期发展历程春秋战国创立与发展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西汉改造与独尊(1)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时期发展历程宋明转型与成熟(1)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2)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3)陆王主张“心”就是“理”;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1)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3)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5)唐甄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二)趋时更新时期交流融合战国时期蔚然大宗针对春秋儒学受冷落的境遇,荀子改造儒学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基本格局,形成“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完备模式魏晋隋唐时期三教合一针对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精神,三教合一。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形成盛唐的辉煌文化时期交流融合宋代新兴的儒学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基础上,吸收佛道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形成以理学为基础的局面明代发展到“心学”王守仁把理学发展到“心学”,更多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专题知识整合]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形成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原因在于“仁政”“德治”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2.秦朝时,儒家思想受到压制。原因在于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循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3.汉代是儒学的改造时期,儒学逐渐处于独尊地位。原因在于董仲舒在继承先秦“仁”“仁政”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4.宋明时期是儒学的转型和成熟时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更加巩固。原因在于经过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5.明清之际儒学地位受到挑战。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者阶层扩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开始对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针对训练]1.古代某学者说:“我今说个□□□□,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该学者和填入材料中“□□□□”里的文字最有可能是()A.董仲舒:天人感应B.朱熹:格物致知C.王阳明:知行合一D.顾炎武:经世致用解析:材料中“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反映出该学者先知后行、知行合一的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A项错误;朱熹格物致知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B项错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D项错误。答案:C二、儒家、法家、道家政治思想及其关系1.思想特点(1)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2)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要想实现全国大一统,采取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2.关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1)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好的效果。(2)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3)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针对训练]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解析: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B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间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故C项正确;主张“礼”“法”并用的是儒家,故D项错误。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