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读教材·预习新知]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背景(1)明代后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君主专制不断加强,_____走向极端,束缚人们的思想。(2)发展,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理学商品经济2.思想(1)挑战理学正统地位: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2)挑战孔子的至尊地位:反对将“圣人”之言作为的标准。(3)提出“绝假纯真”的“”。(4)文学创作方面: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3.著作《藏书》《续藏书》《》《续焚书》等。判别是非童心说焚书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1.背景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出现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的第三次思想活跃局面。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反对封建的进步思想。2.思想(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限制的主张。(2)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3.著作《明夷待访录》。4.影响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君主专制君权工商皆本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1.主要思想(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的主张。(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3)提倡,注重实学。2.主要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1.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揭露和批判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众治经世致用日知录2.哲学思想(1)提出尊重物质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2)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哲学发展的顶峰。3.著作《船山遗书》。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1.思想主张(1)倡导“”,著有《潜书》。运动规律经世致用(2)对专制君主大胆批判,认为帝王皆贼。(3)对“官”进行猛烈抨击,认为“难治者,非民也,官也”;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2.思想评价(1)对君主专制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没有上升到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2)把希望寄托于明君;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制度[巧设计·深化思维]1.明末清初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经济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阶级因素:工商业者阶层队伍的壮大。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进步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政治因素: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腐化。2.归纳古代中国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刑杀。(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的观点。(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3.巧记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儒家一条线,千万别忘记。春秋末创立,战国成大器(蔚然大宗)。秦朝受打击,汉武正统立。宋明很讲“理”(理学),明清现生机。康氏(康有为)曾改造,陈氏(陈独秀)大力批。主题(一)明末清初儒学的新发展[史料实证]材料一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本,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矣。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大权乃归之天子。——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提示:(1)材料一反映了黄宗羲“工商皆本”的主张。他认为工商业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皆本也”。(2)主张分治(众治),反对独治(反对君主专制)。不同意。两人都只是主张限制君主权力,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系统认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礼教传统的士大夫惊惧。(2)反封建专制。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强调“经世致用”,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5)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针对训练]1.有人认为,黄宗羲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掘墓人”。得出这一见解主要是因为黄宗羲()A.始终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B.反对专制暴君政治,倡导早期民主C.对传统的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与继承D.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解析:“传统政治体系”是指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掘墓人”指他的反对君主专制的观点,因此B项正确。A、C两项与“政治体系”不符;D项是顾炎武的思想。答案:B主题(二)评价早期启蒙思想[史料实证]材料据说,有一次王守仁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无关,你认为呢?王守仁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这个故事反映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王夫之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他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座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他提出了与王守仁针锋相对的观点。王守仁与王夫之主要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提示:这段材料反映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与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宇宙观方面针锋相对的观点。王守仁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复存在;而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系统认知]评价早期启蒙思想(1)积极:①提倡民主,反对民族压迫和君主专制,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②重视工商业,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③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形成了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早期启蒙思想,对后世民族资产阶级影响深远。(2)局限性:①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缺乏物质基础,不占统治地位。②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针对训练]2.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主张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这一“修补”()A.深入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削弱了明清的君主专制统治C.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革命运动D.体现了传统思想文化的活跃解析: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也没有削弱君主专制统治,A、B两项错误;明清之际的这股批判思潮,在清朝巩固统治后便被镇压下去了,并没直接影响到中国近代社会的革命运动,C项错误。明清时期的民主启蒙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随堂达标验收]题组一李贽的思想1.李贽的思想特别朴实,接地气,说出人世诸多真相,可谓“童言无忌”,而著名的“童心说”正是他提出的。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下列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A.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B.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C.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D.体现了发展独立个性的愿望解析:“夫童心者,真心也”强调个人真心,否定权威,跟传统儒家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D项正确;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主要指发展工商业或者民主权利等,故B项错误;统治阶级对李贽是打压迫害的,故C项错误。答案:D2.礼科都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弹劾:“刻《藏书》《焚书》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张问达弹劾的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解析:《藏书》《焚书》是李贽的著作,李贽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批判被视为异端学说。答案:A3.阅读下列李贽的言论,回答问题。材料一“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材料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材料三“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李贽的主要思想。(不得摘抄原文)(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3)你是如何看待李贽思想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未尝有”、材料三中“人必有私”,再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分析原因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主客观两方面回答。第(3)问,主要从进步性方面分析回答。答案:(1)认为是非的标准不应以圣人之言为依据,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私心和由之而发的对私利的追逐是人的天性;主张尊重人的个性。(2)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人们竞相逐利,要求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李贽在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并逐渐形成了离经叛道的性格;他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的正当私欲。(3)李贽敢于提出不应以圣人的是非为是非标准的主张,表现了他强烈的反教条精神;提倡个性解放,否定了“天理”的存在,对当时的思想解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题组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进步思想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夫为政之患,闻古人之效而悦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时会,欲姑试之,而不合,则又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乱弊滋,而古道遂终绝于天下。”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A.制度应适应时代发展B.不能随意地变革制度C.重视古制的内在价值D.每代制度都自成系统解析:材料意为制定制度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A、B、C三项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D项显然未体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5.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新思想系统”()A.和程朱理学完全背道而驰B.能够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解析:题干主旨是强调明清进步思想批判宋明理学而成为一个新的思想体系。结合其内容可知,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B项正确。批判继承不等于“背道而驰”,A项错;其内容未体现西学思想,C项错;其未成为主流思想,影响微弱,D项错。答案:B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才能)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材料二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材料三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宰相一人,参知政事无常员。每日便殿议政。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其执事皆用士人。凡章奏进呈,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1)据材料一,黄宗羲认为“学校”的职能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设想?(2)据材料二,黄宗羲对君臣关系是怎样认识的?其目的是什么?(3)据材料三,黄宗羲对宰相制度的设置、作用是如何认识的?其真实意图是什么?明清时期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据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思想活跃局面产生的背景及黄宗羲思想的时代特色。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养士”“治天下之具”等可归纳出;第二小问在第一小问的基础进行总结。第(2)问,从材料二中“君与臣,共曳木之人”可得出其“认识”;“目的”可结合黄宗羲关于君主专制的观点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内容分析;第二小问结合其思想主张分析;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第一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从其思想主张及实质方面归纳。答案:(1)培养人才(养士);监督、议政。设立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2)认识:君臣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