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优化总结[通史时空坐标]核心要点归纳一、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及认识1.1917—1927年(1)主题: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4)结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攻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斯大林执政后被逐步放弃。2.1927—1953年(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2)措施:苏联模式。(3)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3.1953—1991年(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提高综合国力。(2)措施: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3)特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苏联模式,仅是做了一些修补;戈尔巴乔夫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4.认识(1)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作深入剖析。(3)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二、20世纪世界现代化道路上的三次改革调整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景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不同背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国家干预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背作用工农联盟得到巩固,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相同都是各国在社会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实施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认识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启示(1)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经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