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材·预习新知]第2课神权下的自我一、古典文化的“再生”1.历史条件(1)政治:封建的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2)经济:西欧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城市兴起,意大利最早出现。(3)思想:人们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与基督教的禁欲主张产生矛盾。(4)文化:意大利较多地保留了古典文化。资本主义萌芽希腊罗马2.概况(1)发源地:意大利(发展到整个西欧)。(2)表达形式: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3)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自希腊智者运动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4)思想旗帜:,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个性,要求把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5)斗争矛头:基督教神学。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二、人性的启蒙1.初期的文艺复兴(1)代表人物: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①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著有《》。②彼特拉克被称为“”。③薄伽丘的代表作是《》,讽刺了基督教会的虚伪与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再次提出了人类平等思想。(2)特点: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十日谈2.高潮时期的文艺复兴(1)代表人物:英国的,其作品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代表作为《》等。(2)特点: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提升人性的尊严。三、宗教改革1.历史背景中世纪的德国处于经济分散、政治分裂的状态,罗马天主教教廷在德国的势力最大。莎士比亚哈姆雷特2.开端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揭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3.改革思想(1)人的灵魂得救要靠虔诚的,无须教士作为中介。(2)人人有权阅读和解释《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3)《圣经》代表理性和思想自由,自由是上帝最神圣的话。九十五条论纲信仰4.改革结果欧洲形成了教、加尔文教等新教派。5.历史影响(1)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和精神的自由。(2)宗教改革从广泛的社会层面传播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3)将西欧从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路德自主权启蒙运动[巧设计·深化思维]1.文艺复兴的发展历程2.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因行称义:就是要按照教会、教皇的命令去做才能得救,本质上是要维护教皇的权威。因信称义:马丁·路德提出,只要虔诚地信仰上帝,内心进行忏悔,就能够赎罪,而不用靠教会、神职人员和繁琐的圣功。主题(一)文艺复兴大师的人文主义色彩[史料实证]材料一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薄伽丘《十日谈》材料二我的命运就是生活在变动的乱世风暴之中,而你(指他的诗)也许会如同我们希望的那样,在我身后活得长久,将会遇上一个更美好的时代。遗忘的沉睡不会永远延续,当黑暗被驱散时,我们的后人会再次在先世纯粹的光芒照引下向前迈进。——彼特拉克《阿非利加》(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体现了什么精神?(2)“先世纯粹的光芒”指什么?材料二表达了彼特拉克怎样的思想主张?提示:(1)说明:人的自然天性无法阻挡,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体现: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精神。(2)人文主义。思想主张:批判了封建教会的腐败、专制,表达了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系统认知]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1)崇尚科学精神,探求真理与知识,反对愚昧和虚伪的神学观念。(2)肯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尊重人的情感,赞美人的力量,反对宗教对人的精神束缚和思想禁锢。(3)往往采用宗教题材,但却完全排除了宗教画的气息,充满着浓厚的人情味,表现艺术家对人的赞美和对人的觉醒的歌颂。[针对训练]1.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得”,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旨在()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C.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解析: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会的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排除A、B两项;D项“抨击‘灵魂获救’的骗局”是对宗教的彻底否定,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答案:C主题(二)宗教改革[史料实证]材料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路德选集》材料中,马丁·路德的主张如何体现了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相比,有何本质相同点?提示:体现:宗教改革实际上否定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相同点:都体现了人文主义,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系统认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异形式新兴资产阶级借“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活动兴起和发展范围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从德意志开始,是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作用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新教思想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同产生背景两者都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两者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性质两者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结果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针对训练]2.有学者认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B.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C.都从根本上否定了上帝的权威D.传播人文主义的手段相同解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都以人文主义为核心,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B。答案:B[随堂达标验收]题组一文艺复兴运动1.(2017·海南高考)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解析:达·芬奇是画家,其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绘画的需要,不是服务于科学研究,故A错误;材料中达·芬奇在绘画时思考人的表情与身体内部结构的关系,是理性的思考,与奔放情感无关,故B错误;达·芬奇进行该项实验,旨在探求人的表情与身体内部结构的关系的理性认识,故C正确;对人的表情与身体内部结构关系的探求,并没有否定神创说,因此也没有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故D错误。答案:C2.恩格斯指出,文艺复兴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恩格斯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文艺复兴()A.实现了宗教信仰的自由化B.推动了德意志民族的产生C.使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传播D.动摇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解析:宗教改革推动了宗教信仰自由化,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推动德意志民族产生,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核心是人文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动摇罗马天主教统治是宗教改革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C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人文主义者们,从但丁开始,讽刺和反对的就是作为政治力量的教会,而不是精神意义上的上帝。所以,与其说是“人神对立”,不如说是社会阶级对立;与其说是“发现了人”,不如说是回归了个人和上帝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简单点说,就是反教权不反神权。……在神权作为基础的前提下,人们寻求和上帝的直接接触、对话。……人文主义产生在文艺复兴时期,所谓复兴,就是人文主义掀起希腊文学以后的一次文学高潮。……人文主义文学作家提倡希腊古典文化,研究推广古典名著。……可以说,希腊、罗马文化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来源。——摘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和启蒙运动中“理性”的对比》根据材料,指出欧洲文艺复兴的特点。解析:由材料“人文主义者们,从但丁开始,讽刺和反对的就是作为政治力量的教会,而不是精神意义上的上帝”可知反教权而不反神权;由材料“与其说是‘人神对立’,不如说是社会阶级对立”可知文艺复兴体现了新旧阶级的对立;由材料“在神权作为基础的前提下,人们寻求和上帝的直接接触、对话”及材料“……一次文学高潮……人文主义文学作家提倡希腊古典文化,研究推广古典名著。……可以说,希腊、罗马文化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来源”可知文艺复兴追求信仰自由,借助于文艺形式,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答案:特点:反教权而不反神权;体现了新旧阶级的对立;追求信仰自由,借助于文艺形式;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题组二宗教改革4.(2017·天津高考)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解析:由材料“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等信息可知,宗教改革得到社会广泛支持,说明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各阶层由于利益不同,其目标也就不同,排除A项;B项并非材料中心意思,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宗教改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并非强调其对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排除C项。答案:D5.《九十五条论纲》指出:“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材料反映作者的态度是()A.认可教皇搜刮财富B.天主教徒应该忠于信仰C.赞同教会建造教堂D.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解析:《九十五条论纲》是欧洲宗教改革人物马丁·路德的战斗檄文,对天主教和教皇进行揭露和批判,从材料内容看,主要是批判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答案:D6.1517年,马丁·路德揭破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A.否定信仰上帝B.主张废除教阶制与宗教仪式C.挑战教会权威D.极力宣扬《圣经》的至高无上解析:否定信仰上帝与材料“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宗教改革内容没有涉及废除教阶制与宗教仪式,故B项错误;从材料“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可知马丁·路德改革否定教皇和教会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阅读《圣经》的方式,没有涉及《圣经》的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C