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必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课汉代儒学[读教材·预习新知]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2.概况秦始皇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儒生坑杀于咸阳。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儒学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2)董仲舒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的建议。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影响(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三、太学的出现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系统。文化和教育太学地方教育2.作用(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的标志。(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4)进一步推动了的传播与发展。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制度化儒学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1)实行时间: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2)主要内容:以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明代以后发展为八股取士。2.影响(1)积极:①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②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其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③使得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2)消极:导致古代中国从事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隋唐考试成绩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巧设计·深化思维]1.图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三纲五常”释义“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君臣义;父为子纲——父子亲;夫为妻纲——夫妻顺。“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3.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汉武帝的治国方针不是单纯地依靠儒学,其方式是“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就是披着儒家的外衣,实行法家的治国方式,在危机时候用道家“无为”来调剂。主题(一)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涵[史料实证]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提示:(1)主张: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主张: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理论。作用: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2)据材料二、三,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系统认知]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认识(1)“大一统”主张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对当今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当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针对训练]1.《吕氏春秋·不二》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解析:材料强调统一思想对巩固统治的作用,反对百家争鸣和思想自由,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通过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材料主旨相符,故B项正确;天人合一提倡一切人事顺乎自然规律,天人感应主张君主要实行仁政,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君权神授和君主专制的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主题(二)儒学的发展[史料实证]材料上图三人分别是孔子、孟子、董仲舒,他们分别对儒学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为什么儒家早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但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提示:贡献:孔子主张“仁”与“礼”,提倡“德政”;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百家争鸣,儒学对统治者持批判态度,因此成为当时的“显学”;秦朝以法治国,儒学批评时政遭到了严厉的打击;汉代经过董仲舒的发挥,儒家学说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被汉武帝接受并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系统认知]董仲舒的新儒学能够得到汉武帝全面肯定的原因(1)社会根源: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面临着封建割据问题和匈奴劫掠的威胁,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2)形势需要: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思想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统”,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因而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3)利于统治: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学说宣传“君权神授”,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有利于树立皇权、加强中央集权有利,因而得到了统治者的赏识。[针对训练]2.《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次,1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解析: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材料中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反映了汉代重儒尊儒,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符合题意。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秦朝已实现转变,材料信息也无体现,排除。答案:D[随堂达标验收]题组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A.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C.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故A项正确。答案:A2.董仲舒说:“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这一理论的提出()A.使民间封建迷信思想氛围更为浓厚B.促使汉武帝在全国推行神学教育C.鼓励人们遵从道家的顺其自然思想D.便于汉武帝假借“天”来巩固统治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天人合一”思想,其政治意义是把皇权与上天意志联系起来,这加强了皇权的神秘色彩和权威性,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建国初期,由于经过长期的混乱,社会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的境地。西汉统治者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出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的需要,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来了一个大转变……材料二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他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遂被接受。——《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参考》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所述背景知识可知是“无为而治”思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可知其思想核心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第二小问从神化君权、维护封建统治角度回答;第三小问从思想改造、政治需要、统治者政策等角度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治法律思想”。(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并指出其观点的实质。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答案:(1)西汉统治者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2)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实质:神化君主权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是唯心主义思想。原因:西汉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题组二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4.吕思勉先生说:“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彰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表彰儒学之后诸学皆绝B.学识佳者皆成为官员C.儒学由此得以发扬光大D.百家争鸣从此时结束解析: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这与材料中“经汉武之表彰罢黜”相符,故C项正确。答案:C5.班固的《汉书》记载:汉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儿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这段记载突出反映了()A.儒家思想得到重用B.孟子的“仁政”思想获得特别推崇C.儒学家都是实干家D.帝王利用儒者经学维护统治解析:从材料的意思可知,因为“董仲舒、公孙弘、儿宽三人皆儒者”,以“经术润饰吏事”,所以“天子器之”。这说明儒家思想因对维护统治有利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D项符合题意。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直接提取材料一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第二小问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可直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