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人民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的标志。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3.从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一、工作重点的转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2.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3)伟大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了实行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开始了中国以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3)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4)标志着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到来。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轻巧识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个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两个新起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改革开放的起点。三个转变:思想路线、工作重心、经济政策。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改革(1)原因①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压抑。②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2)措施: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体的责任制。(3)过程时间表现1978年①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②安徽、等省的一些地方推行联产到组和试行包产到组等责任制1980年①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改社建乡、政社分开”。②9月,“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迅速推广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的生产队已达9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四川人民公社责任制(4)意义①是中国的一次重大变革。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③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改革。城市经济体制农村经济体制2.城市改革(1)开始:1984年10月通过《》。改革重心转向城市,转向国有企业。(2)内容①把增强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②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③在企业内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3)影响: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产经营自主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企业活力政企分开[特别提示]改革的几个关键点:①改革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②改革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③改革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④改革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背景: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2.过程(1)设立经济特区背景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概况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划定为经济特区意义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广东、福建海南岛(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①概况: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②措施: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③意义: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3)开辟经济开放区:自1985年起,在、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4)开发开放浦东:年4月,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这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19901984长江三角洲3.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4.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5.意义:有力地推动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提醒]经济特区“特”的体现经济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改革开放探究一经济体制改革史料一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资料年份人口粮食产量人均口粮人均分配收入还贷款交售粮食1976年19户110人17500千克115千克32元——1979年20户115人66150千克400千克200多元800元15000千克史料二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1)史料一表格中的统计数据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简析小岗村农业生产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2)史料二事件说明了什么?20世纪80年代我国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3)结合史料一、二,你是如何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的?提示:(1)说明:1979年小岗村生产队获得了大丰收,粮食产量、人均口粮、人均分配收入都大幅度提高,还了贷款,交售了粮食。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说明: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了官僚主义,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处理:政企分开,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内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3)①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不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生产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也不可能腾飞。②发展推动改革的深化。在改革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使人们尽快看见改革的经济成果,尝到改革的甜头,获得改革的利益,这样,改革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才能不断深化。全面理解经济体制改革(1)必要性: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所以必须改革原来的经济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内容: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城市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5)意义:经过改革,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探究二正确认识我国的对外开放史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史料二十年实践,使我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十年》史料三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当然,这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危险有一点,不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史料一表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是什么?(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了怎样的特点?(3)如何看待史料二的看法?提示:(1)开放是世界潮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2)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3)对外开放的政策可能会带来一些暂时的消极影响,但整体而言毕竟是利远远大于弊。正确认识我国的对外开放(1)含义: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2)原因①为适应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要求。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③是总结我国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结果。(3)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4)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5)作用:有利于吸引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果型选择题解题技法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例]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题流程]审题题干“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从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及摸着石头过河可知改革者的态度还是谨慎的,因此后开放上海正确②中国改革开放,让世界了解中国,消除疑虑这是西方所欢迎的排除③上海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排除分析选项④因为上海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在人们思想解放还不够的情况下,在上海试行一些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措施,容易受到人们的反对,难以使得试点顺利进行正确[答案]D[技法点拨]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随堂训练]1.新中国历史上,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故A项正确;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B项错误;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并未开启改革开放,故C项错误;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2.安徽凤阳是现代中国改革的先行者,从而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改革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改革后: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开展了“大跃进”运动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1979年”和关键信息“安徽凤阳”“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与此相关的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选C项。A项是在1953—1956年;B、D两项是在1958年。答案:C3.(2016·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解析: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B、C、D三项。答案:A4.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长,在全国进出口贸易总值中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