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 人民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读教材·预习新知]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2)方针: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的文化教育。(3)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逐步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大众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1)教育方针:①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②毛泽东:1957年,在《》中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③刘少奇:提出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育制度”。(2)教育性质: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宪法确定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全日制为人民服务(3)主要成就:①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及成人教育、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农)半读教育共同发展。②奠定了中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③培养了一批大新生骨干力量。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主要表现(1)上山下乡: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1968年经毛泽东批示,全国掀起知识青年“”运动。国民教育上山下乡(2)“教育革命”:各地开展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各级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建立校外学工、学农基地。(3)高考制度废止:1970年各级高等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废止了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2.主要危害严重影响了全民族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教育界拨乱反正年恢复高考,建立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文化素质19772.“三个面向”战略(1)提出:年,邓小平提出。(2)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面向未来。(3)意义: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3.“科教兴国”战略(1)提出:1995年,党中央在《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正式提出。(2)内容: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983世界4.依法治教战略全国人大颁行了《学位条例》《》《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体系。5.教育成就(1)实现“两基”:基本普及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职业教育发展,普通教育结构优化,实现普教和职教并举。(3)成就显著。(4)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且门类基本齐全。义务教育法法律法规九年义务成人教育[巧设计·深化思维]1.对“三个面向”的认识“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精髓,指引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三个面向”理论的指导下,素质教育的思想和体系开始孕育、形成、发展和完善,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出现了更加健康繁荣、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2.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础。主题(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的发展[史料实证]材料一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1965年学校数比旧中国最高时增长1965年在校生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高等学校434所1947年的1.1倍67.4万人1947年的3.3倍中等学校80993所1949年的14.1倍1432万人1946年的6.9倍小学1681000所1949年的4.9倍11626.9万人1946年的3.9倍材料二(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前17年教育发展怎样的状况?(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对我国教育文化事业造成了怎样的危害?提示:(1)新中国确立了教育方针并实施各项制度,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2)“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系统认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发展的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针对训练]1.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为落实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刘少奇积极倡导()A.义务教育B.“两种教育制度”C.素质教育D.学前教育与大中小学教育相结合解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1956~1966年。刘少奇提倡的两种教育制度是指全日制与半工半读制度。答案:B主题(二)新时期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史料实证]材料党的十二大把教育确定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四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改革不断向深层推进,教育事业得到新的发展。1995年5月,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教育这一“百年大计”,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提示:恢复高考,提出“三个面向”,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等。[系统认知]当前国家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1)将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做法: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措施: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即21世纪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21世纪初学校已经成为国家科技事业的主力军,全国高校成立了1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各级各类科研讲座几十万项。许多科研成果的转化已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3)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在西部大发展的形势下,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并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人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针对训练]2.从媒体公布的国家领导人李克强总理的简历中了解到,他从合肥八中毕业后,参加了“文革”后第一次高考,并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其时代背景是()A.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B.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C.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移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析:“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高考是1977年。B、C两项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D项是在1978年,均排除。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后主抓教育工作,恢复高考制度,故选A。答案:A[随堂达标验收]题组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意在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从材料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开设的必修课以恩格斯的著作为教科书,以及文化部举办的科学知识展览会,目的都是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主义理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所以A项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C、D两项不是其主要目的。答案:A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这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教育()A.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C.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解析:材料中“普及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体现出建国初期教育的人民性,故A项正确;题干中的文献信息并不能表明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故B项错误;C项是改革开放以后,而《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故C项错误;D项是1965年,而《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故D项错误。答案:A3.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下列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D.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解析: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因此值得肯定。故选D。答案:D题组二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4.(2017·全国卷Ⅱ)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解析:材料中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增长,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体现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题干无法判断出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否得到解决,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排除B项;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D项说法错误。答案:C5.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带来了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邓小平复出后,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重大抉择是()A.提出“双百”方针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解析:“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院校招生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邓小平复出后,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故选C项。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2001年,18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中,高校专家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有8项。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高校承担了1/3。当时,“863计划”的250名领导班子成员中,来自高校的有120名。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到22家。(1)“三个面向”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2)据材料二并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形势,说明中国教育应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解析:第(1)问,可以直接作答。第(2)问,设问较为灵活,可结合当前中国的教育现状分析思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提出了总的战略目标和正确方向,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2)科教兴国,开展素质教育。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