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1.现代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分为6个阶段,其中1949~1957年为起步发展阶段。下列与该阶段发展关联最小的因素是()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一五”计划C.工业化政策D.土地改革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城市化”和“关联最小”。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强调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是指导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是在城市,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政策仍然集中在城市建设上,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主要是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与城市化关联不大,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解析2.“一五”计划期间,“项目的选址基本不放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来的工业沿海城市,投资中心转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A.实施了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C.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答案B答案解析材料并未体现“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故A项错误;材料“‘基本不放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来的工业沿海城市,投资中心转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说明这是在改善我国工业原来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的格局,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提升产业结构,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政策有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故D项错误。解析3.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三大改造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国营企业改革答案A答案解析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其中公有经济占绝对优势,这应是三大改造的结果。故选A项。解析4.1953年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当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为了()A.扶持资本主义的发展B.利用市场实现经济运行C.建立计划经济的模式D.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答案C答案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最终通过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故本题应选C项。解析5.毛泽东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此会议()A.通过了《共同纲领》文件B.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D.确定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总任务答案D答案解析材料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说明已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时间是1956年。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D项正确。解析6.美国学者帕尔默在《冷战到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中描述:“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在农田和工厂里工作。”与材料所述生产单位相吻合的是()A.生产合作社B.人民公社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生产队D.乡镇企业答案B答案解析根据“指令性的公共食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生产单位是人民公社,故B项正确。解析7.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C.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答案A答案解析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总的来说是“两头较好,中间较差;既有巨大成就,也有严重失误”,故选A项。解析8.下列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字变化表明()年份1966~19671967~19681972~19731974~1975比上年增长-9.6%-4.2%9.2%11.9%①“文化大革命”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②1971年后,经济开始迅速回升③“文革”虽然是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④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经济迅速回升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③④D.①④答案B答案解析“文革”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深重灾难。这一时期的经济复苏,不是“文革”推动的结果,而是广大人民和干部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故排除③。本题选B项。解析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材料二我们有六亿多人口,我们党同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材料三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1)从材料一中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强调了什么?忽视了什么?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实践中怎样的严重错误?(3)材料三中1961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是事实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答案(1)材料一中的方案二数据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后来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2)材料二强调了主观能动性,追求高速度。其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实践中的错误: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3)实质:是部分的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材料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并非事实。理由:因为当时国民经济出现异常困难的局面。反映: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出对“左”倾错误的认识不足,“左”倾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纠正,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这种极端“左”倾错误。答案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的三个方案,可以看出其中的数字出入很大,其原因是此时急躁冒进、追求高速度的“左”倾思想抬头,因此第二个方案做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中共八大召开之际,党相对比较理性,因此第三个方案做了调整。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回答;第二小问,这种思想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第三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掀起了“大跃进”高潮,发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刚刚经历过三年经济困难,1961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引下,经济政策虽趋于理性,但“左”倾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纠正。解析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