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习目标1.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经济的影响。2.对比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的变化。3.掌握改革后北方民族融合的表现。预习教材自学自查自主学习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发展原因(1)孝文帝推行制,北方农业逐渐恢复。(2)孝文帝还非常重视农业工程的修建,派遣工匠赴全国指导。(3)北魏时期犁和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也得到推广。2.影响:北方农业迅速恢复并发展起来,政府的大为增加,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均田水利牛耕收入二、繁盛的洛阳1.原因(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这个摇篮的中心,众多王朝在此建都。(2)孝文帝迁都后,不仅是全国政治中心,而且商业贸易之盛远远超过平城和建康,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2.表现(1)城东的和城西的是主要的商业区。(2)北魏专设一个市,以方便中亚、大秦等国商人,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商业城市。洛阳洛阳小市大市四通三、北方民族大融合1.特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境内各民族、________的时代。2.表现(1)、、、、羌等五个少数民族内迁中原,胡汉差别逐渐消失。(2)中原的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3)南迁的北方也把他们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4)南朝官员对(城市)繁荣的评价,是“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大迁徙大融合鲜卑匈奴羯氐先进文化游牧部落洛阳3.影响(1)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的局面。(2)为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鲜卑族民族大融合隋唐北魏社会经济的变化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1)推动了鲜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2)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预习思考重难突破典例巩固要点探究1.社会经济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2)手工业活跃: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3)商业活动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要点1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北魏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2.影响: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经济的变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6世纪初)……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得益于()①均田制的推行②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③北魏时期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④北魏时期新耕作技术的推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典题例析1【解析】材料反映出6世纪初即北魏时期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情况,根据课本内容可知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故选D项。【答案】D1.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鲜卑族的统治。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作用来看,改革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在改革过程中,孝文帝表现出了胆略和卓识。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要点2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2.同时,对孝文帝的评价,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鲜卑民族衰亡的路线。”这种观点未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是根本错误的。我们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孝文帝改革前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改革更加强了这一趋势,如果从经济角度来分析这一过程属于少数民族的()A.汉化过程B.封建化过程C.农业化过程D.中华民族大统一过程【解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若从民族角度考虑是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若从经济角度分析则是少数民族的农业化过程,若从社会转型角度考虑则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答案】C典题例析2侧框测评一望而知教材解惑【学习思考】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史学家们对孝文帝褒贬不一:颂扬此举者称他“睿圣天成,才能非凡”;贬抑此事者则说他是“夷狄僭伪,沐猴而冠”。请你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内容,谈谈自己的想法。答案:孝文帝作为一个落后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实行革新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文化融合都作出了贡献,应该给予肯定。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和汉族地主合作而取得成功的一次改革,它反映了当时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新发展。那些认为孝文帝是“夷狄僭伪,沐猴而冠”的观点是错误的。【自我测评】1.自孝文帝起,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答案:孝文帝的改革核心内容是全方位的汉化。礼乐教化是汉族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并直接表现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上。孝文帝为顺应汉代大潮,必须推行汉族礼乐教化。“孝”是儒家所极力推崇的道德准则。孝文帝制礼,要使其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政策乃至文化习惯等方面的要素都符合儒家的礼教规范,谥号多采用“孝”也就不难理解了。2.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答案:给学生以合理的启发引导,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小事物,如饮食、音乐、体育运动等,让大家各抒己见,教师予以总结点评。【材料阅读与思考】看了材料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联系现实生活,看看身边还有没有这种现象?答案: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经过数千年的交流融合,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在衣食起居、风俗习惯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汉族文明尽管在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和多数方面领先于其他民族,但在彼此交往过程中,汉族也向其他民族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东西。华夏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当堂知识当堂巩固当堂检测1.北魏的画像砖能反映当时的历史信息,图中画的是北魏时期汉人效仿鲜卑人用叉子吃烤肉的情景。该图应出现在孝文帝改革之后,它反映的事件实质是()A.汉族人民的鲜卑化B.北魏社会民族大融合的局面C.鲜卑族人民的汉化过程D.北方地区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解析: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应排除;C项与图明显寓意相反,也应排除;D项与题干无关;只有B项反映了当时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经济文化密切交流与发展的情况。答案:B2.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A.奴隶制经济形式B.封建制经济形式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D.半畜牧半农业解析:北魏在孝文帝改革前一直是奴隶社会,北魏统一后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其中,在黄河流域推行均田制,就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标志,故选B项。答案:B3.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宝库,其壁画中有北魏商队的相关内容,反映了北魏商业的发展,下列有关北魏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洛阳出现了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②货币交易逐步代替了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③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④北魏统治者放弃了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是鲜卑族政权汉化和封建化的过程,孝文帝仿照汉制进行改革,不可能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答案:B4.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①铸造业发达②商品交易活跃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解析:铜钱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北魏铸造业的发达,另一方面反映了北魏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统治者对商业的重视。答案:A5.中华民族是由历史上的多次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多种,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途径是()A.各民族间的战争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C.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析:D项是根本原因,A、B、C三项都能促进民族融合,但A、B两项是暂时的、短期的,C项是长期的,也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